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
发布时间: 2015-01-21   浏览次数: 41

本课程创新的审美思维方法——全球文化视野中的同主题影像研究。

    课程不局限于一时一地的影像作品,而是打通时间和地域的界限,在开阔的全球化视野中,精选同一主题下的各地域、各时代的影像代表作品,通过仿像片段比较、人物形象比较、文化背景比较等具体的解析,深入思考同一主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展现方式差异。同时有的放矢地结合相关地域的文化观念加以联系和解读,进而有针对性地选择影像理论中的经典篇目联系具体影像文本加以应用分析。由此避免了纯理论学习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以实际有效的新型审美思维方法帮助学生自觉养成深入读解作品的思考习惯,营造趣味高尚的接受视野,帮助学生塑造理性而专业的审美观。

本课程采用的课堂讨论互动教学法

    本课程科学地设置内容丰富的教学环节,在课堂上以教师讲授带动学生发言,促进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多种教学手法将学生的兴趣点长期保持在优化水平上,使有限的课堂时间发挥出更大的高效,成功地把传统的教师一言堂转换为教师主导学生踊跃参与的互动讨论,让学生们在听讲学习的同时掌握学术化的语言符号系统,学会用逻辑化的方法开展积极有效的高质量研讨,既能够流畅地发表己见,又能够倾听来自他人的疑问或异议,在共同基础、共同主题的讨论中步步深入理解,明晰认识。言之有物,并且互有争锋的有效研讨明显增强了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解和容纳能力,形成思考活跃,发言生动的课堂气氛,实现了良好的教学互动。

本课程坚持的课后延展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外延展巩固并加强学习效果

    经过课堂上的集中学习和高密度的思考、讨论,学生的热情和兴趣表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本课程为了巩固和加强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在课堂时间之外另外精心构建起既互相贯穿,又渐进推动的练习板块。

    练习的第一个步骤是吸引同学在课外时间进行延展性阅读。课程充分利用复旦校园网络和复旦图书馆数字资料存储的丰富资源,推荐学生使用西方学术网站的链接资源,培养学生课外自觉查阅英文相关文献的学术习惯和检索筛选能力。同时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流媒体资源,倡导同学在课余时间扩大观影范围,积累丰厚的观影经验。

    练习的第二个步骤是鼓励学生在课外通过文章写作来延续课堂内的思考和讨论主题。本课程依托中文系自有的网络教学环境,将学术论坛所提供的课程板块建设为学生课外实践的园地,要求学生按照课堂上接受到的知识模式和评论方法对相关作品进行分析写作的实践。学生的评论作品源源不断地通过网络上传到中文系学术论坛,存储在与课程同名的课程板块,选课同学在课外时间仍然可以互相参阅借鉴,有效地延展了课堂的思考讨论,巩固了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