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首页  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

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成果

1. 坚持与时惧进,创新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教材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志。这些年来,我们注重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以及中央有关精神及时融入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积极吸收学术界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探索的最新经验。加强教材建设,提升教学质量。集体编写了《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等一系列教学参考资料,使新一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走在了前列。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积极引进新教师,先后派出多位教师参加了全国社科教学科研骨干高级研修班、教育部新课程培训班、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等,这些活动为任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深入学习和领会党中央、国务院文件精神,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中贯彻和落实中央“05新课程方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师们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青年教师也承担了国家社科项目的研究,在核心刊物上发表多篇高质量的论文,有的还获得了上海市首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教学优秀奖,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教研室教师先后有5人次分别获得了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奖、上海市育才奖。
3.探索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方法。”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九种教学方法(案例分析、研讨会、课堂讲授、模拟练习、电影、指导式自学、敏感性训练、电视录像等)教学功能评价结果显示,案例分析法在分析能力的培养方面在以上九种方法中位居第一位。案例教学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的行之有效的教学尝试,它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灵活运用,有助于帮助学生较深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双主体”的双向互动,使教学更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我们积极地进行案例教学实践探索,通过课题方式,给每位教师经费资助,编辑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例选编》,每个案例教学包括四个部分,即案例文本、思考讨论题、案例解析和教学建议等,为更好地开展案例教学提供丰富的基础材料。
4.坚持“两条腿走路”,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为了进一步搞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使文件语言、教材语言转化为课堂教学语言,我们集体开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关问题的专题研究。根据“原理”课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教学研讨活动,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编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教学研究论文集》。2012年-2013年上半年,“原理”课教师有多人承担了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复旦大学本科教学研究课题等,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5篇。
    近年来,“原理”教研室教师还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教育部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承担了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学校985等招标项目研究。教师们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有的还开展了国际合作课题研究。近5年来,“原理”课教师出版各类著作数十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有的获得了上海高校思政教育优秀研究成果奖,有的获得了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有的获得了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与宣传成果奖等。这些科研成果进一步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5. 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创设富有特色的“活动周”。
   为了使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将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环节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我们积极延伸小课堂,搭建大平台,充分利用多方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开创了富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实践教学形式。
   2007年12月,结合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十七大报告精神的学习,精心组织了颇具特色的以“青年学生与十七大”为主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主要内容包括三大板块:“电影观摩”、“系列讲座”和“演讲比赛”等,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并编印了《首届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集锦》,在社会上也引起了较大反响。
  2008年11月,结合改革开放30年的纪念活动,举办了以“改革开放30年”为主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用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和现实价值,通过丰富多彩的10多种形式(如摄影展、家访录、征文演讲、文艺表演、读书报告、辩论赛、知识竞赛、经典回放、讲座等),结合课程教学,带领广大学生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和成就,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增强当代青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这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庆典,也是各族人民的盛大节日。按照党中央要求,抓住国庆60周年的重要契机,深入推进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歌颂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我们将本届“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的主题定为“国庆60周年”,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贯穿到课堂教学中。
   201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下发通知,对《七个怎么看》的学习宣传工作提出了要求。教育部也要求各地高校以《七个怎么看》作为理论学习、形势政策教育的重要辅助材料,运用此书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充分发挥该书的教育引导作用。我们结合“原理”课的教学,将“活动周”的主题定为“七个怎么看”,积极组织学生结合课堂教学,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同学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客观辩证看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推动党的科学理论更好地走近青年学生。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按照《中共中央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活动的通知》要求,我们教研室举办了主题为“建党90周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通过讲座、征文、学生演讲、影片观摩等形式引导大学生深入总结、深刻阐释我们党90年的光荣历史、丰功伟绩、宝贵经验。并结合“原理”课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内容的教学,在活动周期间,我们分批组织了学生代表参观了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二大会址,并在参观后交流感想。

    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这次大会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作出全面部署,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必将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前进。我们教研室将“活动周”的主题定为“党的十八大”,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引导大学生对中国的发展道路进行总结反思和深入研究,关注中国现实,思考中国未来。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们教研室将本学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的主题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组织大学生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组织学生参观上海自由贸易区、上海城市规划馆等,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及时地融入教学之中,引导大学生关注中国现实,思考中国未来,在新的起点上,为实现中国梦插上腾飞的翅膀。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讨论了“依法治国”问题,这在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或者说,“依法治国”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一次镌刻在党的中央全会的历史坐标上。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堂教学,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将全会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纳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集中阐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大全面”战略布局。我们将本学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的主题确定为“四个全面”,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堂教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通过深入开展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宣传学习,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党的历史和未来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七一讲话回顾了历史,也展望了未来,以非常深沉的历史使命感,聚焦于党的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是此次讲话的主题,也是一条贯穿于讲话的红线,体现了我们党一心为人民、一切为民族的奉献精神。本学期我们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的主题确定为“不忘初心”,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堂教学,认真学习贯彻七一讲话精神,激励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他们坚定不移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活跃了校园的文化气氛。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获得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二等奖。
6.课堂内外结合,拓宽教学平台。
   我们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课堂教学,特别是
结合教材“绪论”和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的内容讲授,拓宽有限的教学平台。多年来连续组织学生代表参观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二大会址和四大会址,现已成为常规的实践教学活动形式之一。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每次参观结束后,我们请学生在课堂上谈感想,并将学生撰写的观后感汇编成册,供大家交流。
    2009年5月,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认真组织学习《六个“为什么”》的通知,并要求各高校要把《六个“为什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辅助材料,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响应中央学习活动的号召,我们教研室结合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组织了大学生“六个为什么”课外学习小组,根据同学的自愿报名,挑选出来自不同年级和专业系科同学作为小组的成员,其中包括了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及普通团员。学习小组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本身的特点,通过读一本书(《六个“为什么” 》)、听学术讲座、与专家座谈、实地参观考察、采访老党员、研讨会、小组同学宣传等多种形式,重点围绕第一个“为什么”,即“为什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这一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同时,将学习小组活动的效应辐射整体,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7.试点教学新模式,探索教学新方法
    在“原理”课教学实践中,为了切实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我们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贯彻“少而精、要管用”的原则,有的教师在原有基础上,继续试点了“2+1”的教学模式。所谓“2”,是指全部课时的三分之二用于课堂教学,讲准、讲全、讲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谓“1”,是指三分之一课时用于教学实践中多渠道、多形式、多手段开展各类活动。针对课程教学难点邀请专家举行专题讲座,组织参观活动。如在讲授“意识”问题时,邀请有关专家报告“科学探索意识的历史”;又如在讲授“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时,组织学生参观中国共产党“一大”、“两大”、“四大”会址,以及上海自由贸易区和上海城市规划馆。“2+1”试点班还对课程考试方式进行了探索,如除了笔试、撰写课程论文外,还尝试了口试的考试形式。
8.优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资料。
   为了向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参考资料和更广阔的参与平台,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近两年来,我们着力开展了 “三大基础工程”建设(即试题库、案例库和多媒体库建设),以课题研究形式,集体编写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例选编》等资料。同时,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建立了课程网站,开设了网络教学课堂。在每位任课教师课件的基础上,集体制作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课件》。
   在全套课堂教学课件基础上,近期在课程网站上尝试开辟了“专题教学课件”,前期已制作了四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教学课件》,主要围绕教材,以专题课件形式,在内容上加以拓宽,并力图图文并茂,以利学生预习和复习,也有利同行之间交流。
在课程网站中,除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外,还有《青年马克思》、《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的奠基》等视频资料,还有专家讲座视频选段。
   在课程网站中,我们还注意反映学生的学习体会和成果。在课堂讨论课基础上,编印了《马克思生平给我的启示》;在参观一大会址活动基础上,编印了《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学生感想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的基础上,编印了《马克思主义活动周论文集》等。此外,还有学生演讲视频选段。
   近期通过教学研讨,我们整理出第一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难点问题》,供学生学习与思考,也想听听同行的意见。我们在网站上公布了这些问题,包括公布对这些问题有所研究的任课教师的联系方式,以利师生互动。
上述这些资料基本都挂在课程网站上,大大丰富了教学资源,有利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与相互之间开展交流,同时反过来也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
9.完善相关制度,搞好理论教学。
   为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确实搞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我们建立了与课程建设相关的一些规章制度,如听课制度、考试制度等,一方面鼓励各位任课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一方面组织统一命题考试。近期我们正考虑通过课题形式,对考试方法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
   我们教研室任课教师除了集中主要精力上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外,许多教师不顾教学任务繁重,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开设了多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和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同时,一些教师还承担了博士生、硕士生的专业课和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其中,有些课程获得了复旦大学研讨型课程立项,有些课程获得了复旦大学教学成果奖。

版权所有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