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四个全面”中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发布时间: 2017-03-31   浏览次数: 145

彭钦14307080020

要:“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团针对当前国家发展的具体形势,所提出的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思想。那么作为当前我国重要的治国战略思想之一,它的理论来源是什么?它又是依照怎样的原则和方法制定的?本文将从“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引导”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两点出发来阐释“四个全面”中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关键词:四个全面;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2014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明确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提出,引起了理论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反响。“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团针对当前国家发展的具体形势,所提出的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思想。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辉。“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那么,作为当前我国重要的治国战略思想之一,它的理论来源是什么?它又是依照怎样的原则和方法制定的?下面我将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这个角度入手来探讨一下提出“四个全面”的方法论基础。

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引导,即立足社会存在,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实现上层建筑的优化,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四个全面”的提出具有其历史背景,是为了适应当前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的新要求。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奋斗目标,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其他三个全面的鼎力支撑,这是我国当前的历史发展阶段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不同时期开展了各项改革,历次三中全会的决定都是对某一方面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决策,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各个领域亟需推进的转型升级发展新要求,为解决当前发展中各领域存在的新问题,为应对国内外新环境下出现的新挑战而提出的,是形势所需、大势所趋。经济社会发展不间断,改革也将不断持续,并不断深化。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认识到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历史的发展阶段,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过,比如环境污染问题,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阶段,腐败问题等等。任何国家、政党和组织都需要不断变革、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变化的发展需求,实现永续发展;改革就是要解决问题,对于深水区的重大问题,需要顶层设计、依法推进和深化改革,从而不断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最终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全面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和手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内在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基本原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都要坚持党的领导,这一点不可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推进全面的改革,是我们实现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一个执政党组织,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针对党内部分党员出现的“四风”、腐败问题,总书记在“八项规定”、反对“四风”践行群众路线、三中、四中全会战略决策部署中,都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方针路线。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发展阶段的要求,也是我党的一贯主张。更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和保障,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前提要求。

同时,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坚守,是中共政权永葆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对这一观点的坚持和运用,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和客观规律。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等等,这些都是对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主体地位、主体作用、主体价值的肯

定。习近平还把人民的事业和党的事业结合起来指出:“党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并基于此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了党的事业、人民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三者的完美结合。根本地说,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社会的进步依赖人的发展,内含着人的发展,并为人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开辟新的可能性;人的发展又不断为社会进步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更强的主体能力和主体实践实现社会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我国历史也表明,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即是说,只有紧紧依靠人民,才能创造出历史伟业,党的根基才会坚如磐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穿着“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基本观点,坚持“以百姓心为心”,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而每个“全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为

了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这就决定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定能汇聚起 13 亿人的智慧和力量,形成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并内在地决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定实现。要言之,依靠人民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才有动力;为了人民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才有意义。

其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要用全面的、联系的、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展开问题的研究。“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一个目标和三个路径,内在地具有辩证统一、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完整性。

我们要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与依法治国之间的辩证关系,改革既是对现有法律法规确立的不适用的行为框架规则的调整、变革,又要依赖于法律法规的保障、依法得以推进和深化。改革意味着调整既有的利益格局,“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因此,深水区的改革需要顶层设计、依法推进,改革需要内在的改革需求动力和外在的推动压力共同作用下,才能全面地进行、不断地深化。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全面从严治党,为依法推进改革提供组织保障。三个全面相辅相成、协同作用,从而最终实现“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由此,构成了动态发展的体系化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当前,我国正处于兼具农业文明发展至工业文明、跃升至信息文明、提升至生态文明的同时间、共空间的综合社会变迁阶段,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必须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增强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之间关系的能力。习近平作为党的总书记,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根本方法,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和分析中国问题,精准把脉新动态、主动适应新形势、积极认识新事物、科学谋划新方略,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充分表明党中央具备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在这个过程中概括提升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闪烁着辩证思维的光辉:整体上说,“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而每个“全面”也都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固有品质。习近平曾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实现了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既是我们党把十八大以来的成功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理论发展和实践发展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的过程。并由此决定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开放性。我们对待“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科学态度,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 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四个全面”的提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它将贯穿于“四个全面”的始终。


参考文献:

1.王钰鑫:“‘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哲学意蕴与展望——兼谈坚持和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载《思想教育研究》2015年第8期,第37页。

2.习近平. 中国共产党 90年来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及历史启示[J].党建研究,2011,(7).

3.习近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 [N]. 人民日报,2015-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