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首页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

     本课程在国内同类课程中率先进行了改革,在2007年6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通知》之前,我们就着手将过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融会贯通为一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并且在2005年编写出版了新教材《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在全校本科生教学中使用。在中央统编教材出版之前使用,从根本上解决了在过去的教学中,将作为一个完整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人为地割裂的现象,受到师生和同行的好评。同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许多创新,比如结合课程教学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显著、深受好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采用“2+1”试点班教学新模式等。另外,本课程教学与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社科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点和硕士点的学科建设相结合,也是本课程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有利条件。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我们不只是给学生传授基本知识,更注重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同时不断探索教学方法,联系社会现实,开展课堂讨论。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内容,始终是我们的追求。例如,在党的十七大召开时,我们教师在第一时间就将十七大精神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光明日报》等媒体就此作了专门报道。中央电视台在《焦点访谈》专栏中对我们的教学经验进行了采访报道。《复旦》校刊对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作了报道。
     5年来,教研室坚持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师出版各类著作数十部,发表学术论文和教学论文百余篇,其中有的获得了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与宣传成果奖。有4人次分别获得了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奖。近年来,校内学生评教结果良好,我们的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及其富有特色的教学活动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和好评。

  正如同学们所说:
     “原理课带我们来到了一个从未想过要去用心体味的世界。是的,在以前,关于马克思,除了政治课上那沉闷枯燥,令人昏昏欲睡的话题之外,似乎再也没有给我们留下过其它什么印象。然而这次,最初抱着必修课完成任务心态而来的我,却开始对马克思,作为一个人,一个像我们大家一样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的人的体会。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更加真实,有血有肉,也让我们更加容易亲近的马克思。”

       “一直以来,我们都把马克思看作一个伟大而遥远的一个名叫‘主义’的东西。而在这段时间的课堂里,我最受感动的却是他那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他无悔的追求,不懈的努力,更有面对所有人怀疑时的那份坚定,都让年轻的我们感动不已。”

       “马克思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陈列在博物馆的那些关于马克思思想的文献,还有马克思思想中灵活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马克思思想本身包含的永不泯灭的勇于创新、不断突破、与时俱进的品质。”
“本学期第15周是我们学校社科部原理教研室举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这次活动让我领略了演讲者的口才与风貌,重温了大国崛起的发展历程,深思了民生问题的递延效应……—周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仅充实了我的校园生活,更是让我感触颇多。活动周在内容选择上,更贴近生活,都是同学们平时关心的话题,源于书本而又高于书本,比如中国现今的民生问题;在举办形式上,更新颖化,都能够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比如演讲比赛、观看电影;在活动效果上,更具诱惑力,打破了以期末考试分数评绩点的传统做法。所以说,我在活动周里看到了一番不一样的情景:同学们都踊跃参加各项活动,每天的活动都座无虚席,甚至需要提前一小时去占座位,连那些本学期没选原理课的同学也会参加几个感兴趣的活动。同学们不再是临时抱佛脚,考试前才翻翻教材,而是开始注重搜集相关信息,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在通识教育的背景下,社科部进一步提出了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这一新型的教学活动模式,从而改变了老师站讲台学生抄笔记的固定教学套路。在活动周的轻松氛围中,同学们可以各展所长、互相交流、拓宽视野、独立思考,这一新突破真正落实了教育体制的转变,为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打下基础。”

     “本学期第13周,又一届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拉开了帷幕。开幕式上,精彩的“社会发展与大学生成长”讲座将此次理论活动周所关注的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社会发展问题与大学生紧密的联系了起来。让我们么意识到,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自己,来帮助我们认识社会、分析社会。在接下来一周的活动中,我们体验到了完全不一样政治教学模式。身边的同学们,生活在信息传媒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喜欢多样化、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样式,喜欢生动、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渴望更多地了解、接触、走进社会生活。然而,在传统的政治教学模式中,很难体会到这样的感觉,因而不少同学对政治课兴趣不高。在此次活动周中,则是一派完全不同的景象。课前,同学们积极地收集资料,在理解相关知识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课上,一改以往老师单方面授课的模式,我们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同学们踊跃发言,积极讨论,我们说出了心里话,不再拘泥于课本知识,在互相交流间,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在影像资料欣赏课上,丰富的历史知识,鲜活而详实的现实资料,鲜为人知的各种素材,波澜壮阔的情节交响曲,让我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体味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感受着历史跳动的脉搏,为祖国的日渐强大而感到自豪。其间,有看,有思,有想,使知识与现实,理论与实际,内在与外在实现了充分交流。此次活动周中,我们不再是被灌输的对象,我们有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平台,在和谐的互动气氛中,我们从观众变成了演员。我们意识到,我们不是在学一大堆无用的、累赘的、死的知识,这种知识不会塞满我们的头脑,把我们变成一个模子倒出来的官吏。相反的,我们把在无形中将学到的知识慢慢消化,并吸收了其中的营养精髓,让它们变成了自身的一部分。

在校内学生评教中同学们对本课程任课教师还作出如下评价:

“老师上课严谨认真,富有激情,教学内容充实,而且有自己的主见,很受欢迎。老师能够经常引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帮助学生更加客观真实地了解马克思,学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知识”。

“老师的知识面非常的广泛,而且并不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范围,上课所涉及的内容包括现代科学技术,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收益匪浅。此外,老师在上课中还多次组织班级中的发言讨论,让我们结合生活实际对上课内容进行理解,也调动了大家的上课激情。在下课的时间,还经常和同学们进行交谈”。

“老师讲课生动有趣,在课上能听到书本之外的独到见解和思想,对学生启发很大,老师学识很广博,旁征博引,触类旁通,还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作出中肯的评价。只是有几次课几乎没有下课,讲课讲到忘情处啊,不过三节课还是希望有休息时间喘息一下”。

“课堂氛围轻松活跃,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内容,使学生身临其境,跳出了一般政治课的框架,真正吸引了同学。老师讲课十分有激情,让同学们很感动”。

“老师讲课条理清晰,富有感染力,能用很多实例来解释原本枯燥的政治理论,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同时热情地和有个人观点的学生探讨问题”。

“老师上课可以把原本有些枯燥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的生动风趣,深受学生欢迎。从课堂座无虚席就可以看出来。老师讲课极具激情,对教学事业有很大的热忱,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开拓了学生的眼界,也增长了知识”。

“老师能引导学生向推理缜密,思想方法与行动方式正确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科学发展。能营造和管理好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资源”。


本课程获奖情况如下:

2009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获复旦大学精品课程奖。

2009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获复旦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二等奖。

201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建设和教学创新”获复旦大学本科

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1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获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立项。

2015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获得上海市精品课程奖。


版权所有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