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课程交流  作业习题
作业习题

一、请简述何谓武德,谈武德在现代的教育作用。

武德,最早始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一书:武有七德,禁暴、 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我国人民历来祟礼敬德。古人云: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士有百行,以德为首。孔子办学设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也以德行为首。武林人士也认为,心正则拳正,心歪则拳偏。他们力主择人而教,只教品性正派的人,不教品性邪恶的人,有如《拳经·拳法备要》说的:贤良秘授救危困,邪亡休传害众生。少林寺的一些歌诀也再三强调:忠诚善良传衣钵”“少林真武技,莫传恶歹人。因此,他们始终将培养高尚品德放在第一位,将有无优秀的品德当作评价武林人物最重要的标准。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之所以能够广泛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喜爱,具有常胜不衰的强大生命力,这除了武术项目本身所具有的技击价值、健身价值之外,还在于中华武术的传统文化价值。而武德便是这种价值的集中体现。研究武德,对于今天很有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帮助传授学习武术的人们,另一方面还可以供其他人借鉴,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武德就是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传统的武德主要表现为仁、义、礼、信、勇等方面。

 的基本含义就是要用广博的爱心去爱一切人。它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的全部道德意识,同样也是习武者最高层次的品德追求和德性的最高境界。是通过的环节过渡到人的道德行为。

 是依而行的方法、途径和标准,是一种强调人的行为必须遵循一定规范准则的伦理观念。它根源于羞恶之心,是羞耻与否、善恶与否的应该’”标准。同时,也可理解为秩序、等级,要求习武者的言行举止要与自己的身份相符。

 来自人的恭敬辞让之心,是仁义道德的节度及由此产生的待人接物的礼节仪容。

 是指诚实可靠、信守诺言。守信用,重然诺是武林中人的传统与俗尚。

 指的是通晓仁义道德,明辨是非善恶之后,果断采用的举止行为,即勇往直前,敢于斗争,有胆量,不畏惧的道德品质。

国际武术联合会规定的抱拳礼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武术礼节,本着当代武术为和平与友谊服务的宗旨,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德,以武会友;左掌四指并拢,寓意四海武林团结奋进;屈左拇指,寓意虚心求教,永不自大;两臂屈圆,寓意天下武林是一家。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结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教育,再谈武德必将对培养习武者树立理想,为国争光;爱国爱民,见义勇为;尊师爱生,团结互助;修身养性,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举止端庄,自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优良品质和加速提高全民族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请结合《高校体育选项课理论教程》,浅谈何谓武术。

武术,也称国术、功夫或武艺,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一种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和优秀文化遗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他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无数本身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从历史上看,有不少归属武术类的名称。春秋战国时称技击(属兵技巧一类);汉代出现了武艺一词,并沿用至明末;清初又借用南朝《文选》中揠闭武术(当时泛指军事)的武术一词;民国时国术;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武术一词。随着历史的变迁,冷兵器的逐步消亡,专用武术器械的生产及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现,对抗性项目、武术竞赛规则的制定,武术已演化成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武术,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格斗动作为素材,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的相互变化的规律变成徒手和机械的各种套路。是一种增强体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修身养性的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其特点套路具有攻防意识以及多种对抗格斗技能特点,既有体育运动,又有明显的表演艺术特色,使人们在社会和科学实验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文化遗产。武术的基本定义可以概括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从这一定义出发来认识武术。

首先,武术属于中国传统的技击术。它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徒手或借助于器械的身体运动来表现攻防格斗的能力。无论是对抗性的搏斗运动,还是式式相承的套路运动,都是以中国传统的技击方法为其技术核心的。就人类的社会生活来说,技击术不可能是中国独有的。比较世界各地的技击术,武术不仅在技击方法上更为丰富(诸如各种踢打击刺之法),而且有自己的传统特点(诸如快摔法、擒拿法等)。在运动形式上,既有套路的。也有散手的,既是结合的,又是分离的,这种发展模式,也迥然有别于世界上其他技击术。在演练方法上注重内外兼修,演练风格上要求神形兼备,无不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技击术的运动特点。

其次,武术是体育项目。它明显区别于使人致伤致残的实用积极技术。套路运动中尽管包含丰富的技击方法,但其宗旨是通过演练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攻防能力,进行功力与技巧上的较量,在技术要求上与实用技术有一定的区别:散手运动的技术固然更接近于实用技击,但由于受竞赛规则的规定,已将其限制在体育竞技运动之内。总之,归结为一点:武术具有明确的体育属性,体育是当今武术的主要社会功能,技击性从属于体育性。

第三,武术是优秀的民族文化。任何体育项目都含有一定文化意义,但是,没有任何项目像武术这样具有浓郁的文化特征和民族色彩。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及优秀文化的结晶,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异彩独放,实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武术在其长期的演进和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浸润、滋养,在民族文化的总体氛围中孕育、产生、衍化发展,深刻地凝聚着中国哲学的智慧,美学的意境,艺术学的神韵,文化学的精神等。历代武术家们自觉地运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认真地阐述武术原理,规范武术技法,力求达到文武相益、融会贯通的程度。如此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影响,不仅提高和发展了武术理论,而且决定着武术的运动特征、功能特征、技术技法的规范合理性,是促进武术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从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了中华武术文化的形态和体系,使得中华武术在民族传统文化系列中独具特色,独树一帜,独具生命力,从而使中华武术成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奇珍异宝。因此,从广义上认识,武术不仅是一个运动项目,而且是一项民族体育,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一宗宝贵文化遗产。

最后,武术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他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地融会了易学、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注重内外兼修,诸如整体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等等,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它所展现给人们的是一种最为朴素、简练、实用、美观的身体活动形式,它是以人体的内在精神气质为基础,强调手、眼、沈法、步、精神、气、力、功的高度协调配合,完整统一,从而体现中国传统体育活动注重阴阳平衡、天人感应、身心合一、形神兼备、内外双修的最佳效果。

按照其内容,武术可以划分为五类:拳术、器械、对练、集体表演、攻防技术。

 

三、简述武术的四击、八法、十二型

(一)、四击

武术有踢、打、摔、拿四种技击法则。凡是含有技击动作组成部分的长拳,在内容方面一般都是离不开这四种技击法则的范畴。这四种法则各有各的具体内容与运动方法。

1、踢的法则,具体内容有蹬、踹、弹、点、缠、摆、扫、挂等;

2、打的法则,具体内容有冲、撞、挤、靠、崩、劈、挑、砸、撑、奴、搂、拦、采、例、勾、抄等;

3、摔的法则,具体内容有棚、巩、揣、滑、倒、爬、拿、橱、捣、勾等;

4、拿的法则,具体内容有刁、拿、锁、扣、封、闭、错、截等。这些内容都有它们的运动方法。

(二)八法

武术讲八法,拳脚要踢打。八法是武术的八种基本功法,即手法、眼法、步法、精神、气息、劲力、功夫。这八法可说是各门各派通用的基本法。不管练何拳何派,离开这八法就练不成功夫。

1、手要捷快:

长拳的手法,须拳如流星,要迅疾、敏捷、有力。这不仅是在拳、臂挥舞是要如此,而且在掌、腕的细微动作里也要如此。上肢运动要达到拳如流星这种要求,就必须松肩活肘,使肩、肘、腕等关节在运动时力求松活顺畅,以迅疾不及掩耳之势,先声夺人。

2、眼要明锐:

长拳的眼法,须眼似电,要明快、锐利。眼法在长拳运动中不是单独活动的,它必须眼随手动目随势注。手法既要流星般迅快、敏捷、有力,那么眼睛的注视,就一定要相应地像闪电般明快、锐利。这种手到眼到的眼法变化,不仅和手法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和颈部的活动有关。随着眼法的左顾右盼、上瞻下视,颈部的灵活及转头变脸的快速,也是必要的。同时,眼法还涉及到动作意向的问题。一般的说,长拳的动作都有它的意向,进则是攻,退则是守,即使是静止时的拳势,也都含有伺机持动的意向。眼法是表现动作意向和传神的关键。因之眼法必须做到眼随手动目随势注,明锐如电。

3、身要灵活:

长拳的身法,需腰如蛇行,要柔韧、灵活、自如。身法在长拳运动里,可分为问、转、展、缩、折、弯、俯、仰等。这些身法的变化多是主宰于腰。因此,腰如蛇行的身法要求,一方面是要求各种身法在运动的时候要象蛇行那样灵活,有曲折有变化,一方面也是要求胸椎和腰椎的柔韧性要好;使动作做得极柔软又坚韧,柔软则灵活,坚韧则有力。动作做得灵活、有力,又富有曲折变化,才会协调而生动。身法包括胸、背、腰、腹、臀五个部分。在一般的长拳运动中,有动作性动作进入静止性动作时,多讲究挺胸、直背、塌腰、收腹、敛臀等方式方法。在运动时,则要求灵活自如。体随势变,根据不同的动作采取不同的身法与眼、步、腿、脚诸法协调配合。

4、步要稳固

长拳的步法,须步赛粘,要轻快,稳固。先看一步走,在看一伸手打拳容易,走步难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步法在长拳运动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之,必须使各种步法在运动时要轻快,站定时要像粘税在地上一样稳固,不掀脚,不拔跟。它不能受上肢、躯干活动的影响,而且要给上肢、躯干的活动提供必要的稳固条件。这样,才能动而不乱,使下盘扎实有力。

5、精要充沛

长拳的精神,需要充沛、饱满。要充沛饱满得像雷霆万钧,像江河得怒潮,要显示出鼓荡的的气魄。然而这种鼓荡的气,不是表示在脸上,而是贯注在动静的运动之中。精神饱满,气宇轩昂,拳势才能雄健威武。绝不是直眉横目、跳牙咧嘴的凶狠。要做到的气魄,必须具有武术的战斗意识,把自己摆进到一种充满战斗的场合里。这样才能使长拳的运动,气如雷霆,势如浪涛。

6、气要下沉

长拳的呼吸,须气直沉,要气沉丹田。这是因为呼吸在长拳运动中关系折运动的持久性,也关系着劲力的催动,即所谓以气催力。长拳运动,一般都是结构复杂、起伏转折、快速有力,这一特点决定了长拳运动强度大,对氧的需要量也较大。如果不善于掌握和运用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的方式方法,就容易使气血上涌,使气息在胸间游动。气往上浮则内部空虚,空虚则气促,气促则吸氧不足,氧不足则力短,力短就不能使运动持久,就会头晕恶心,面色发白,动作紊乱,运动的平衡性也就遭到破坏。所以,在运动的时候必须运用腹式呼吸,善于蓄气,这样才能使运动持久,才能保持运动的平衡。长拳的呼吸方法,除了沉之外,还有提、托、聚三法,合谓提、托、聚、沉。这些呼吸方法随着动作而进行变化的时候,始终遵循着气宜沉的基本要求。同时,运用也要顺其自然,不能故意做作。   

7、力要顺达

长拳的劲力要顺达。如果发力不顺,也会使运动僵硬、死板。长拳运动最忌僵硬硬力,强调力要顺达。用力顺达,须从三节六合着手。三节,以上肢来说,手是梢节,肘是中节,肩是根节。以下肢来说,脚是梢节,膝是中节,胯是根节。六合,是手、肘、肩、脚、膝、胯等六个部位的配合。掌握好三节六合运用顺力,动作才会豁达。

8、功要纯青

长拳的技术,须功宜纯。在这里,指的是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和运动的各种技巧。所谓,就是纯一不杂,炉火纯青。功宜纯是对长拳技术质量所提的要求。要使技术质量达到纯青的地步,重要的一条就是在技术规范化的前提下加强锻炼的实践。功夫是练出来的,只有坚持锻炼,持之以恒,才能使身体素质和运动技巧不断地得到提高,才能使功力长进,技术质量由不纯逐渐到纯。

(三)十二型

长拳在运动时,有动势、静势、起势、落势、立势、站势、转势、折势、轻势、重势、缓势、快势等十二种动静之势。以自然事物中地十二种形象来比喻这十二种动静之势,因此来要求技术。

传统的十二型是:

1、动如涛:

活动之势,要使运动气势象江海的浪涛那样激荡,滔滔不绝,在万马奔腾中仍有明朗感和稳定感,做到动要有韵动中有静

2、静如岳

静止之势,要像大山那样巍峨,似乎任何强大的力量都推它不动似的。

3、起如猿:

跳起之势,要有猿猴纵身时的那种机灵、矫健、敏捷的意味。

4、落如鹊:

落降之势,要像喜鹊落到树枝上时的那样轻稳。

5、立如鸡:

单腿独立之势,特别势从活动性运动作转如到静止性的独立动作时,要像鸡在奔走中突然听到了什么,立即停步卷曲起一只脚来那样,显示出动作的安定稳固。

6、站如松:

两脚站立之势,要像苍松那样巍巍地刚健、挺拔,在静止中傲然富有生气,使静和动密切联系在一起,即所谓静中有动

7、转如轮:

旋转之势,要像车轮绕着轴心那样转动,善于创造和掌握运动地轴心,这样才能达到地要求。

8、折如弓:

折叠之势,是指扭身拧腰等转折地动作。要像弓那样越折越有力,含有一股反弹劲,不是折得极柔软而没有劲力。只有在折叠之势中做出反弹劲,才能突出动作的变化。

9、轻如叶:

轻飘之势,要像树叶那样轻,才能达到的要求。

10、重如铁:

沉重之势,要像钢铁砸下那样沉重有力,但重而忌狠,不能咬牙切齿。

11、缓如鹰:

缓慢之势,要像鹰在空中盘旋那样精神贯注,慢中有快,但缓而忌温慢易生懈,要防止动作产生松懈现象。

12、快如风:

快速之势,要像一阵疾风那样迅速,但快而忌毛快易生爆,火爆可以藏拙,但毕竟会使动作产生不准确的错误,务须快而不毛。

 

四、 请用500-800字简述武术运动为何强调劲力内外合一

劲力从某种角度来说,可以看作是内外合一中的一部分,即劲力是包含在内外合一中的,因此在这里将只谈内外合一这一方面。

武术运动不仅讲究动作的规范程度,还要求习武者能拥有精气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运动观。所谓内,指认得精神、意志和气息的运行:所谓外,指人体手、眼、身、步的活动。

武术套路在技术上特别要求把内的精气神与外部的形体动作紧密结合,做到手到眼到,形断意连,使意识、呼吸、动作协调一致。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如太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少林拳也要求精、力、气、骨、神内外兼修。此外武术套路在技术上往往要求把内在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紧密相合,完整一气,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变化来锻炼心身。气是看不见的。形可看见。神是看不见的。但在无形中精气神可以感觉出来:体用兼备,可以实用,实用就是攻防,反过来说就是内外合一:精神很好总感觉练得不错,时间长了以后,就可达到神形合一。协调动作既有武术的美又有力量的美。

可见,内与外、形与神的相互联系统一正是武术运动的一大特点。这也充分体现了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倍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独具民族风格的运动形式和练得方法。因此。我们在练习武术时,除了要注意每个动作的规范,还要体会到其内在的精气神,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地练好武术。

 

五、请跟据本学期选学的课程(少林罗汉十八手),谈如何进行健身锻炼和如何观赏。

中国武术是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壬]等矛盾的相互变化的规律而变成的徒手和器械的各种套路,亦是中国人在实践中不断积累而丰富起来的一项文化遗产。学习中国武术不但能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而且能从学习过程中体会[止戈为武]这种高尚的情操,发挥中国人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

练习法则:

1、四击:踢、打、摔、拿。

2、六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内三合》

3、八法:手、眼、肾、步、法、精神、气力、功

4、十二型:动如涛、静如月、起如猿、落如雀、转入轮、折入弓

快如风、缓如鹰、轻如针、重如铁、站如松、立如鸡

5、形神兼备、内外合一:有形无神傻卖艺;有神无形假机灵;

                    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

                    意不宁则气散乱。

世言拳功,武当为内家,少林为外家。而罗汉拳是为少林之内家也,为内家秘传,创自天竺僧人达摩。古传原始罗汉拳与今之罗汉拳不同,其为少林各师派之正统宗法。

罗汉拳,相传创自天竺僧人达摩。梁大通丁未,达摩赤足入中原,在少林寺演说禅宗,见众僧人个个面黄肌瘦、精神不振、甚有萎靡盹睡、病体夭折者,慨然曰:出家人虽不躯壳为重,然亦不容不澈解于性,使灵魂离散也。体悟性,必先强身,则躯壳强而灵魂易悟也。于是创罗汉拳十八手,授以僧众,修炼不过数月,则个个精力充沛,此其起始也。在当时所谓罗汉拳者,只此十八手,亦并无先天后天之名目。罗汉拳的先天与后天,也就是定形与发展,所以后期凡是达摩十八手或白氏一百十八手为宗法形成的罗汉拳均可以称为后天罗汉拳。先天罗汉拳,即起始之十八手也,是少林各师派之正统宗法,法止十八手,精华所荟。自达摩祖师传出世来,名家具受多有承传发挥,其理论基础是出祖达摩所传的禅法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在其练法中,始终体现着无念为宗的精神,侧重于呼吸吐纳,气行六脉,守心住缘,止心不乱,故也称少林心法罗汉拳

     我们所修炼的应为后人附会先天十八手的一套罗汉拳,由十八个动作组成,动作注重技击,朴实古拙,套路短小精悍,紧凑多变,是少林拳术中较早的初级套路之一,是一套活动量较小、动作简单的健身套路。其防法主要是退、转、闪、躲、缩等避开对方的攻招,同时又巧妙的合理的利用,攻上防下的、攻左防右、虚实兼备、或一攻一防等,达到攻则不露蔽,防则寻机攻,遇强不挨打,与弱必取胜,无战则健身,有战则胜敌的目的。同时也很注重腿法,身法与步法的配合,尤其做到眼法,招招做到:手到眼到,眼随招进,眼随势神,招前随眼决策,招后眼定路,此乃罗汉十八手之公法。

    其具体套路为:

预备势:并步抱拳

第一段:1)弓步掳首推掌(鹰掐嗉);(2)虚步推掌;(3)马步掳手挎肘(挎篮势);(4)马步架打冲拳(硬开弓);(5)弓步托掌冲拳(架梁炮);(6)弓步绾肘(降龙手);(7)翻身马步磕打(僧敲钟);(8)马步托掌冲拳(巧纫针);(9)左弓步格档冲拳(一条椽);(10)右弓步格档冲拳(一条椽);(11)挂腿勾踢(金勾挂);(12)绕腕马步冲拳(扭缠丝);(13)伏身后扫腿(扫荡腿)。

第二段:14)翻身弓步劈砸(披身锤);(15)冲拳弹腿踢击(踢球势);(16)腾身二起飞脚(鸳鸯腿);(17)弓步切按举掌(劈柴势);(18)偷步绕臂沉肘(僧伏虎);(19)马步架打冲拳(硬开弓);(20)弓步架打顶肘(拗弯肘);(21)并步掳手磕打(僧敲门);(22)托掌马步冲拳(巧纫针);(23)分掌弓步双推(僧推门);(24)虚步护身掌;(25)并步抱拳;(26)收势。

其中的一条椽硬开弓架梁炮僧敲钟披身锤拗弯肘劈柴势僧推门金勾挂扫荡腿鹰掐嗉挎篮势扭缠丝降龙手僧缚虎等十五手,都是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主于御敌非遇困危则不发,发则所当必靡,无隙可乘的拳法。

 

如何观赏少林罗汉十八手:

首先是套路技术方面的观赏。武术套路的主要看点是其刚劲勇武有富有曲折变化的特点。所以观赏武术套路,首先可以欣赏他的路线布局、风格特点。

    套路的编排时一方面,习武者的演练技巧有时一方面。演练技巧是反映习武者本身的技巧水平和对套路结构、动作攻防意识理解的程度。欣赏练习者是否练好一套套路,首先要看方法,大体可以概括为:定势动作看身型、步型,手法看方法,脚法看速度,跳跃看腾空,平衡看稳定,助跑看步数。

    除了方法外,我们还可从劲力、节奏、精神、和谐等方面进行欣赏。劲力主要看发力点和发力轨迹,太极拳的掌法多半以弧形出击,拳以旋转出击,脚亦以旋转或弧线出击,如出手轨迹不对,容易自锁关节而使力量减小,甚至受伤;另外,劲力还和呼吸等内在方法有关,这在观赏时虽然看不出,但也可以从发声、 神态等中看出。

    在观看武术搏斗的时候,还要看选手的观察力、判断力、反应速度、动作速度、距离感等。除了这些基本要素,还要观察选手的战术。孙子兵法云:兵者,诡道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实战中双方除了击打技法的较量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合理而巧妙地运用各种不同的战术,以智取胜。只有勇力,一味蛮干的击打技术,更要有高度的战术意识和丰富的战术经验,有勇有谋才能成为最后胜者。太极拳本身就有更好的战术理论,如后发先至,以静制动、舍己从人,四两拨千斤、以巧胜拙等,就看选手能否将之表现出来。

    观赏武术,还要看武德武礼上考察选手。古代武德要求智仁勇,后又有尊师重道、持危济困、厚德载物等要求。武礼是武德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动作规范与精神面貌,能直接反映出习武者对武术运动的认识程度与修炼品行层次的高低。其中抱拳礼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

    观赏武术,还应欣赏武术所蕴含的文化涵养。同时,无数还反映了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体现了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国民品格。

 

 

六、结合本学期选学课程(太极拳),谈如何进行锻炼和观赏。

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词》: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许宣平、宋朝张三峰、明朝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而持陈王廷创拳之说。总的说来,太极拳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式长拳,并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以及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太极拳哲学基础,使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首先表现在太极拳始终处于运动之中,动作衔接紧密,劲断意不断,势断意相连,拳势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同时,太极拳运动也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在太极拳中存在着刚柔、虚实、动静、快慢、开合、曲伸等诸对即对立统一,又可相互转化的矛盾。

太极拳以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在运动中,要求静心用意,以意识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 呼吸要平稳,深匀自然,动作要中正安舒,柔和缓慢,身体保持疏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绵绵不断,轻柔自然,动作弧形,园活不滞,同时以腰为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动作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动作之间衔接和顺, 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动作不浮不僵,外柔内刚,松活弹抖,周身一劲。在推手中,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击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尤其讲究听劲,通过身体触觉,来判断对方力量的大小、方向、部位,并及时做出反应,如对方刚力来打,我则以柔化之,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随人而动,随机应变。

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等五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始创于明末清初的著名拳师陈王廷。陈王廷是河南温县陈家沟人。从陈王廷起,陈式世代传习太极拳,不断对原有的拳套进行加工提炼,逐步形成近代所流传的一、二路拳套。这两套拳势的连贯动作,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动作的速度和强度不同,身法、运动量和难度也不相同,但都符合循序渐进和刚柔相济的原则。

第一路动作较简单,柔多刚少,以朋捋挤按四正劲的动作为主,以采挒肘靠四隅手的动作为辅用力方法以缠丝劲为主,发劲为辅;动作力求柔顺,以化劲为基础,用柔迎刚和化刚,在外形上具有缓、柔、稳的特色。初练时,动作力求徐缓,并着缠丝劲的锻炼。动作练起来以身法领导手法,要求达到动分(离心力),静合(向心力)不断变化的效果。由于动作速度较慢,拳架分高、中、低,运动量可以调节,因此既适用于身体较好的人用来增强体质,也适于体弱和某些慢性病患者疗病保健。

通过套路的锻炼,可以逐步揣摩太极拳刚柔相济等技法的内容和要领,既所谓知己的功夫。为了运用粘、连、黏、随的方法以求得懂劲,陈式太极拳还有对抗性的推手,也就是知彼功夫。陈式太极拳的推手强调舍己从人,根据对方的外力来发挥自己的技法。对方动急则急应,对方动缓则缓随。因而走架子和推手要交替练习,才能掌握懂劲的功夫,达到熟练程度。
    陈式太极拳是古老的拳种,其他流派的太极拳(如杨式、吴式、武式、孙式),都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陈式太极拳在动作上柔化刚发的技击特点保存较多,学习和研究这派太极拳,对武术的继承和创新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如何进行锻炼:

1.注意松静练习:习拳时始终要保持心平气和。首先让大脑中枢神经下来,放松周身肌肉、关节和内脏器官。身体端正自然,头顶同会阴始终保持垂直,上下呼应,避免挺胸、凹肚、低头、弯腰、弓背、突臀等弊病;呼吸要自然,逐渐运用腹式呼吸,始终保持腹实胸宽状态,使下身稳重,上身灵活。
    2.意识引导动作:用意识导引动作,动作要轻松柔和,不可用拙力、僵劲;要走弧形或环形,逐渐达到各个肌肉群和关节都能连贯均匀、绵绵不断。

3.练习太极拳对上肢的要求:①以腰为轴心:腰部松沉直竖,不软塌,不摇晃,骶骨沉着有力,使重心下降稳定,微微放置腰部来带动四肢运动。②头要正直:动作时意欲去何处,眼神先去,目光要随着主要的手转动而前视,停势时目光经食指前视,延展及远,眼神要照顾上下两旁;颈项要随目光转动,松竖而不僵硬;口唇要自然合闭,下颚微收,用鼻子呼吸。③肩要松沉:两肩平齐,不可一高一底;肘要松垂,肘关节微屈,用意注于肘尖,手臂伸缩运转时,轻灵沉着而不漂浮;腕要灵活有力,近腕节尺骨处要随势沉住,指要舒展,手臂在运动时要旋腕转膀。
    4.
对躯干的要求:太极拳的主宰于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是锻炼任脉、督脉、带脉的重要方法。主宰于要是要求在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的原则下,腰部松沉直竖地微微旋转来带动上下肢的动作,既锻炼了任、督二脉,又使带脉膨胀,肾部充实,日久能使带脉一圈肌肉丰满,小腹部冲脉有气势旺盛之感觉。
    5.
对下肢的要求:两腿要分清虚实,胯根松开,膝关节始终保持微屈,动步出腿,先将一侧腰腹转换落实,胯根微向内收,将重心坐稳于一腿,股四头肌着力、臀部与足根齐、臀部之力要到足跟,使实腿膝关节既稳固又灵活;身体微向下蹲,然后另一腿缓缓伸出,膝关节勿挺直;足尖领劲运行,迈步要轻灵,随着重心的缓缓移动,两足交替支持重心,以保持全身的平衡。动作时旋踝转腿,足趾足掌足跟实踏地,足心涌泉穴要空,使足劲下沉,似植地生根,使桩步稳固,虚腿得以灵活变换。

另外,每一个姿势的起、承、转、合,着着贯串,节节松开,处处合住。其中主次先后,要细心体会,辨别清楚,使动作顺遂有序。在动作中间不可有停顿之处,内外、上下、左右、前后要协调一致。上下相随,不先不后;要做到内外合一一气呵成

锻炼原则:

要练好太极拳,除了遵照先哲的理论指导和要领指示之外,我认为必须注意两个问题。

首先要领会的涵义。认真练习太极拳到适当的阶段,就会练出劲来。这股劲是一种浑劲,也就是太极拳入门的基础。所谓懂劲后愈练愈精。据我个人体会,这股劲好像秋天的成片芦苇在湖中被大风吹得俯而复起,坚韧不折,柔而有弹性;又好象海洋中的滚滚波涛,水质虽软而又非常雄厚的力量。浑劲练出以后,再进一步就要从浑劲中练出轻巧劲来。浑劲是藏而不露的浑厚实力,从而达到柔中有刚。轻灵劲是既有轻灵感觉而又能圆活运转的意思。将这二种劲紧密地结合于一起,相互为用,才能刚柔相济,绵里裹针,再能变化分释为掤、捋、挤、按诸劲灵活应用之,始可达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的目的。
  其次,太极拳要练出劲来,仅凭一股勇气蛮练,不去体味它的涵义,钻研它的架势,是办不到的。这就要在平日练习时必须注意到下面四个要点。
  1、眼神平视,要贯注而活泼,当每式变化时,视线要随身法而转移,切忌目光呆板或野顾。
  2、腰是一身的主宰,练拳时要顶腰,歌诀有云:身形腰顶岂可无。如云手、搂膝拗步、斜飞势、海底针、高探马等式,都须腰部挺拔,好比指南针一样,针动而针轴不离原位。武术家所谓守中土就是指中土不离原位的意思。引证力学来说,就是重心作用。所以练拳必须讲究尾闾中正。神贯顶,尾闾中正,才能保持重心,而无姿势偏侧,架式过与不及之病。练拳如果低头耸臀,腰部不挺,失了重心,就是所谓冒腰。常言道低头冒腰,把式不高。因为冒腰则呼吸不畅,气不能下沉,顶头不能悬虚,虚实不清,上下不能一气贯通,终练不到高明的程度。
  3、练太极对四肢的运动的要求,有一句话叫做:如意胳膊、箩圈腿。就是说,手臂与腿部要微有弯曲含蓄之意而不可伸得过直。劲以曲蓄而有余,就是指此。如单鞭、野马分鬃等式,后腿微曲向外绷,就能做到前弓后蹬,力从脚跟而发,像树生根于地全身稳固,而不是向后挺得过直。总的来说,四肢要圆润、灵活、稳实,切忌强直。
  各关节分述于下:
  (1)要坐腕坚掌,但掌心要微凹不可平,这是要着。

  (2)手指不宜太直,手指与手指之间不宜并紧,要似开非开,练久劲自生。
  (3)肩要松活下沉,不可用强劲或有耸抬之意。
  (4)肘要下垂,如白鹤亮翅式,手臂虽向上提,而肘尖意须向下。
  (5)要以肩领肘,以肘领腕,又要以指引掌,以掌带臂而沉肘松肩,又要以腰腿之意配合手、肘、肩,上下连贯,虽略有先后而动作协调节节贯串,不可过劲,过劲则僵硬。
  (6)迈步时,脚跟须先着地,然后徐徐踏实,即所谓迈步如猫行。猫行的形象很妙,脚步既轻灵又稳实,而其身躯又活泼。同时膝随之向前,但弓步不可过劲 (指膝部不过脚尖)进退即能灵活。后脚要绷着劲,切不可僵滞。
  (7)脚的起落,如云手式,跨步时须先提起脚跟,继之提起脚尖。跨步后,脚下落时要以脚尖先着地,而后徐徐踏实。能这样做,左右虚实自然分清。
  (8)要含胸。含胸与猫腰,陷胸不同。而是两臂骨节均须松开: 肘部下垂,呼吸自然。
  (9)开裆。开裆不是指步宽,实系松胯,胯松则裆自开。
  (10)裆要平,裆平则下盘稳固。同时在档平的基础上意还要上提.提裆贯顶,必须做得自然,则头自中正,呼吸舒畅,气度安适,从而能上下相随,式式均匀,自可领会周身轻灵圆括之趣。
    4
、意境的表现:
  (1)心要静而精神要振作,忌低眉垂目,萎靡不振,缺少生气,但也要忌怒目攒睛,挺胸露齿。周身要节节贯通,勿使有丝毫间断。
  (2)重视前辈积累的经验,遵照典型的架式来认真锻炼。但要练得自然松净,使举动周身轻灵。必须依规矩,熟规矩,化规矩,不离规矩。本此坚毅精神,才能练到得机得势。
  总之,太极拳每一架式都有它的精义,必须悉心揣摩,仔细领会。举手投足,不可太拙,太拙则腰腿不随,全身易于僵硬。要步随身换,进退须有折叠。姿式必须先求开展,后求紧凑。随时留意,着着用功,式式须要清楚,不可含糊,而又要连贯,一气呵成,日积月累,功到自成。

学习太极拳的人,一旦学会了一套太极拳之后,即使在未怎样纯熟的情况下,都很自然会想再多学一些套路。甚至追求这个式、那个式、这个套路、那个套路,求知欲甚强,有的甚至到了贪得无厌的地步。有些个别辅导员又以能教多个套路为标榜。岂知,一举手一投足,内行人都觉不堪入目。他们对一招一式,不求甚解,只以懂得划弧为能事;划弧也不知从何以起从何止。什么叫手、眼、身、步、法?什么叫精神、气、劲?全然不懂。甚至打太极拳多年,连什么叫松、静,什么叫提、吊、裹、护,什么叫含、拔、松、沉都不懂。他们以为掌握得套路越多,自己的本事就越大,可以欺世盗名。事实上提高的含义是在一个套路、一种风格上精练,提炼出些精华来,往深里钻,这才算是提高了。不是学的套路越多就算功夫越好。如果认为套路,就等于功夫这就大错特错了。

因此,在锻炼中要有定向。一套拳往深里练,练出功夫来就是提高了,不然东追西逐,永远追求套路,书虎不成反类犬。殊不知中国武术中各门各派功夫套路多得很,穷一生精力与时间,断不可能学完。而且老是追套路,终会顾引失彼。拳不离手,一疏于练习,套路也就忘了。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到头来还是原地踏步,功夫长进不了;套路也掌握不到,套套皮皮毛毛,马马虎虎,不知所谓,倒不如将毕生精力集中于某一家派的研究。套路是不可伪造的,基本功则需要花日子才能练出来。功底扎实,练什么套路都可以,正如书法,一个书写匠,楷、真、棣、行、草、篆六体书形,样样都会,终究还是书写匠,不能成家,而颜、柳、欧、苏、米、蔡,则各以其自身法书出的突出特点,自成一家。所以打太极拳,提高还是应该侧重于筑基固本力求做到劲力完整,松自然;动作分虚实,用意识,调呼吸,求松静,合自然。练功夫贵精不贵多,这是提高的唯一途迳。

如何欣赏:

太极拳的欣赏应该把武术的欣赏方式和太极拳的自身特点相结合,在武术欣赏的基础上,融入太极虚实相接,欲扬先抑,欲左先右,动作弧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为轴,上下相随的欣赏角度。并且注意动作的慢,匀,联贯不滞是否做得,以及眼神与动作的配合。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过程中创造了灿烂文化,也创造了辉煌艺术,有着丰富的美学思想,美的创造和审美体验,这些对武术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审美特点,在武术中有着集中的反映。崇尚自然之美,追求艺术的最高理想――神韵,注重武德,强调武术家的人格美等等,都是这些特点的直接体现。传统美学追求传神的意境,把形作为神韵的物质基础,强调形神的高度统一。在武术练习中,强调形是神的外部表现,神是形的内在实质,进而达到形神兼备。武术通过静态,动态的各种姿势造型和运动过程中肢体在空间的位置变化,劲力的大小,刚柔给予高低,轻重,缓快的艺术加工,从而表现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并给人以美的享受。

太极拳以其动作舒展大方,圆活饱满,轻灵稳健,潇洒流畅为其风格特点,演练起来形如流水,滔滔不绝,练拳时松柔,缓解,稳健,均匀。松柔是太极拳的灵魂。从预备式开始,神态,动作都要松柔。神态传情,似笑非笑,心平气和,愉快从容。动作轻灵,自然舒适,含胸塌腰,以意导气,用意不用力,不使拙劲。切忌身体板滞,生硬直挺,缓慢就是速度要适当,动作分明,充分,呼吸自然深长,气沉丹田,并畅通无阻的推动肢体运动。切忌过快过猛。稳健就是腰基坚挺,虚实分明,重心稳定,站立平衡,进退旋转轻灵圆活,不歪不斜,不前倾后仰。均匀就是速度均匀,不匀就不可能心静。因此,全身上下内外都应互相配合,大体保持均匀,动作与动作之间衔接顺和、连贯。拳架高低要适中。呼吸与动作、运劲协调配合。不憋气,不出粗笨之气。从而使动作似行云流水,如春风杨柳般一式接一式,连绵不断地进行。

我们还可以通过精神、劲力、身法、节奏、协调、结构、布局等几个方面来欣赏武术。在武术练习过程中,不仅要强调技击的攻防意识,更重要的是要讲究气功意识的配合。武术几乎都讲究以意领气、以气催力、气沉丹田、腹式呼吸。对发挥武术的功效和实战攻击有重要作用。太极拳是一种动静兼修,内外兼修的拳术,与意、气、神的联系十分密切。强调虚领顶颈,气沉丹田,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一气贯通,内劲运转。”“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表,而在内行。手法中的圆运动可以有各式各样,但都必须在内劲统一支配下,做虚实开合变化。在外形上看,太极拳好像气功中的动功,然而它的运动自始至终却包含技击,尤其发力是动作配合呼吸完成的。因此,太极拳仍然是武术和气功的结合物,它的产生不仅使武术和气功结合得更加紧密,而且为武术和气功的各种技艺进一步结合开辟了新路。太极拳运动特点是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协调完整。

太极拳的魅力吸引了整个世界,许多国内外有识之士着迷于太极拳已不单单限于学拳健身,而且从中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太极拳既是祖国绚烂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个小小组成部分,它又是凝聚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光耀夺目的明珠。犹如昆仑山上的一棵灵芝,它既是壮丽山河的一个点缀,又是巍巍大山所养育的一株仙草。它所以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因为它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它的根深深扎入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养生学、中国传统医学、中国传统美学等多学科的广袤深厚的领域,因此太极拳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的历史产物。

 

七、请根据本学期选学的课程(太极剑术、)谈如何进行健身锻炼或如何观赏。

武术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葵宝,不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且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中,一直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至今人深受人们的喜爱。而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也是懂得如何观赏武术成为一门学问和艺术。

下面就以太极剑为例介绍一下观赏武术的几个重要方面:

首先,太极剑讲究抱元归一、气定神闲。动作套路中应自然流露出从容不迫、超然物外的自在、坦然的风度。也就是说,太极剑有它抽离于技术动作之外的精神文化内涵,有它自己的。动作的标准、到位仅仅是最低要求,而举手投足之间的传神才是最高境界。

   其次,太极剑有修身养性的功用。在演练套路时,动作应与人身体的节律协调一致,在一呼一吸之间形随意动、不急不徐,时刻保持均匀的节奏。深沉的呼吸,加上柔和圆转的动作,自然使人身心舒畅、精神焕发。

   再次,太极剑的特征是圆活连贯、绵绵不绝。一招一式都以太极八卦柔中带刚的精神为旨,动作自然流畅、回旋如意,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既不生硬艰涩,也不冗繁拖沓,一切源于自然,归于质朴。

   另外,太极剑要求剑为身用、人剑合一、浑然一体。剑一如手,立刻化为人体的一部分。抹、劈、挡、刺,不再是以手使剑,而是以神御剑。意到剑到、力达剑尖,仿佛它原本就生于人身,甚至根本就不曾分离。只有剑在手中才觉得自然、完美,才是它理所应当的状态。

   最后,太极剑的精神是内敛的、是阴柔的、是流动的,但它也不乏刚柔并济、柔中带刚。在回旋流转中陡露锋芒,又瞬间归于平静。毫不放纵、毫不张扬。它的流动使对手无处着力,它的圆转使自己的破绽隐于无形,它的借力打力、巧拨千斤的智慧更使它深不可测、虽柔犹刚。

总之,太极由《易经》而来,秉承了中华文化深厚的精神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技击或运动的概念范围,而俨然成为一种文化,一种处世哲学。太极的精神也不再仅仅依托于一招一式,而是融进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八、怎样练好长拳。

1、手要快捷:长拳的手法,须拳如流星,要迅疾、敏捷、有力。这不仅是在

拳、臂挥舞时要如此,而且在掌、腕的细微动作里也要如此。上肢运动要达到拳如流星这种要求,就必须松肩活肘,使肩、肘、腕等关节在运动时力求松活顺畅,以迅疾不及掩耳之势,先声夺人。

2、眼要明锐:长拳的眼法,须眼似闪电,要明快、锐利。眼法在长拳的运动中不是单独活动的,它必须眼随手动目随势注。手法既要流星般的讯快、敏捷、有力那么眼睛的注视,就要相应地如闪电般的明快锐利。这种手倒眼到的眼法变化,不仅和手法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和颈部的活动有关。随着眼法的左顾右盼、上瞻下视,颈部的灵活及转头变脸的快速,也是必要的。同时,眼法还涉及到动作意向的问题。一般的说,长拳的动作都有它的意向,进则是攻,退则是守,即使是静止的拳势也都有伺机待动的意向。眼法是表现动作意向和传神的关键。

3、身要灵活:长拳的身法,须腰如蛇行,要柔韧、灵活、自如。身法在长拳运动里,可分为展、转、缩、折、弯、俯、仰等。这些身法的变化多是主宰于腰。因此,腰如蛇行的身法要求,一方面是要求各种身法在运动的时候要像蛇行那样灵活,有曲折的变化,一方面也是要求胸椎和腰椎的柔韧性要好;使动作做的既柔软又坚韧,柔软则灵活,坚韧则有力。动作做的灵活有力,又富有曲折变化,才会协调而生动。身法包括胸、背、腰、臀五个部分。在一般的长拳运动中,由活动性动作进入到静止性动作时,多讲究挺胸、直背、塌腰、收腹、敛臀等方式方法。在活动时,则要求灵活自如。体随势变,根据不同的动作采取不同的身法于手法。眼、步、腿诸法协调配合。

4、步要稳固:长拳的步法,须步赛粘,要轻快、稳固。先看一步走,再看一伸手打拳容易,走步难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步法在长拳运动里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使各种步法在运动时要轻快,站定时要像粘在地上一样稳固,步掀脚、不拔跟。它不能受上肢、躯干活动的影响,而且要给上肢、躯干的活动提供必要的稳固条件。这样,才能动而不乱,使下盘扎实有力。

5、精要充沛:长拳的精神,需要充沛、饱满。要像雷霆万钧,像江河的怒潮,要显示出鼓荡的的气魄。然而这种气,不是表现在脸上,而是贯注在动静的运动中。精神饱满,气宇轩昂,拳势才能雄健威武。决不是直眉横目、龇牙咧嘴的凶狠。要做到的气魄,必须具有武术的战斗意识,把自己放到战斗的场合中。这样才能使长拳的运动气如雷霆,使如浪涛。

6、气要下沉:长拳的呼吸,须气宜沉,要气沉丹田。这是因为呼吸在长拳的运动中关系着运动的持久性,也关系着劲力的摧动,即所谓以气摧力。长拳运动一般都是结构复杂、起伏转折、快速有力折一特点决定了长拳运动强度大,对氧的需求量较大。如果不善于掌握和运用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的方法,就容易式气血上涌,使气息在胸间游动。气上浮则内部空虚,空虚则气促,气促则力短,力短就不能使运动持久,就会出现头晕恶心、面色发白,动作紊乱,运动的平衡性也就遭到破坏。所以,在运动的时候必须运用腹式呼吸,善于蓄气,这样才能使运动持久,才能保持平衡。长拳的呼吸方法,除了沉之外,还有提、托、聚三法。这些呼吸方法随着动作而进行变化的时候,始终遵循气宜沉的基本要求。同时,也要随其自然,不能故意做作。

7、力要顺达:长拳的劲力要顺达。如果发力不顺,也会使运动僵硬、死板。长拳运送最忌僵劲硬力。用力顺达,须从三节六合着手。三节,以上肢来说,手是梢节,肘是中节,肩是根节。以下肢来说,脚是梢节,膝是中节,胯是根节。六合,是手、肘、肩、脚、膝、胯等六个部位的配合。掌握好三节六合运用顺力,动作才会顺达、协调。

8、功要纯青:长拳的技术,须功宜纯指的是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合运动的各种技巧。所谓,就是纯一不杂,炉火纯青。功宜纯是对长拳技术质量所提的要求。要使技术质量达到纯青的地步,重要的就是在技术规范化的前提下勤加锻炼。只有勤学苦练,持之以恒,才能使身体素质合运动技巧不断的提高,才能使功力长进。

长拳的基本技法包括:定颈竖脊,舒肢紧指(趾);形合力顺,

动静迅定;以眼传神,以气助势。

定颈竖脊,舒肢紧指(趾),就是长拳静止姿势的基本技法。

颈竖脊,是指长拳静姿要求头顶向上顶领,使头额端正,下额微

收;脊柱竖直,使躯干中正,不歪不斜。其中颈椎竖,促成颈项向上顺竖;胸椎竖,促成胸廓微前挺;腰椎竖,促成塌腰立脊;尾椎竖,促成臀部下垂。

舒肢紧指(趾),指长拳静姿还要求四肢放松舒展,手、足指紧劲用力。其中舒肩表现为两肩微向后展开,增加胸廓的前挺度和左右径,加大胸廓的容气量;舒胯表现为两胯向下松沉,无挺胯僵腿之姿,两腿分开形成步型的幅度较其它拳种阔长,从而构成长拳架开势大的特点。两手指和两足足趾紧劲用力,与上述头的顶领综合,能牵拉躯干和四肢肌腱,表现出筋骨遒劲,使拳势开而不散,大而不空。否则会导致躯干曲,支撑不稳,上肢松懈。

形合立顺,动迅静定,这是长拳运动形态的基本技法。形立合顺,指长拳动态要外部形体协调配合运动,内部劲立轴顺达传导。形合的技法原理是梢领根定,中节顺随;转轴稳固,轴梢互领立顺的技法原理是松沉吸蓄,调形造势;催坠呼发,寸劲贯梢

在拳势中。形合立顺交融一体,表现为外形依赖内劲相合而不相连,体现为一动齐动,一到皆到。劲形合一的这种运动规律,正是长拳运动动迅静定的基础。

   动迅指拳式一动,身体内外齐动。而且一动即快,心快(反应敏捷)、眼快(眼似电)、手快(拳如流星)、步快。整体动作快似迅雷,体现出长拳快打快收的技击特点。

   静定指拳式一动即快,一快齐快,而且一到具到,一静皆静。整体拳式突然在瞬间静定似山,体现出长拳动疾迅定的节奏特点。以眼传神,以气助势,这是长拳眼法、呼吸、与动作配合的技法。

 

九、请根据本学期选学的课程(防身术)谈如何进行健身锻炼和如何欣赏锻炼。

防身术,属于武术一类,课程中主要涉及的搏斗技术有散打、擒拿与解脱。

散打的基本技术有拳、肘、膝、腿。围绕着这四个基本点。分别又有左右冲拳、左右抄拳,弹踢腿、前蹬腿,进步、垫步、扫肘、顶肘、撞膝等动作。而擒拿术中也有缠腕擒拿法、浙肘擒拿法、折腕擒拿法等等方式。

完成防身术各项动作的要诀在于快、狠、准三个字,要做到出其不意、一气呵成,也就是在平时进行防身术的健身锻炼时应该掌握的精髓部分。防身术的高级境界不在于神、而在于意,临阵对阵,在气势上压倒对方。胜利的希望就超过了一半。所以,对我们这样的初学者来说,首先自然要把基本动作练到位。尤其是掌握发力点:其次在锻炼上要注意的,就是一种气势。从出击的力度、狠度,到动作的爆发力,都需要激发出自己的能量:而不仅仅注重动作的标准,却没有了真正的威慑力。

如何对防身术进行健身锻炼,我觉得应该有规律地进行练习,持之以恒地操练基本动作,如打靶、打沙袋,培养自己的力量、准度等基本能力。同时,在练习中注意总结、领会,尝试把现成的死的动作掌握为灵活的发挥,懂得在实战中实际运用,这才真正切合了防身术的目的,而非纸上谈兵。形神兼备,则是锻炼的目标。

至于如何欣赏防身术锻炼,我觉得,在于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对于对峙的双方,我们在欣赏他们的锻炼时,如何把握他们的精气神,我觉得突破点在于一双眼睛。

武术体现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它首先是积极进取的。因此锻炼者首先在精神面貌上是振奋而正气的,于是,我们应该在他们的眼中看到一种勃勃生机,有一种对胜利的渴望、对挑战的激情。试想,如果透过一个人的眼睛,发现他是萎靡不振的、或者无精打采的,那么他的整个身心状态,必定也是松弛懒散的,如何能在锻炼中有好的发挥呢。

武术毕竟是一种竞技项目,有着胜负有着竞争与较量。欣赏锻炼,很重要的是欣赏双方势均力敌的对峙,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是精神层面上的。如果对方有着毅然决然地眼神、或者如饥似渴的眼睛,不仅对对方是一种巨大的威慑,对于旁人的欣赏,也是一种很容易的精神上的感染与威慑。即使是一个人对着沙袋单练的时候,你也能欣赏到最凌厉也最无情的眼神,这时的技术动作,必然深切展现了武术的魅力。

所以防身术乃至武术锻炼的欣赏,一看技术动作的标准过硬,二看气势上的发挥与压迫,且后者才是锻炼欣赏的精髓。而如何欣赏锻炼者精气神的呈现,眼法非常重要,因为人的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透过双眼,能欣赏到锻炼者所有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