伟大的科学家,卓越的科学思想——《梦溪笔谈》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14-03-08   浏览次数: 126

 

伟大的科学家,卓越的科学思想
                             ——《梦溪笔谈》读后感
刘娜
中国语言文学系 汉语言文学
摘要:《梦溪笔谈》是我国北宋时期进步政治家和科学家沈括晚年写作的一部笔记体文集。该书内容广博,涉及到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军事和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更以大量篇幅论述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的辉煌成就,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阐述了自己在自然科学领域里的许多精辟见解。因此,该书成为在我国科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受到国内外不少学者重视的著名典籍,在学术价值和历史资料上是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宋】沈括著、《梦溪笔谈选注》注释组:《梦溪笔谈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月第1版。
 
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卓越的科学家和文武全才的政治家,他一生游历四方,遍览各地人情物事理,见多识广。他对儒家经籍、天文、地理、医学、兵法及诸子百家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勤学好问,善于钻研,造就了他在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等方面都有建树,可谓知识广博、成绩斐然。而《梦溪笔谈》也着实令人惊叹沈括的博学,书中不但包含自然科学的大量知识,更有“权智”、“官政”、“乐律”等人文科学的方方面面,包罗万象、见解精深。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认为沈括“可能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梦溪笔谈》则是“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而日本数学史家三上义夫给予他的评价可谓高而精当,他说,像沈括这样的全才,日本没有,世界少有。
沈括多才多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堪称是一位博物学家,而他的主要成就依然集中于自然科学方面。作为一部科技史上不朽的著作,《梦溪笔谈》的成就和贡献是巨大的,仅就科学而言其内容就涉及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和工程技术等十分广阔的领域。天文学方面,沈括对古代天象观测仪器浑仪、漏壶、日晷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并亲自动手研制,写了《浑仪议》、《浮漏议》、《景表议》等文章,使它们的精度大大超过前代。他还主张改革旧历,废除“置闰之法”,创制了以节气来定月份的“十二气历”。地质学方面,《梦溪笔谈》对海路变迁、流水侵蚀、古生物化石、地震、矿物知识都有大量记载。数学方面,沈括发明了“隙积术”、“会圆术”公式,是享有盛誉的成果之一。物理学方面,他对光学颇有贡献,不仅科学地解释了凹面镜成像的规律,而且对磁学也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发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在医学、药物学方面,他提出了“五难”的新理论,在今天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透过《梦溪笔谈》我们看到了沈括在自然科学诸多研究领域上取得的重大成就,而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他卓越的科学思想。他的怀疑批判、大胆改革的精神,实践出真知的科学研究方法,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以及重视人民群众创造发明的科学史观,在今天看来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1、怀疑批判、大胆改革的精神
沈括的科技发明和学术创见很多,他的著作为历代各门学科专家经常引用。这固然因为他的刻苦钻研,但也和他对前人的结论有一种科学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有关。从书中可以看出,沈括对待前人的观点和说法,最先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不肯随便盲从。他认为古今讨论漏壶的几十家,没有不是粗疏谬误的。为了制造浑仪,他列举古今错误天文学说十三点,逐条加以驳斥,并根据自己的结论,对旧仪作大胆的改革。又如卷四《辩证二》中对于三江的考证,沈括大胆否定了所谓孔门后裔孔安国对《禹贡》的“权威”注释,以确凿的事实逐一驳斥了战国墨子、西汉司马相如、晋代郭璞等人不切实际的记载。他说:“八川自入大河,大河去太湖数千里,中间隔太山及淮、济、大江,何缘与太湖相涉?”指出丹水等八川东注太湖的说法为无稽之谈,明确提出“三江、水之所入,非入于震泽也”的精辟见解。此外,沈括对许多植物的名称、形态、功能等,能够观察出它们的区别,在著作中提出有力的辩证,纠正古书上的错误,成为后世学者的指南。如古书从《尔雅》到《说文》都用蜾赢来解释蒲芦,误植物为动物,汉唐释经家亦深信不疑,没有人怀疑这种说法。直到沈括才开始纠正它的错误,指出蒲芦即蒲苇。以上都反映了沈括勇于质疑、不迷信古人古书的可贵精神,所以明人马元调称赞沈括有“杰然超世之识”。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沈括对于前人的经验除了不轻信盲从、勇于怀疑和批判以外,还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最突出的应是“十二气历”的创制。沈括对传统历法的缺点进行了科学分析,废除“置闰之法”,创制“十二气历”,克服旧历春行冬令和冬行春令的缺陷。这是历法改革中的一项重大创见,沈括对此充满自信,他估计到必定会遭到一些人的“怪怒攻骂”,但坚信“异时必有用予之说者”。而事实也正如此,直到清代,阮元还攻击这种历法改革为“徒骋臆知,而不合经义”,而太平天国却颁发了同《十二气历》类似的《天历》。沈括死后八百多年,英国气象局也采用了与十二气历十分相似的萧伯纳农历,用作农业气候统计。沈括还强调要“原其理”,“以理推之”,他总是对自然现象进行实际的观察与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比类、推理,得出众多深刻独到的见解。他在延州任上实地考察当地人采集石油的情形,并第一个收集石油烟灰,制造出优质的墨,开辟了石油利用的新途径。他以敏锐的眼光做出“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的判断,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石油”这一名称的人,这一名称现在已为各国所接受,成为了科学的命名。卷二十四《杂志一》中,沈括写到自己察访河北西路时沿着太行山向北行,沿路考察。他根据自己观察到太行山山崖之间嵌有螺蚌壳和卵石的沉积带,经过仔细研究,断定此地原是古代的海滨。这在十一世纪是一个非常卓越的见解,现代地质学还往往根据包含海生物化石的地层和滨岸砾石来确定古代海岸线。3、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梦溪笔谈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61页。《梦溪笔谈选注》,第256页。《梦溪笔谈选注》,第206页。《梦溪笔谈选注》,第211页。袁运开《沈括的自然科学成就与科学思想》,《自然杂志》181期,1996年。沈括 《长兴集》卷十九,《四部丛刊》三编本。袁运开《沈括的自然科学成就与科学思想》,《自然杂志》181期,1996年。
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沈括的思想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糟粕,他虽然是一个科学家,但他没有彻底的唯物观,如他没有完全否定“神仙羽化之方”的存在,这就体现了他思想的局限性。然而他的许多观点中都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闪烁着哲学的思辨光芒,这在近1000年前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古代可算是难能可贵了。如在论朱砂一章中,沈括提到朱砂本为“初生婴子”都能服食的“凉药”,但经火炼后,则成了可以致死的毒药。他由此说明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大毒”可能变为“大善”,“杀人”也能变为“生人”,问题在于“未得其术耳”。在卷二十六《药议》中,沈括批判了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组成方剂的形而上学观点和把无毒的药归为“君”,有毒的药剂判为“使”的错误论调,认为“君、臣、佐、使”不过是组成方剂的一种比喻而已,根本就无一成不变的药物和味数。他还批判了采药机械地规定在二、八月的旧法,主张采药的时间应根据不同的用药要求有所变化,同时指出植物的生长受地理、气候和人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因时因地制宜。沈括的这些见解充分体现了他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值得后人学习。
4、重视人民群众的创造发明
《梦溪笔谈》不只是记载沈括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而且还用大量篇幅记载了与他同时代的平民、工匠的优秀发明创造。“沈括十分注意研究并总结民间科学经验,研究发掘已有历史成果,他对于来自群众实践中的科学成果总是多方搜集、研究,不遗余力,并力求在原有基础上加以系统总结,并探溯其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