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教学改革成果4
发布时间: 2017-04-12   浏览次数: 53

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积极开展国家宪法日宣传教育活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讨论了“依法治国”问题,这在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或者说,“依法治国”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一次镌刻在党的中央全会的历史坐标上。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立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直面我国法治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作出了全面部署,回应了人民呼声和社会关切,必将有力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性文件。我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将本学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的主题定为“依法治国”,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堂教学,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将全会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纳入学生学习活动之中

活动周时间安排在20142015学年第学期8教学周(即20141139日)活动周内容和形式包括:

 1.专题讲座邀请了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永杰教授作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报告邀请了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晓燕博士作了依法治国中的司法角色”的报告。同学们从两场专题报告中收获匪浅,同学们在“听后感”中写道:

学校举办的第八届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使我有机会聆听两位人气老师的讲座,而且我深有感触和启发,对此我感到非常幸运。专家讲座的立足点虽然不同,但是引起我思考的却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乃是党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路径,它既能保证社会稳定持续前进,又彰显了党带头用制度解决各种矛盾的决心,更彰显了党内部决心改革的姿态,从而使得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稳步发展

随着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依法治国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作为法学院的学生,对于这一议题,我比他人可能多一些看法,也可能多一些困惑。活动周有幸听到这一讲座,对我而言,视野得以开阔,理解得以深刻。王永杰教授首先从执政合法性、执政危机、国家治理体系、依法反腐、依法治国等五个层面谈开去,其幽默诙谐的语调使整个讲座都贴近现实。前三个问题与宪法学上的合法性、合理性问题密切相关,虽然王永杰教授举出了大量生动的实例,但其中却隐含着学术探讨的思路范式.

周四晚,6412教室座无虚席,过道的台阶上坐满了同学,张晓燕老师为我们一众非法学院的学生,以专业的角度解析了十八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核心观念依法治国。听完张晓燕老师的讲座后,感触颇多。老师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释了“依法治国”——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的核心理念,着重了司法这一角色,向我们分别阐释了中国现今的司法现状,为何要在当代中国提出依法治国以及其决策在未来中国的前景

参加了本学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后,我意识到:当下中国法治建设势在必行,未来的社会也必将是法治的社会。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引典: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而我们正值青春盛年,更应该借法治建设之风,以理性为桨,寻找机遇,迎难而上,投身到这股洪流之中,以实实在在的规矩维护社会安定,建设健康完善的法治社会。

2.经典回放。用全天滚动方式播放了有关“法制与法治”的影片,包括:法治之路(央视纪录片《破冰》第5集)、正义路——法治社会的建设(纪录片《坐标》第4集)、依法治国(央视《伟大的历程》系列之四)、铸法(中国法律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大理寺(央视法制史纪录片)。用形象生动的形式向同学们宣传了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并了解了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历程。同学们在“观后感”中写道:

看完《破冰》与《坐标》,不禁对于中国法治的历程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从法制法治,不仅仅是一个字的转变,更是国家的飞跃。而这个漫长的转变的历程,除了专家们的不懈努力之外,更少不了民众法律意识的觉醒与法律素养的提升。

这个纪录片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正义从来不会缺席,只会迟到,如果说法律即为正义,那么依法治国就是按照正义的标准治理国家,那么中国就会走上正确的道路。从这个方面来看,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纪录片回顾了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建设,正所谓“事非经过不知难”,这一路走来远非坦途,而是艰难跋涉、艰辛探索,今日法治成果着实来之不易。从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至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依法治国”理念才终于由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为了这短短四字的治国理念,党和国家进行了一系列前期的历史准备、理论准备和实践准备。理论界围绕“人治”和“法治”,展开了十多年的激烈争论;十六大首次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把民主法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反复的实验检验基础上形成的基本经验。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法治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透过纪录片,我们可以窥见中国的法治之路在曲折发展中一步步走向光明的未来。只是这条正义路,长路漫漫,仍需后继者上下求索,前赴后继。

 3.征文与演讲。法者,治之端也。”今日中国,法治正在成为国家治理理念、社会共同信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向国内外鲜明宣示,我们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总抓手,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本届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组织本学期选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所有学生开展用法治中国凝聚复兴力量——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主题征文与演讲。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内容丰富,形式生动,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课堂教学,起到了显著的宣传教育效果。同学们写道:

通过本届活动周使我有了主动了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机会。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了中央的这些会议并不是高高在上个人无关的是与每一个人权利、利益密切相关的是需要每一个人认真研读的。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有责任和担当,需要掌握基础法律知识,还需发扬法律精神,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添砖加瓦!

通过活动周的各种活动,我进一步明确了坚持党的领导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我们始终要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并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大力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弘扬宪法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良好法治环境。20141117日,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的通知》20141120日,教育部决定在国家宪法日同步开展全国教育系统宪法学习日活动,以此为契机,开展全系统的宪法教育活动。2014年全国教育系统宪法学习日的主题是:宪法是国家根本法。

为了贯彻落实中宣部、教育部的通知精神,在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鼓励和支持下,我们将本学期的活动周作了拓展与延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基本原理的课堂教学,开展了以“宪法是国家根本法”为主题的第一个国家宪法日的宣传教育活动。

1.组织学习宪法文本。选择宪法序言及正文中的适当章节、条款,组织学生学习。之前,许多同学还没有全文阅读过宪法,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重视了宪法的学习。同学们感到:对于宪法,大多数人对其的印象都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公民权利的保障书”等等。这些来自教科书的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一方面让我们对宪法神圣崇高的感受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却也无形地增加了宪法和我们的距离。事实上,“人的一生,自小到大都与宪法脱离不开关系。宪法的问题,从大处着眼,牵涉国家政治的运作与前途,洞见观瞻,十分重要;从小处观察,则渗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俯拾即是,不足为奇。国家的各种法规范当中,人民体验最深刻,而且最须学习、了解的,非宪法莫属。”而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其宪法意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宪法意识极为必要。但在大多数人——包括许多当代大学生的心里,宪法都是与国家基本制度、大政方针相联系的,并不直接影响人们的权益。而且,宪法的规定通常比较抽象,涉及的内容却又异常广泛,如主权原理、权利配置等,让人感觉宪法的确玄妙高神,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相去甚远。如此,使得大学生们没有充足的动力去了解、去学习宪法,对宪法的基本原则、精神、价值等领悟不深。

2.撰写学习宪法体会和感想文章。在国家宪法日的宣传教育活动中,同学们通过宪法的学习,深入认识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纷纷写了学习体会和感想。我们已经对同学们的这些文章进行汇编,作为《第八届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集锦》中的一个专栏。同学们认识到:中国正处于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逐步完善法治型社会转轨的时期,这为实现法制现代化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亦是加强公民法治意识的重要时机。宪法作为根本法,是法律的法律,对宪法意识的培养又是重中之重。而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培养大学生的宪法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宪法是我们社会行为的最高准则,即自觉地把宪法作为自己的政治修养、法律修养以及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最高准则,对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3.组织了宪法是国家根本法”主题演讲。2014年12月3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上,结合相关原理的教学,组织了学生主题演讲活动。同学们认为:应当加强学校课堂中以及课堂外对于宪法知识的普及以及深入的宣传教育。在把宪法带入课堂的同时,开展一系列与宪法相关的活动。并且同时应当创新教育方式,改变以往的教师单向灌输的填鸭式教育。应当加强宣传教育活动的趣味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切实引起大学生对于宪法知识的兴趣,通过生动而双向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宪法,并进一步增强宪法意识。

4.组织国家宪法日学生宣讲小组。在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开展第一个国家宪法日宣传教育活动中,我们组织了由法学等不同专业的10位同学组成的一支学生宣讲小组。在2014124日第一个国家宪法日当天,宣讲小组在当天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上开展了“宪法是国家根本法”的宣讲活动,用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方式,有效地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同学们感到:十八届四中全会规定了每年的124日为国家宪法日,这表明了党和政府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的决心。只有一个法治的国家才能使得国家的其他工作处于稳步上升的状态,国家才能经济繁荣,人民才能富足。作为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基本素质。它体现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方式方法、与人相处的态度、做事的原则等方方面面,是人们自身素养的综合体现。我们90后大学生作为新生代力量,肩负着复兴民族的重大使命,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只有我们的政治、道德和法律素养得到全面提高,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承担起历史重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