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走,走向我们的明天——感悟“七一讲话”重要精神
发布时间: 2017-03-30   浏览次数: 80

项欣 16300680117

什么是初心?什么是继续前进?建党九十五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题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主题讲话。

在讲话的最后,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在和平的环境中,我们的信仰从何而来?

习总书记说,“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

那就让我们走,梳理历史的脉络,走过前人的脚步,去感受曾经的血汗与泪水,感受信仰如何驱动着我们走,走到我们的今天。

一.从睁眼到迷茫

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作为开端。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而与这种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封建帝制。统治者固守“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思想,甚至将外国的科学技术称作是奇巧淫技。

称林则徐是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然而他却没有突破固有的思想桎梏。在鸦片战争中,中国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被打破了,西方文明如疾风骤雨一般入侵中国。

鸦片战争之后,出现了一批思想上有代表性的人物:林则徐、严复等主要介绍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然而这一思想活动并没有上升到政治运动。

洋务运动中,主流思想上升到“自强“求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期间,我们的军事建设十分迅速,三十多年中,海军从无到有。然而,甲午海战却梦碎北洋。

这促使中国人思考中国的历史任务到底在哪里?怎么样成就中国的富强、人民的解放。

此后,兴起了维新运动,维新志士总结过去,提出了“器物”“制度”的思考。但后来,随着戊戌六君子被害,维新运动受到重创。历史学家说,“清王朝改革的速度不够快、力度不够大,以至于被从后面赶上来的革命扑倒”。

此后,革命派兴起。从林则徐到孙中山都在为中国的解放思考。孙中山推翻满清王朝,然而并没有解决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争取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实现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

孙中山也陷入了迷茫,中国革命究竟去往何方?

孙中山认为,大家最大的问题是齐心协力、同心同德地进行革命建设。时代缺少有坚定革命理想和自我牺牲精神的人才会冲在最前方。连孙中山都迷茫时,中国革命将何去何从?历史使命将由谁承担?


二.当钟声敲响

当孙中山陷入迷茫,中国知识界也陷入迷茫了。

这时,布尔什维克主义的钟声在俄国敲响了。

毛泽东说:“十月革命隆隆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其实,在十月革命之前,马克思主义已经从日本传入中国。二十世纪初,日本的社会主义革命非常红火。中国很大的一批留日知识分子将日本认识的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此时,中国知识界并没有十分重视。

但是,当十月革命的实践胜利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可行性时,中国知识分子发生分化。一部分知识分子包括陈独秀、李大钊进入马克思主义阵营——“走俄国的路”。

这时,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重要性。

五四运动爆发,进一步触发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

在五四运动之前,近代以来解释中国自身命运的主张“你方唱罢我登场”。(“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更不必谈,他们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五四运动以后,解释中国自身命运的主张呈现另一种态势:“你唱我的,我唱我的”。最后只剩下两大政治势力:国民党、中国共产党(此时民主党派尚还弱小)。

这时中国共产党通过一件大事,完成了第一大历史任务。即习总书记强调的三大“历史贡献“之一:“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三.新时代的旗帜

第一大历史任务实现后,怎样才能实现第二大历史任务呢?

新理念包含很多问题,第一个是实现奋斗目标问题:在中共还没有进入北京时,在七大上提出了“建国后,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先进的工业化国家”的目标。后来,周恩来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在二十世纪末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这一目标一直持续到了80年代,邓小平认识了这一目标难以在二十世纪末难以实现,此后又用了另一个词语代替“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邓小平说小康是“不太富裕、但日子好过”。在二十世纪末,我们总结在总体上已经实现了小康。

但小康实现的同时也产生了问题: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很不平均的小康。

于是在二十世纪末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梦的第一个宏伟目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十八大上,习近平提出“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近平在2012年说中国在历史上从未如此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怎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保障)。中国特色表现在三者的辩证关系上:这三者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从实践中来。(比如,中国供给侧改革,指出不能再继续依赖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中国有人批评它是西方的供给学派,这没有认识到供给侧改革是从中国的实践中探索出来的。)

此外,还要怎么继续前进?统筹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小康、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

四个战略部署从各个方面命中社会突出问题。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国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命题。提出顶层设计,认识到了以前的改革的碎片化。比如高考制度改革,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做出的改革的挑战。包括军队改革:军委管总、军种主建、军区主战斗。提出了中央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十八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

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怎样制定十三五规划——“怎样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刚刚召开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强调“全面从严治党”。

三大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四个全面、五位一体,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社会建设十分重要的理念。

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致力于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战略总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让我们走向未来

跟随前人的步伐,我们走到了今天。

我们在对立与斗争中走向稳定。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在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的时刻,进行了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与人民的解放。

我们在社会建设的曲折中前进。我们扎根于经济基础,提出切合国情的方针政策。由我们改革开放初期经济落后,温饱存在问题,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解决了不挨打的问题,带领中国人民解决了不挨饿的问题。

我们在历史的进程中创造着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先进的工人阶级,领导着中华民族,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四个全面战略部署,顺应历史的规律和人民的选择,实现了一次又一次飞跃。

当时代的重任,落在了我们青年一代的身上,我们还将继续走,当未来没有血雨腥风,但时代的难题还未解决: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反腐倡廉、从严治党、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需要我们的力量。我们该坚持的信仰,应该是历史的责任与使命,应该是共产主义的信念,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几百年的伟大复兴。

在走向未来的道路上,让我们“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不忘初心,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