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从“四个全面”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承与创新
发布时间: 2017-03-30   浏览次数: 51

周怡然 14300180031

摘要: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以解决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命题为自己的使命,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同时,也在实践之中不断进行深化和发展。以下试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这一角度,通过回顾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当代中国共产党对其的运用及结合中国实际国情的发展等方面,浅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与创新。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提出,更完整地展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这对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力保障。

“四个全面”总方略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今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到“五位一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到“全面从严治党”——正是党治国理政方略的不断完善中,党和国家事业不断走向兴旺发达的写照。

正如欧洲里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所说:“当我们置身于历史的海洋中航行,很想认识那波浪,但却因为我们正处于那波浪之中,无法认清它的全貌”。只有当我们抽身于其外,才有可能看清它的图景,倘若与历史没有可靠的距离我们就无法对其加以概览。当我们回顾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当时社会所面临的是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间的尖锐矛盾,而如今的局面已大不相同,正如其他任何一种理论,马克思主义也是其所处时代的产物,是一种对他所处现实状况的表达和反映。马克思凭借他敏锐的洞察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这并不意味着是真理的尽头,终结了真理发展的可能性。我们要意识到人类历史没有在十九世纪结束,没有在二十世纪结束,当然也不会在二十一世纪结束。这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也需要不断的进行进化与更新,从而更能贴合时代和现实的需求。而当下的四个全面建设的战略布局,包括之前的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均是对马克思思想在结合中国国情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标志。这一发展历程也深刻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那么我们必须从历史的发展角度去考察这个问题,去探究其中继承性的部分和创新的内容,分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体现了马克思思想中的唯物辩证主义。马克思在《黑格尔和哲学批判》手稿中对黑格尔颠倒了国家、法律、社会三者关系的唯心主义法治理论进行了批判,提出市民社会是国家和法律产生的基础条件。马克思的这一论述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立法权并不创立法律,它只揭示和表述法律”;而只有人民才有权决定国家制度,“从而必须使国家制度的实际体现者——人民成为国家制度的原则。”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民当家作主。

而改革是在社会革命之外,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在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的作用下,改革实现了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完善。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改革的之间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张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等。改革就是要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我国经30多年的改革,不断破除经济社会发展的旧观念和旧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我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以来,财税、价格、金融等经济制度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革;民主法制、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领域改革也呈现积极进步的景象。这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扎实的实践基础,为“中国梦”的建成添砖加瓦。

协调发展“四个全面”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实际生活中,在协调发展“四个全面”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可见,协调发展四个全面必须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在当代中国,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时间活动只有符合这个实际,才能不断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协调发展“四个全面”也是我们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真实写照,也是做到坚持和发展相的统一的重要体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在当代中国,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为理论创新的源泉,顺应时代潮流不断与时俱进为理论创新的动力,协调发展四个全面。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对国家治理能力和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视一方面是中国传统中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政治理想的继承,更重要的这也是对人类社会制度文明建设探索的一种尝试,探索一种不同于既有的西式民主的政治架构的可能性。如今西式民主正越来越多的面临亨廷顿所说的政治衰败的可能性,分权制衡体制过度导致的国家能力严重不足、否决政治盛行而使得政府效率低下、政治精英国度取悦民众谋求上位,这些现象的频频发生使我们不得不加快理论与制度创新,为人类社会提供更为完备的制度与可能性。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发展国家治理能力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这只是其工具性的优势,还有其价值性意义,社会主义能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生活问题,使中国目前的还存在的七千万人全部脱贫,使每一个人共享社会主义的成果,这是社会主义值得的真正价值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秉承这一思想,尊重每一个个体的表现,在一个更高层次、更广的视野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命题作出了科学论证和正确回答。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在协调发展“四个全面”的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政党起着思想、政治、组织领导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是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像前推进改革事业,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障碍,把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周蓉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

[2]刘国栋.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民主法治思想及其启示[J]. 内蒙古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