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生态文明建设之道:源头、思路以及践行
发布时间: 2013-06-15   浏览次数: 293

生态文明建设之道:源头、思路以及践行

——“党的十八大与中国的未来”主题征文

 

彭珅  10300130007 传播学系

 

【摘要】    关注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上的思想建设应该是与关注人事变化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一件事情。在十八大的诸多新提法中,笔者特别关注的是十八大报告中“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正是生态文明建设新提法的马恩思想源头: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对自然做了什么,也就是对自己做了什么。生态文明建设需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调共同发展是难点,需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小到身边事,形成社会观念与价值体系,推动改变和进步。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人与自然辩证关系 五位一体 践行

 

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坊间传闻中,人事任命成为了最热的话题,笔者也不能免俗,对十八大的好奇主要在此。直到笔者读到《南风窗》上中央党校辛鸣教授一篇《十八大思想建设前瞻》中这样一段话:“中国共产党有句常说的话,路线确定以后,干部是决定因素。把这句话的逻辑关系梳理一下,我们就可以看得很清楚,路线是第一位的,干部则是居其次,有什么样的路线自然会产生什么样的干部。路线如何确定?首先需要在思想上、理论上、战略上讲清楚、说明白、选择好。因此对于观察十八大的人士来说,关注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上的思想建设应该是与关注人事变化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一件事情。”

这才对自己反问:关注十八大难道仅仅关注人事变化?这简单的一段话理顺了笔者对十八大的认识和思路。诚然,党的十八大之于中国的未来,绝不是决定在由谁来执掌,更重要的是思想建设和路线确定。带着这样的认识,再去关注十八大,笔者收获颇丰。

在十八大的诸多新提法中,笔者特别关注的是十八大报告中“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胡锦涛十八大报告中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大章节单列出来。在该章节中,胡锦涛指出,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戴焰军称,这表明除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政治文明外,社会主义建设已形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从理论上讲,将其放在更为显著的位置是科学发展的要求,从实践来说,中国即将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要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平衡持续的发展格局,生态文明建设理应被提到重要议程当中。[1]

“我们应当给农业留下更多的粮田,给子孙留下蓝天、绿地的美好家园,所以生态文明应该是世界性的潮流。” 当笔者听到胡锦涛总书记作报告时的这句话,感觉如一缕春风拂过。为什么?首先,从话语用词上来说,这一句话接地气,意向简单,而不是像报告其他部分,属于政治话语,含义深刻;其次,物质、精神、社会、政治一向重要,已被提及多年,而新增加的部分则是涵盖人类生存的广袤天地,让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最后,这样的提法其实是明确了一种新的主流价值观,不仅仅是物质、精神、社会、政治,增添的生态追求导向令人有一种向往大自然的明亮,这种明亮指向的是中国的未来。

这是笔者第一次听到这个提法时的感官体验。然而若是细细琢磨,生态文明建设远远不仅是蓝天白云的天地图景,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理解和思考的还有很多:具体而言,什么才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和物质、精神、社会、政治文明建设都是分不开的,如何才能协调好?在这些方面,如何才能保证生态文明建设有所进展?若思路转换,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当今的发展方式又会有哪些调整和转变?……

为了解答这些疑问,笔者先关注的是复旦的专家学者们,阅读他们的著作、文章,听他们的讲座,试图找出他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观点,帮助思考这些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提法的马恩思想源头: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列入指导思想,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要深入理解十八大精神,就不能不追根溯源,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中的相关表述,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提法同样。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源头是什么?还需要回归马恩经典。

复旦大学社科基础部教授肖巍这样总结马克思对于人与自然的观点:人本来就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劳动使自然成了“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也在人的身上延续其存在,成为“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人通过实践活动不断使环境“人化”,在环境中实现自己;不断印证人的本质力量,并赋予这种力量以历史的性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因此,自然的发展(自然史)是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与人类的发展(人类史)互相制约,互相作用。[2]

因此,马克思说:“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的变换”。肖巍指出,这个论断实际上已经蕴含了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原则,而共产主义就是这样一种境界:“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与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肖巍更直接地道明了: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对自然做了什么,也就是对自己做了什么。而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正是生态文明建设新提法的马恩思想源头。

 

生态文明建设之道: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在十八大报告中,给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药方: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这张药方呼应了报告前一段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那么在这些名词背后具体又是什么样的含义呢?它们的实现需要什么样的步骤呢?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戴星翼在主题为“未来十年的环保”的讲座中指出,我国要实现全方位的能源高效而合理的利用,必须在以下方面做出重大努力:首先,要让所有普通劳动者拥有适当的技能水平以及接受培训的机会;其次,要最大程度地鼓励、扶持和普及科技研发活动以及各类创新、创造和创业活动,整体地提高国民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现代服务业的成长;最后,要真正做到以人民福利水平的提高,而不是以GDP为发展的目标,关注民生,反哺自然,实现能源和环境的公平正义。

在这番话里,不难发现,生态环境建设其实还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的统一,建设生态环境也就是建设人类本身。在日常的发展中,随处都会涉及到生态文明建设,因为我们本身就置身生态环境中,我们的行为都不可避免地在改变生态、改变自己,这是这样的强调正是给自己提了一个醒,在膨胀的欲望和惰性面前,设置一个警语,让人类时时刻刻控制自身的需求在满足自身需要的量度之下。

经济学院教授严法善算了一笔账,是关于能耗的,他的结论是:要减少能源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中的损失和浪费,就要制订出合理的产业政策,推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不同产业、不同产品消耗的能源是不一样的;要开发、引进和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要改善能源的消费结构,提高电力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从而大大地减少煤炭在运输和使用中的大量污染。[3]尽管这笔账是他在十年前算出来的,但是今天看来,这些药方仍然管用。那么又是什么阻碍了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呗解决?十八大的新路线是否有助于破除顽疾呢?

对此,经济学院教授焦必方是这样看的:长期以来,我国使用最多的环境保护手段就是行政管制,政府下达环境命令,企业被迫执行,否则将处以停业等行政处罚,但因为其与经济增长往往存在着矛盾,执行起来效率是很低的,而且也难以达到相应的环境目标。相较于我国常用的收排污费的经济手段,他认为排污权交易制度有很多优点,因为这不是由管理机构确定排污价格(排污费),而是让市场确定排污价格,“当治理污染的成本,经济增长速度发生变化的时候,前者要求管理当局必须及时调整排污价格,而管理当局的决策过程往往要耗费较高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而后者因为是由市场决定排污价格,调整就会灵活而及时。”

最后,焦必方给出结论:无疑,当今中国的产权保护和市场经济都是不够完善的,这就要求环境管理机构进行谨慎周密的政策设计。[4]

这与报告中的分条提法中的第四条不谋而合: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而另外三条则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以及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综合上述,这些具体的药方不置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是无法实现的。

 

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

 

在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章节最后提到: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在笔者看来,这是对我们每一个人践行十八大报告精神的号召,这种自觉珍爱自然的行动,“大”可能参与制度设计,“小”则可以完全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这种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并把它当做毕生事业的号召,让笔者想到了笔者统筹的《复旦青年》十八大特刊《把经典写在中国的大地上》这一叠中的一个采访对象。他叫李焜华,从复旦毕业之后,他回到了他的家乡广西,在那里,他成为一个植物保护技术推广员,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这一走,就是18年。

他的工作是植物保护方面的技术推广,推广什么呢?其实就是推广效果能好,毒性更小,更加环保的农药产品及农业技术。这其实不正是最接地气的生态文明建设吗?

采访中得知,李焜华最得意的成果是推广了“施保克”——那是由德国拜耳公司研制的一种杀菌剂,用于防治果树和蔬菜的病害。李焜华把它用在了水果保鲜上面。“打个比方,香蕉从南方运到北方,原来需要损失大约20%,现在可以减少到5%左右,并且安全性很好。”对于龙眼,荔枝等保鲜要求更高的水果,它的价值更为凸显。,运输和损耗的成本可以降低50%以上,。很多原来只能在本地市场销售的水果,现在可以以低廉的价格运到全国各地。“以前在广西以外的地方买龙眼,价格要比我们当地贵上好几倍,现在各地的价格也差不多了。”李焜华说施保克的技术至今没有过时,仍被广泛采用着。为此,他获得了国家农业技术进步奖。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国家取得的进步,正是各行各业的李焜华们实现的。所以,建设生态文明不仅仅是大的制度设计、理论提出,更是在每一个人的行动中。

近年来火爆的“地球一小时”其实也是传递这样一种观念,正是怀着一种谦卑之心、珍惜之心对待自然——我们生存的环境。也许就是从节约用水这些老生常谈的小事做起,然而当这种小事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气,进而影响到了当代人的观念,挑战着人们目前脑中充斥的唯利是图、不计代价,那么整个生态文明建设才算是真正有了进展。这些观念,只有根深蒂固,才有可能挑战人们的欲望以及评判成功与否的标准,才有可能带来拯救和改变,才是中国发展的未来道路。

这也是十八大报告中着重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这也回到了马恩的源头:“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与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大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118日,人民出版社

2.       辛鸣:十八大思想建设前瞻,《南风窗》201210

3.       中新社:专家眼中的十八大报告“新提法”、“新看点” ,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11-08/4314189.shtml

4.       肖巍:关于“人类中心”的一个马克思主义辩证,《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103

5.       严法善: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复旦大学网20038

6.       焦必方、薛超俊:美国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评析与启示,《经济问题探索》200808




[1]中新社:专家眼中的十八大报告“新提法”、“新看点”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11-08/4314189.shtml

[2]肖巍:关于“人类中心”的一个马克思主义辩证,《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103

[3]严法善: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复旦大学网20038

[4]焦必方、薛超俊:美国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评析与启示,《经济问题探索》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