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与手段
发布时间: 2010-03-16 浏览次数: 6

教学方法与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课程训练和培养学生,意在学科想象力、理论学养、比较视野、人文关怀等全面素养,教学上必突出两大理念:原著经典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二十多年来本课程的教学探索在此方向上只有前进没有倒退,只有改善没有改变。

1.原著经典学习

读原著读经典是培养和提高理论学养的最佳途径,本课程教学的所有环节全都以读书读原著的要求来开展。第一,课堂教学不再系统讲解教材,而是以思想家原著入手分析学派的脉络和核心理论的要旨,教材则作为学生自学的导引,参与课程教学的预习和复习。第二,本课程选编的中英文原著读本作为学生必备教材,如此不仅一般的读书要求和读书作业的文献支持得以保证,课程要求学生的通读和精读本学科基本经典的目标也合理可行,在中国大学多年受困于原著文献严重匮乏的限制下,不解决学生人手一册的原著读本的需要,教师开书目只能是自娱自乐。本课程笃信读原著的重要,学生有本课程内流通的读本超过二十年,有正式出版的读本接近十年,故学生对课程读原著的要求无理由提出异议。第三,课程作业和考试主要是读书成就的展示和阅读的继续(详见下文),读书态度和读书成就自然成为课程评价的主要依据。

 

2.学生自主学习

理论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有最大的主动性,否则,理论学习难免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而非思想的激荡和方法论的把握,如何在一个百人左右的课堂上实践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安排,确是一个大大的难题,本课程一直在探索,并努力在各个环节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尝试。

第一,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如教材、必须完成的原著精读的篇目,都必须由学生个人或作为阅读小组的成员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而不再通过课堂集体教学的时间来完成,意味着自主性的自学要求是实现课程教学的必需安排而具有某种法定的性质。

第二,通过学生的presentation来增加教学互动和分享,是鼓励和落实学生自主学习的常规安排。本课程的特别安排在于,一是更尊重和鼓励学生个人的旨趣,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自由,对要求学生必读和交流的原著,我们尝试从原来在教材读本中的自由确定,改变为可以在更广的西方人文社科范围内的自由选择;二是更鼓励学生个人的独立成就,要求学生更大的自我责任意识和责任承当,对完成阅读篇目的汇报方式,我们尝试从原来以小组集体完成,改变为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如此的改变,其好处是如今每个学生都是“独自一个人在战斗”,一个人面对全班同学,他(她)不再可能作为一个组员而倚赖他人,他(她)应有的责任将无可逃避,并多半会被有力地激发出来,更重要的是他(她)会发现自己居然有能力完成原本认为不可能的阅读和攻下一本经典原著或篇目的困难任务,以上的改变不是我们的猜测而是学生的真实反馈。但此项实践的最大问题是课堂教学时间的安排,因此必须根据学生的规模来决定取舍。

第三是更鼓励学生将个人的自主学习经验变成对集体的贡献,完成自己的工作只是基本要求,影响同学是更高的要求。一个人一本书的阅读,要追求成为全班人(程度不同)的阅读经验,不仅直接获益,更激发跟随阅读的愿望和行为。让考试成为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的重要导向(详见下文)

3.考试办法

本课程在平时作业和考核上同样贯彻支持读经典原著和鼓励学习主动性的原则,旨在训练和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交流、文字书写和文献阅读及独立思考和逻辑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

具体做法:

一是采取合成式考核和计分方法,课堂交流和读书作业占到一半比例,保证读原著要求和学生自主性的发挥。

二是考试形式,初为开卷,意在不以背书能力为考核目标;后改为闭卷,是发现开卷易成为学生抄书的竞赛,而违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挥的初衷。

三是考试设计,期末考试所有题型全都采取任选答题方式(个别学期的命题论文外),此为贯彻鼓励学生自主性和自由发挥原则,让学生有机会将自己最有心得最有把握的知识和思考展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将考试重点放在检查学生阅读理论原著、理解核心范畴及运用关键理论范式分析现实社会现象的能力,而非测试其单纯背诵概念和理论的技能。

 

1997年以来,以原著章节和段落为考核内容的“阅读与阐释”成为历次考试的必考项目,考试的要求通常有“阅读下列文字,请特别注意划线部分并做重点阐释”、“阅读下列段落,设问或诘问并阐释”等。

 

2005年以来,运用社会理论评论当年的热点社会事件成为考试常设项目,以2008年春季学期试卷为例,教师让学生以南非华人获黑人待遇和胡锦涛总书记在线与网民交流两件看似无干的事件为例,撰写题为“群体身份的国家命名”的小论文,学生需结合社会理论,如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布尔迪厄的符号权力和社会空间理论、互动论的定义理论,来分析上文提到的网络公民和南非华人的身份认同事件。

 

“学入原典,思入风云”的效果在学生的论文中获得了实在的体现,在闭卷考试的条件下,学生凭据试卷给予的事件报道材料,在现场写出了不俗的小论文,有理论的活用,有独到的反思,此次考试全部考生80人,有18人的论文堪称出色而被教师选出,放上教师的教学网站的“学生园地”,这是具体实践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创设。这些论文观点虽不尽相同,甚至对被教师隐含地设想为两项积极的国家命名表达批评意见,但运用学习的经典理论,严肃地思考和评论社会事件,表现可贵的独立精神和自主意识则是一致的。(试卷中被选学生论文可见于本课程教学网“学生园地”栏目)

 

总之,所有这些作业活动和考试设计都旨在确立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训练的教学理念,这是回归素质教育的本义,因为只有恢复学习主体性才真正触及学生素质。

 

4课程规模

本课程规模80-100人,浮动范围为20人左右,浮动原因主要为外系学生选修人数的变化。

 

5.信息技术运用

    本课程负责人2003年即开辟教学网页,是复旦大学文科院系中最早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教师之一。本课程的所有教学文献都有网络文档,如阅读文献(除正式出版的理论文选篇目外)、历届考试试卷、教学大纲、教师学术论文和报告、新书封面及有关信息、学生作业或被选考试论文等。本课程教学网站支持了“原典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并发挥了师生沟通、教学相长、鼓励先进等多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