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投毒案的反思(2013-6)
发布时间: 2014-03-05 浏览次数: 17545

 复旦投毒案的反思

    201341日,愚人节当天,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生黄洋喝下一杯含有极高浓度N-二甲基亚硝胺的水,顿感身体不适住院。416日,28岁的黄洋经抢救无效逝世。舍友林森浩是最大嫌疑人。林某因与黄洋在生活琐事上发生矛盾,便从实验室带回剧毒物质注入饮水机槽,致黄洋饮毒水身亡。上海警方在刑拘林某时,他几乎未做过多的辩解便向警方供述了毒杀室友的理由:“闹着玩的”。419日,上海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复旦投毒案疑犯林某。
    27岁的林某是一位努力、严谨、奉行完美主义的人,曾获得2012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13篇学术论文,其中8篇完成于研究生期间,第一作者占到5篇之多。2013年三月份,他已通过广州市一家三级甲等医院的超声科面试。
    林某曾经把2000多年前希波克拉底的誓言抄写在一本 《内科学》的首页——“我愿在我的判断力所及的范围内,尽我的能力,遵守为病人谋利益的道德原则,并杜绝一切堕落及害人的行为。我不得将有害的药品给予他人,也不指导他人服用有害药品,更不答应他人使用有害药物的请求。”“我要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不做各种害人的劣行。”
    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实验室,没有人比林默更熟练地使用N-二甲基亚硝胺。三年前,他开始了一项实验,目的是验证B超等成像技术能否有效检测出大鼠的肝脏纤维化。他论文中提及的大鼠数量达到218只,频繁的实验获得了成果,他的论文顺利在2012年的《中华肝脏杂志》上发表,文中详细记录了不同剂量的N-二甲基亚硝胺毒剂对大鼠肝脏的影响,并列出了推导公式,可以精确地推算出致病和致死的精确剂量。
    林某和黄洋同住一个寝室,在狭小的空间内,185身高的林某和黄洋常在腾挪位置时撞上。显然,他们两人性格是不同的,黄洋喜欢音乐,喜欢网球,讲究品质和潮流,获校内辩论赛最佳辩手,两次被复旦派去香港交流。他热衷于参与社会活动,曾作为志愿者远赴西藏墨脱支教。而原定的计划是,在今年暑假由他带队再度前往墨脱。
而林某喜怒不外现,偏执,迫求完美,不喜欢别人否定自己。他经常感到“纠结”:“在我的潜意识中确实有着一种想借助裙带关系上位的成分,可是我的自尊心又时不时把我给拉回来继续奋斗,形成了我矛盾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有同学回忆说,林某记仇,绝不轻易外露。本科在在中山大学医学院影像学班的时候,一个同学跟他发生争执,他连续给那个同学发了十几条“恐吓短信2009年的夏天,在一次长达两个月的医院实习中,一位同学和住在一个寝室的林某起了口角。一年后,已经毕业离别的林某,申请了一个新的QQ号,并用另一同学的名字作为ID,在网上大骂这位同学。尽是些难以启齿的脏话。为何时间过去那么久,林某还有如此怒气。
    20121127日凌晨1点,林某微博写道“上海的冬夜,开着电脑,在小台灯的光照下,看着各种图文,听着电脑的沙沙声,还有黄丝的呼噜声,头脑里偶尔闪过各种念头,随即如云烟随风飘散。”半年前的那个黑夜,没人知道当时闪过林某脑海的念头是什么。
死前两周黄洋在吃饭时提及,自己开玩笑说“林某是凤凰男”。而林某在一篇日志里写道,他并不喜欢凤凰男这一称呼。2013330日凌晨零点20分,林某发了一条难以捉摸的微博:“一种身份地位,决定了一种考量事物的出发点……裹藏既久,一旦出现缺口,一泻千里, 乃物之常态。……”他给这条117字的微博加上了一个标签:“也许你自己不那样,但是你的行为让别人觉得你那样了。”看来林某肯定是受到什么刺激了。他将做实验后剩余的剧毒化合物——N-二甲甚亚硝胺带到寝室,独自将药剂注人饮水机槽,自以为“闹着玩”,教训一下黄洋。可以推测,让黄洋发生肝纤维化和肝脏衰竭的剂量区别是3.5克和4克,前者是慢性中毒,后者直接致死,生与死之间的剂量相差不足0.5克。
     中毒前,黄洋准备在47日参加硕士生答辩的论文被人删除,中毒后,他的笔记本电脑被人格式化。在黄洋中毒后的第二天,黄洋提出让林某给他做B超检测,林某做完B超后冷静地对黄洋说,“没事”。
(材料来源于20130420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复旦投毒案震惊社会”)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读完这段材料后,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究竟是什么让一个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对鲜活的生命如此冷酷?
2.什么是心理健康?林某的“性格缺陷”表现在哪里?在你看来,如何解决“高智商、低情商”的问题?
3.一个人的知识愈多、智能愈强是否意味着他的人生价值观愈正确、思想品质愈高?为什么?请谈谈对“知识即美德”命题的理解。
4.同学中为什么会经常发生“因生活琐事”而酿成的恶性事件?为什么说“细节决定成败”?我们究竟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5.当今大学生应该如何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