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四个全面”的哲学基础
发布时间: 2017-03-30   浏览次数: 92

李卓尔1430709016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励精图治、攻坚克难,改革发展各项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开创崭新局面,得到广大干部群众衷心拥护和国际社会高度评价。

201411月,习近平到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三个全面”。

201412月在江苏调研时则将三个全面”上升到了“四个全面”,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新增了“全面从严治党”。

一、 四个全面的演进历程与科学认识论方法论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后,邓小平提出了“全面小康”的概念,随后基于我国当时人口经济状况形成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基本实现现代化”,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到2000 年,我国通过改革开放基本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即基本建成小康社会。由于这种小康还是不全面的、低水平的,进入新世纪以后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1]”的目标。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在报告中明确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四个全面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及、日臻完善的过程。2012 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将“一个全面”扩展为“两个全面”。2014 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样,就把“两个全面”进一步扩展为“三个全面”。2014 10 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在教育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效、获得的经验、形成的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要求。形成“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至此形成“四个全面”。

在社会主义的探索阶段,我们曾经走过很多歪路,例如“人民公社运动”、“文化大革命”等等,但我党在总结和实践的基础上及时纠正和调整,认识和发展真理,检验和发展了真理。

二、 四个全面的深层内涵与唯物史观方法论基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矛盾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包含“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2]”的内涵,同时建成的成果要惠及全国每地区每个家庭每个人;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刻内涵体现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下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以及党的建设体制几个分目标的发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深层内涵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下形成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全面从严治党指党的建设一是体系要科学全面、有规章制度的保证,二是覆盖范围要全面,全国每一个党员既是治党的主体,也是被治理监督的对象。

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党的风纪问题进行了严治,曾任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的周永康因为利用职务之便谋利受贿并与多名女性进行钱色交易,严重违反了党纪。于2015611日,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通过这个典型的案例可以看到我党从严治党的决心,认真把我社会各种现象,促进上层建筑的完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三、四个全面的逻辑关系与唯物辩证法方法论基础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一个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但不能认为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应当从普遍联系的客观实际出发,具体分析事物的真实联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是简单的并列、平行关系,而是一个有机联系、环环相扣的整体。从大的关系看,是目标引领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一个都不能缺的三大战略举措,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源泉、法治保障和政治保证。从每一个“全面”之间的具体关系看,也都是彼此联系的。全面深化改革,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也是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需要。全面依法治国,本身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无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都需要在法治的轨道上、框架下来进行。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2]

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所谓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实现中国梦,不是靠空想就可以实现的。有了宏大的战略目标后还需要结合切实的举措,而四个全面的提出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指引。全面建成小康是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支撑,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四、总结

“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实现的又一次新的理论创新,深刻反映了党中央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觉和治国理政方略的变革。必将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础,成为人们自觉建设祖国的精神动力,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行动指南,确保我们从一个辉煌迈向又一个辉煌。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2]黄坤明:《深刻理解“四个全面”的重要意义》新华网 201571

[3]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