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精品课程
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水美学思想
发布时间: 2016-03-10   浏览次数: 64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daddd40100cns2.html

一、中国古典园林与风水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分为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 ,经过历代造园意匠美的历史探索之后,终于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造园之路,形成了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峰。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任何人只要身临其境,或多 或少地都被它所感染。究竟是什么深刻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形成了内涵丰富、风格独具的壮观景象呢。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传统建筑文化的一部分,同其他建筑类型一 样,,从选址 、规划 、设计、营造,无不受到传统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除去风水迷信的外衣,它具备科学的环境观和美学思想与传统的造园学互为表里,相辅相用,对中国古典园林文 化的产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风水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十分重视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对自然的关照显示出传统风水的鲜明特色。远在春秋时期古代文人就产生了“智者乐山,仁者 乐水”寄情山水的审美思想,历代文人雅士青睐风水,在他们的造园实践中,自然而然地将风水美学思想渗透到园林的营造中。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是离不开风水理论 的,尤其是对风水美学思想的深刻感受。

 

二、风水美学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体现

2 . 1  自然美

   “人地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风水观的核心[ 1 ]。风水观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大地是宇宙自然的一 部分,是一个自然有机体,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人地关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人对自然的依恋与崇敬使人的生活 深深地打上了自然的烙印。古人为求得安全 、生存与发展建造房屋,给居所选择一个舒适的环境是必不可少的,风水产生于古人选择理想栖居地的实践活动中,风水的本质就是人们追求理想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从一开始就十分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其最初的 形态 ———囿,就是为了不破坏自然环境而在特定的地方筑垣形成 了专门供人狩猎、采樵 、游赏的场所,发展到后来自然山水式的园 林十分强调自然的野趣和变化,喜欢有山有水,在布局中几乎是 离不开山石 、池沼 、林木、花卉 、鸟兽 、虫鱼等自然景物,其选址最好是山林 、湖沼、平原三者均有,即使在没有自然山水的地方也多采取挖湖堆山的办法来改造环境,如拙政园 、留园的水池假山等。

2 . 2  曲线美

     中国古典园林处处体现了风水美学曲线美的特征,造园理论 中的“水必曲,园必隔”“不妨偏经,顿置婉转”等都是古代艺术家对园林曲奥布局的经验总结,使得“曲”成为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园林建筑为了和自然风景的“曲”相协调,常常以曲代直。布局不讲轴线,因观赏的方便及赏景需要灵活自由地散步。

    在园林之中。其屋顶造型 、屋角起翘以及梁架部件也都呈现出一 种很协调的弧曲线。如留园冠云台是卷棚歇山顶方亭 ;冠云楼中间三间楼层为卷棚歇山屋顶,两侧为卷棚硬山顶,造型狭长而轻巧 ;伫云庵是三间卷棚歇山顶轩屋。为方便赏景而将栏杆改制成可坐的美人靠,也全部用柔缓的曲木制作,使建筑更加轻巧。园林山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 分,高处为山,低处成水,使整个园子高低起伏。山要注意线条的柔和及山脚的曲折多变,水体面积不必求大,但池岸必须做曲线处理。对于园林中的花木,人们主 张“取其自然,顺其自然”,保持它们本来的姿态,在姿美、 色美 、味香和品味的选择标准中,首要的是姿美,即树冠的形态 、树枝的疏密曲直 、树叶的形状等都追求自然的优美曲线。除此之外,园林路径布置更是讲究屈曲变化,蹊有柳暗花明之曲,桥有拱券之曲,廊有回肠之曲 ⋯⋯“曲径”的巧妙安排在于通达“幽处”,幽在地形上往往是山环水抱 、藏风聚气的极佳场所,传统理想的风水模式本身也就是一种幽静结构。

2 . 3  均衡美

    中国古典园林的情趣和构图多是师法自然,宛自天开,因此,绝对对称是很少见的,多呈均衡之势。这种不对称的均衡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运用随处可见,如明十三陵神道蜿蜒于山峦环抱的 盘地中,略偏向体量小的山峦而距大者稍远,以使左右远山的体量在视觉上感到大致均衡。树和石是造园常用的两种材料,在人 们的经验中,石头的质感和体量自然要比树木显得厚重 、敦实一些,因此,古人在造园时就考虑到因两者质地不同而产生的感觉 上的轻与重,他们运用形体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寡来加以平衡,因此,在古典园林作品中,石头一般不多放,树木则成丛栽植,形成了不对称的均衡感,给人以宁静平和的感受。

2 . 4  象征美

    风水象征美常用数的象征,形的象征,物的象征来表达人类追求吉宅的美好愿望。如北京天坛和地坛的建筑平面象征天圆地方,中国民居的山墙仿效“五星形体”的山峦形象建造,还有古人理想的居住环境是左青龙、右白虎 、前朱雀 、后玄武,以“四神” 的各自特点象征吉地的自然环境等都是象征美的运用。象征美的运用在中国古典园林中非常多见,如西汉上林苑的太液池有蓬 莱 、瀛洲、方丈三岛,象征海上神山,这种池中掇山“一池三山”布局格式成为后代宫苑中处理水的一种模式,并且一直影响到今天的造园手法。众多私家园林由于受到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置身岩下,与木石居,故以“一勺代水 、一拳代山”的象征手法再现 自然山水,构筑起丘山溪壑 、清流碧潭 、明月清风的庞大意象。

2 . 5  阴阳美

    阴阳的概念,萌发于古代先民观察天文地理的经验理知,最初以见日为阳,反之为阴。阴阳一词典出,最早见于《诗经》之《公刘》章“既景乃冈,相其阴阳”一句,此章描绘了夏末时公刘率周民族由邰迁,勤勉勘察山川地势与水土之宜,辨方正位,进而规划营 宅,使周民得以安居生息的种种活动细节。这一辨方正位的职业活动为历代风水家传承。后来古代哲人发现,天地于人世万物都有相辅相成 、对立统一的两面,恰如“阴”、“阳”之理《老子》肯定了阴阳是万物所普遍具有的属性《庄子》则更进一步把阴阳视为 万物本原,阴阳相互作用而产生万物,于是阴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哲学最核心的范畴之一,并广泛渗透于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各 个领域中,尤其是风水学。中国古代无论城市乡村 、宫殿民宅 、陵寝园林等,都经常表现出一种阴阳和谐之美,其关键在于风水理 论汲取了传统哲学的智慧,特别是它科学和美学的成分,并认真细致地贯彻于各种选址 、规划和营造实践中而产生的,它们大都 是优选在背山面水 、负阴抱阳 、阴阳和谐的高爽地段。

中国古典园林从整体上来说,是一座“阴阳园”,它包含着一 系列对立统一的因素,欲扬先抑 、藏露结合 、以少胜多 、小中见大、虚实衬托 ⋯⋯它以远近 、虚实 、静动 、藏露等手法引人由近思远,

    由实思虚,由静思动,由露思藏,感受自然的淳朴和天真。江南园林的占地通常较小 “,  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有利于增加空间层次,避免“一览无遗”。拙政园腰门及其外的黄山石,屏障在园的前部,给人景深莫测的感觉。留园入口以虚实变幻 、收 放自如、明暗交替的手法,形成曲折巧妙的空间序列,引人步步深入,具有欲扬先抑的作用。中国古典园林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向来以含蓄为美,利用障景、框景 、漏景等藏露结合的手法划 分园林空间,表达了虚实相济 、隐约含混 、意味深长的艺术效果。静坐亭中观看行云流水 、鸟飞花落、止水静 、游鱼动,静动交织,自 成佳趣和意境。中国古典园林往往由小见大,从小空间创造出大 空间,使室内外相通 、相透、相补,整个空间布局与同一中有变化 的意境营造出一种阴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