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课程介绍  课程历史沿革


课程历史沿革  

 

课程历史沿革

 

 

《分析化学系列实验》 :

2003年起在2003年复旦大学教学改革的课程体系中设置了《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实验》,2000年起仪器分析实验更名为《仪器分析和物理化学实验》(上)。在之后的教学实践中,经过历任系领导、教学团队和教师的不断努力下,将无机制备与分析化学实验进行有机融合,努力实现从基础技能、到综合能力、再到科学训练三个阶段的训练,努力把学生培养为复合型、综合型人才。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实验》:

该课程是化学系本科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是根据2002年复旦大学全面学分制改革的课程框架,在原《普通化学实验A》和《分析化学实验A(上)》两门课的基础上整合设立的。

原《普通化学实验A》是化学系一年级学生的基础实验课。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无机化学实验》。六十年代初进行课程改革,定性分析实验内容并入无机化学实验中,加入了无机化合物性质及各种离子的鉴定实验。1984年以无机制备实验为纲,无机化合物性质实验安排在各个无机制备实验中,加强了基本操作的训练。定性分析实验另立一章。1994年实行按类教学的新教学计划,课程更名为《普通化学实验A》,内容作了适当调整。

而原《分析化学实验A(上)》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从分析化学课程中分列出来,为化学系二年级学生单独设课的,当时名为《分析化学(一)实验》,内容包括滴定分析及重量分析等。1978年之后,更名为《定量分析实验》,于93年出版了《定量分析化学实验教程》一书。1994年《分析化学(一)实验》(即《定量分析实验》)与《分析化学(二)实验》(即《仪器分析实验》)课程合并,更名为《分析化学实验A》,其中《分析化学实验A(上)》的内容包括滴定分析法及重量分析法,仍以《定量分析化学实验教程》为教材。 

1999年,化学实验教学体系以技术要素为主线进行全面改革,将《普通化学实验A》和《分析化学实验A(上)》合并,作为化学系一年级至二年级上半学年的三学期课程,名为《普通化学与化学分析实验》,具体内容包括三个部分:1.化学实验操作入门技术训练;2.定性与定量分析技术训练;3.无机制备加上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复合实验技术训练。

2002年,学校提出了具有复旦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在设立一年级平台教育的新《普通化学实验》基础上,将本课程更名为《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实验》(Ⅰ)、( Ⅱ),作为化学系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安排了无机制备、离子性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以及无机制备加分析的复合实验,编写出版了《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实验》教材。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实验》课程是在2003年复旦大学教学改革的课程体系中新设置的,是由原普通化学实验、无机化学实验和定量分析化学实验等课程整合而成的新型实验课程改变了原有各课程的单一面貌,注重实验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包含了无机制备实验、定量化学分析实验、化学基本原理的验证及某些物理量的测定实验、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实验、常见离子分离与鉴定实验以及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等,特别充实了一系列从合成制备到产品分析的复合型实验,将无机制备与定量分析、定性鉴定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了实验内容的目标性和实践性,让学生感受创造和收获的快乐,激发了学生对实验过程和成果的自觉关注,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严谨的实验技能训练中培养良好的实验作风和科学态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些拓展性、综合性的实验,还在课外开设了一些开放型实验课程,供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机动时间或课余时间选做,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化学实验的兴趣和能力,培养科学研究素养。

   《仪器分析和物理化学实验A(上)》

上世纪60年代初,复旦大学化学系进行了重大的课程改革,其中之一是在化学系中,率先开出了仪器分析实验(当时称为《分析化学实验》)的基础课程,在复旦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教研室全体成员的努力下,开出了一批教学实验,编写了实验讲义,建立了每次能容纳32名学生,每人独立操作,进行同时大循环轮流实验的仪器分析教学实验室。实验室除了少数的成套商品仪器外,其余的都是实验室自行组装或制作的。教学效果极佳,受到了教师、学生的欢迎。实验课程主要由朱世盛、陈剑宏主持,自编讲义,一直开设至1966年。

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以后,实验单独设课,改名为《仪器分析实验》,由吴性良、汪乃兴、邱德仁等负责重建,组织多名教师参与编写讲义,内容作了重大改变,并于1979年开出本课程。并多次在全国不同性质的化学会议上,介绍开设仪器分析实验基础课程的做法和经验,得到了一致的肯定。随后,1983年受国家教委(现教育部)委托,举办仪器分析实验基础课程培训班,获得好评。推动了国内各综合大学化学系开设仪器分析实验基础课程建设。课程处在国内领先地位。

在编写讲义的基础上,于1986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仪器分析实验》教材,随后,由吴性良、朱万森等修订,于1988年出修订版,并于199211月获得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教委二等奖,在同类教材中享有盛誉。

1994年起该课程更名为《分析化学实验A》(下)。2000年起,根据化学系教学改革总体方案,又更名为《仪器分析和物理化学实验》(上),课程内容又作了重大改革。着手全面更新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紧跟学科发展,紧密联系社会热点问题(环境、食品、健康等)。实验更新率达70%以上,实验设备的更新率达100%。课程带教方面,遵循课程的传统做法,并开展“三允许”,因材施教的探索,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课程教学继续处在国内领先地位,接近国外先进水平。

2006年,在朱万森、张晋芬和高翔等的协调和努力下,结合原来老化学楼的仪器与综合化学教学实验中心的部分仪器,将原来化学系(约120人)需要安排在两学期的实验并入了一学期开设。

2007年,课程荣获复旦大学精品课程。

2008年,由吴性良和朱万森主持出版《仪器分析实验(第二版)》。

2010年,课程组获得复旦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成果名称:注重实际应用,立足能力培养——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1978-1986年课程由吴性良主持,1987-1992年由朱万森主持,1993年至2000年由袁双生主持。2000年,先后由吴性良、朱万森、袁双生和马林主持。2007年起由雷杰主持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