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课程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  课程介绍  课程简介

东西方美学思潮课程简介

 

 

 

 

 

对象:全校所有专业本科生

主旨:提升大学生的人文思想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

 

主要目的:

一)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东西方美学发展的基本历史线索,美学研究的对象与主要问题,东西方美学各自的特点,初步建立起美学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并能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文学艺术作品,培养提高感受、体验、思考审美现象的能力,为进一步研习东西方美学提供一个初步的知识背景和适当的观审视角。

(二)使学生能够在已有艺术欣赏经验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地理解东西方审美智慧背后蕴涵的文化思想背景和东西美学比较的跨文化跨学科的意义;

(三)使学生能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大师思想的熏陶下,提高运用抽象思考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落实国家教育部现代教育以人(学生)为本,培养健全人格、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宗旨。

 

基本内容

    本课程选择美学性质、美、美感、艺术、自然、身体、审美感官、形式、创造、审美气质、审美形而上学这11个重大美学问题,站在当今美学学科理论立场上,以对中、西、印审美传统原典的扎实读解为基础,审慎地比较异同,揭示它们的独特精神形成的文化根源,力图在中国学术界研究非常薄弱的中、西、印三大审美思想传统比较这一课题上,在材料解释、研究方法、切入思路上作出具有实质性的推进,为新世纪中国美学建设、发展提供可以借鉴、利用的思想资源。

考核内容与方法

    多年来,本课程不采取老师出题学生准备、闭卷考试的传统模式,而是建立起以撰写课程论文为主要考核方式的多元化成绩综合考评体系。具体地说,课程论文占60%,e_learning讨论占20%,课堂参与占10%,考勤占10%。这样能够较全面地考察学生的阅读、写作、交流、论辩、思维、表达等能力。两辑高质量的《优秀课程论文选》是遵循这一体系所取得良好效果的体现。同时,我们采取“三严”政策,即严格论文规范,严禁抄袭,一旦发现严肃处理。

    论文选题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每学期老师都会推荐十个左右题目;二、从参考书目或专题文献中选择一到两本撰写读后感;三、学生自选,但要事先与老师沟通,征得同意后才行,以做到有的放矢。原则上以前两种途径为主,对东西比较或印度美学的论文评分适当予以倾斜。

 

课程意义

    华夏美学思想传统在形成、演进的历程中受到“二西”即印度和西方文明的深巨影响与滋养,华夏美学欲在未来有大创造大建设,对过往思想碰撞之印迹的回顾与反思,对当下文明冲突、交融之现状的细察、比勘、应对,乃当代中国学人探索的题中应有之义。本课题就是在充分全面地吸收国内外重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含英咀华,参稽钩沉,既准确地展示美学基本问题在三大美学思想传统语境中同异互见的历史性解读和嬗递,又客观地揭示、评说各自主流性见解的基本长处和不足,同时也尽可能地表明我们作为异域文化的他者的思想立场和观点。

    拟综合运用文化类型学、观念史、问题史方法,清理、掘进、整合东西方传统审美资源,期望能为撰写统一的世界性的美学史开出一条可能的学术拓进理路。由于本课题立足于“大美学”观(把审美看作探究人生、宇宙、生命奥秘的思想结晶)审视、理解东西方美学智慧,从“根性”上考量、探究三大审美智慧异同的深层因素,以期避免过去讲美学普遍局限于艺术哲学、诗学、审美心理学或美的哲学的狭隘视野,一些通常不被研究者注意、欣赏的材料、见解也会相应地得到重视和阐发。

    与国内学界的比较文学比较诗学研究相比,比较美学在理论、方法、课题、教材等方面的建设相对落后。本课程站在现代中国学者的立场上,尝试在准事地展示美学基本问题在三大审美智慧传统语境中同异互见的历史性解读和嬗递,力图在此基础上认识、总结有一定普遍意义的规律,具有自觉的“比较美学”建构意识,希望这一研究能为比较美学体系建立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思想养料。

    本课的设计是面向教学、兼重研究的学术探索,它可以弥补当前中国大学教育中非专业本科生全面研修东西方美学所需要的质量高、思路新的教材匮乏之缺憾。

 

 

 

更多详情请下载上海高校精品课程申报表.doc

版权所有 © 东西方美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