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以点带面——论依法治国对中国整体效应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17-03-30   浏览次数: 128

吴丹璐(新闻学院 14300130131)


一、依法治国政策的内容

1.1依法治国的初步内涵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依法治国”这个概念第一次被提出。经历了文革的洗刷之后,中国的民主法治受到了严重摧残。邓小平同志在回答意大利记者法拉奇,如何避免类似“文革”那样的错误时说:“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在提出的初期,“依法治国”就被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它的主要内涵有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彻底否定人治,确立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原则,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立法机关要完善立法,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要公正执法,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2依法治国的发展

“依法治国”在被提出后继续发展。1999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载入宪法,从而使“依法治国”从党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高度,指出“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将深入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列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依法治国”的论述和要求,重点集中“全”和“快”两个字上,在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关于依法治国要求和精神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依法治国方略提到了一个新高度。


1.3依法治国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的重要论述

在为期四天的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大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国策。全会号召,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积极投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伟大实践,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

全会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法制建设,强调面对新局势继续坚持加强法治建设,落实依法治国基本国策,并分别从建设目标、重大任务、依法行政、司法公正、维护人权、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党的领导、历史现实等方面对如何实现依法治国做出了解释,预计在到2020年实现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新目标。


二、社会的整体效应

2.1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

马克思在考察社会时,把社会看做是一个有机体。所谓社会有机体,就是指构成人类社会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复杂联系,整个社会是一个活生生的、不断新陈代谢、自我更新的发展着的系统。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内部各局部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论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个人与群体的关系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从社会生活方面,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都是有机的整体。


2.2社会如何整体高效运转

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想要高效运转,就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相互配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作用。整体与部分二者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各以对方存在为前提。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变化。反之亦然。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质状态起决定作用。所以,我们要看到,社会发展要素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社会上层建筑和社会性质,所以社会生产力是社会的基础和运作的动力源泉。社会高效运转需要经济的平稳发展,经济的发展可以推动文化的繁荣,政治体系的完善,人民民主意识的提高,教育的发展,文明社会的建设。

政治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维护统治,社会治理的行为。推动政治体系的完善,推动政治民主化,科学化进程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同时,政治也会发作用于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推动政治体系的完善极为重要。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人类文明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当代社会中,文化离不开经济,经济也离不开文化,推动文化繁荣,有利于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文化。文化对政治、经济的渗透力越强,影响力越大,文化的社会价值就越突出。随着文化的扩张和渗透,文化与政治、经济日益一体化,文化力与经济力、科技力、政治力、军事力、保障力等共同构成综合国力,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依法治国对社会的整体效应产生的影响

3.1依法治国是社会运转的基础与保障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道:“社会契约构成了全部社会体系的基础,个人在转让个人自由的同时,并没有破坏人与人之间的自然的平等,反而以道德和法律的平等来代替自然造成的人与人之间身体上的不平等。结果是人与人尽管在力量上和才智上不平等,但是由于社会契约,他们是人人平等。”

这是十八世纪的哲学家对于社会运作的思考,显然,法律在人类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卢梭的说法,法律帮助人们实现社会平等,人权自由,它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关键。

当代中国,仍然需要法律作为社会运转的基础与保障,我们要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国家民主法治进步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3.2依法治国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健全的法律基础。市场的准入、市场的交易、市场的竞争都必须由法律来规范、保证和约束,否则,市场将一片混乱,国民经济也不能平稳运行。政府管理部门也要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来协调与管理市场上各种经营活动,依照相关经济法律规范经济体系,使之日渐成熟。可以说,健全的法治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助力。首先,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制度模式。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针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这就必然要突破我国人治模式下的诸多制度,建立和完善一系列新制度。推动社会现代化发展,从人治走向法治,就需要我们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中的法治精神:执政党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司法公正。

另外,依法治国创造的民主和秩序必将推动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共同发展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法治国创造的民主和秩序不但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而且能够达到市场主体平等和意志自由的要求,从而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共同发展。

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也需要法律保障。一方面,文化的发展,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对文化进行“扬弃”,而法律在这个过程中起到规范与指导的作用。另一方面,法治文化也是文化的一种,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另外,教育,宗教等文化活动也需要法律的限定,才能逐渐走上公平化、正规化的道路。


总结:

坚持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国策,坚持从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司法公正方面推进法制化进程,这是我们推动社会进步与整体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与保障。我们新的一代要在进入社会,开始为社会做贡献之前就树立法制观念,强化法律意识,将法治精神落到我们的生活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