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首页  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设计
 
实践教学设计

 

    搞好实践教学,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根本要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对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基本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教学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遵循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学习马列要“少而精,要管用”的思想,根据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特点,结合复旦大学具体情况,目前我们的设计思想是:
 
    1.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听各种专题报告
    听各种形式的专题报告,是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生动鲜活的教材。近年来,社科部创办了系列性的“中国市长论坛”、“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我们曾结合“原理”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听取过多场报告。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邀请有关专家举办讲座。这些专题报告、讲座让学生了解许多课本上没看到的,课堂里老师没讲过的,来自于现实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际,使学生开阔眼界,受益匪浅。
 
    2.让学生跨出教室,走出校门,面向社会
我们已创造性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的实践教学模式,比如请学生对自己的父母长辈进行家访、对社会一些热点问题搞问卷调查、走向社会用镜头展现改革开放30年成果、大学生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献计献策等等活动,让学生直接面对现实,同时加深对基本理论的认识。我们还每学期组织学生代表参观活动,以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激发学生思考问题,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3.继续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继续进行“2+1”试点班探索
    为了使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将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环节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我们积极延伸小课堂,搭建大平台,充分利用多方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开创了富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实践教学形式。这一形式受到师生普遍欢迎和好评,今后将更加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
    “2+1”教学模式是把教学总学时一般分为两大部分:课堂讲授学时和实践学时。课堂讲授学时为 36 学时,实践学时为 18 学时,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落实;从课程内容和现实问题的实际出发,设计出实践教学的具体课题。“2+1”试点班将为本课程的深入改革,尤其如何搞好“原理”课的实践教学提供借鉴。
 
     4.大学生课外理论学习小组
    大学生课外理论学习小组是我们教研室结合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联系社会实际,开展的实践教学形式之一。根据同学的自愿报名,挑选出20位左右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确实对某理论问题感兴趣的同学,组成课外理论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学习、研讨活动。我们曾组织了“《六个为什么》课外理论学习小组”,本学期还将组织“党的十八大报告课外理论学习小组”。要求课外理论学习小组的同学比一般同学学得多一点,学得好一点。同时在学习后,撰写论文,利用课堂平台,交流学习心得。将学习小组活动的效应辐射整体,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如学习小组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本身的特点,通过读一本书《六个为什么》、听学术讲座、与专家座谈、实地参观考察、采访老党员、研讨会、小组同学宣讲等多种形式,重点围绕“为什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这一主题展开系列活动。
大学生课外理论学习小组带动了整个学生群体学习理论的热情,正如社科部老主任倪大奇教授所说:“能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组织这样一个课外学习小组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5.结合课堂教学,组织同学参观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其教学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多年来,我们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课堂教学,特别是绪论课和第七章的内容教学,将有限的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充分利用上海“红色资源”,组织同学代表参观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二大会址、四大会址等活动。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每次参观活动后,同学们都撰写了观后感,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
    正如同学们所说:“中国共产党人从这里开始,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他们把小房子里的一张张纸上的话变成了现实,历经了无数的曲折和艰难,陪伴中国走过了由被侵略到站立起来到成为傲视群雄的东方大国的漫漫长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铺就了中华崛起之路,他们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要永远铭记于心。作为当今的青年学生,未来的国家栋梁,我们不应仅仅心怀对党的崇拜和敬仰,更要接过历史的重任,不遗余力地为祖国和共产党更加强大和光明的未来奋斗。”
 
 
 

版权所有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