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中国”
发布时间: 2013-06-15   浏览次数: 1265

                   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中国”

——从十八大看中国生态的未来之路

 

黄雅雯  11300130118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大,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刻不容缓。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本文中笔者选取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章节进行文本分析,列出其中的新提法及重点要点,以此展望我国生态的未来之路。

 

关键词:十八大报告 生态文明 科学发展

 

中共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写进了党章,科学发展观历经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日渐成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此次会议中被重点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正是与科学发展的内涵一脉相承,生态文明建设在环境问题突出的今天显得极为紧迫。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近十年来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然而,这些经济成就的背后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首当其冲的就是我们的生态环境。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环境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例如,目前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匮乏,水体质量在下降,大中城市的空气质量不容乐观,土壤污染的范围也在扩大。

以环境的破坏换取GDP的增长,这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内涵是相悖的。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过去五年中前进道路上遇到的首要困难与问题就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

下面笔者将选取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章节进行分析,列出较此前的报告的新提法及重点要点,进一步了解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中的新理念、新措施,并以此展望我国生态的未来之路。

 

一.描绘“美丽中国”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

这段报告中有两点不同于以往的新提法:

1.“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一理念提醒我们在发展时要时时牢记人类与自然的平等位置,不可像过去一样肆无忌惮地开发、破坏自然,力求征服自然、凌驾于自然之上。这一理念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为我们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始终遵循的总体原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体现出我们党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2.“美丽中国”的概念。无疑,这是一个动人的词汇,尤其是当它出现在向来严肃的党代会上时,是令人惊喜与感动的。如此富有诗意的词汇,让严肃理性的报告变得亲切,更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内心。我们党更坚持以人为本,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把生态文明摆在了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现中华民族对子孙与世界负责的精神,也表达了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愿景。“美丽中国”重视的是生态环境的自然之美,表现的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体现的是党对人民负责的人文之美。

 

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1.绿色发展。所谓“绿色”发展就是科学发展观所昭示的那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其基本原则就是:高效低耗、高品低密、高标低排、无毒无害、清洁健康等,实现绿色工业化、绿色城市化和环境保护的互利耦合,达到发展与环保的双赢的目的。所有这些不都是生态文明的主要内容吗?从这一意义上说,绿色发展道路也就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2]

2.循环发展。循环经济的要义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型增长经济,转变成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3]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以及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资源配置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3.低碳发展。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向空气中大量排放CO2等气体,打破了生物圈中的碳平衡,造成了温室效应。面对全球变暖的威胁,“低碳”这一理念应运而生,一时间成为全世界的热门词汇。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中国提出的节能减排,正是一种低碳发展。

 

三.建设海洋强国

“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这一小段在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部分中显得尤为重要,是顺应时代发展适时提出的理念与措施。这一句话中包含了四个方面,这四项措施又是为了共同的目标——建设海洋强国。下面笔者将对这四个方面一一进行分析。

1.开发海洋资源。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海洋的索取,但过去由于种种限制人类面对海洋还是显得太过弱小,对海洋资源的使用也多是停留在生物资源的层面。如今人类对陆地资源的开发过度,已逐步进入资源紧缺的困境。人类不得不将目光转向海洋,而海洋也是今后人类突破可持续发展困境的最大希望所在, 海洋资源开发是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 突破可持续发展困境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可利用的海洋资源已经扩大到了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多方面。

最值得一提的是,海洋油气能源或许能改善我们目前能源紧缺的困境。自工业革命后人类对自然的索取骤然增多,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生活,却也增加了对能源的消耗,而且大多消耗的都是不可再生能源。陆上能源的开采趋于饱和,能源缺口越来越大,海洋油气能源的探索成为人类寻求新能源发展的必然选择。海底石油、天然气、可燃冰都有着较大的开发潜力,具有广阔的利用前景。此外海洋还为我们解决水资源、土地资源匮乏提供了可能的解决途径,并且一旦丰富的风力资源能被良好运用,则可以大大造福人类。

2.发展海洋经济。传统的海洋经济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已经显得落后,海洋新经济正成为全球海洋经济新一轮发展的重点。关于“海洋新经济”这个概念,国内外尚未给出明确的定义,但是大家已经普遍意识到海洋新经济是由高科技支撑的海洋经济,而不是过去那种资源依赖性的海洋经济。当前,海洋高科技已经成为海洋开发竞争的核心,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发展海洋高技术,深化海洋资源利用,推动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精细化工、海洋医药产业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深海远洋资源、基因资源挖掘,海洋药物开发,海洋信息,海洋综合管理等新型产业是今后中国海洋经济做大做强的重要方向。尤其是对于像上海这种海洋资源短缺,商务成本高,但科技和经济力量雄厚的地区来说,更是必须走海洋新经济的道路。[4]

3. 保护海洋环境。DDP的背后是受伤的生态环境,而海洋正是其中一部分。近年来, 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海洋资源开发活动的深度和强度也在不断增加。海洋环境污染、渔业资源衰竭、海洋生态系统退化、海洋灾害频繁等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已经表现得非常突出。陆源污染物排海、围填海及生物资源过度开发,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和其他生物物种的引入等等,都使我们的海洋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不健康的海洋资源开发方式引起的海洋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4.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我国存在着与周边国家的海上划界问题,今年的南海、东海争端正是由这一问题引发的。黄海是中国发展海洋捕捞业的重要海区,存在着与朝鲜和韩国的渔业利益争端;东海是中、日、韩三国渔民共同作业的渔场,渔业矛盾多,依靠渔业协定来协调渔业利益关系。除此之外,东海丰富的油气资源也存在与日本、韩国的争议。南海的断续国界线内水域是我国渔民的传统捕鱼区,其中一部分区域处在周边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内,从而出现渔业利益冲突。南海的油气资源丰富,其中南沙海域和北部湾油气区争议尤其引人注目,周边国家在南沙海域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已有多年,有些勘探活动已进入我国断续界线内。[5]

我国向来重视优化国土空间的开发,珍惜天地山水的国土资源,如今则将视野扩大到海洋领域。十八大报告关于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新提法预示着未来中国强国外交的继续,这一点提出得及时且必要。2012年在我国的外交史上也可以算多事之秋,四月份与菲律宾关于黄岩岛的争执风波未平,日本又挑起钓鱼岛的主权争端。然而,中国面对菲律宾、日本等国的挑衅行为,并未胆怯与示弱,而是协调运用外交、经济、军事、法律、舆论等各种手段,合理利用外交规则,始终坚守立场,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表现了强国应有的国家意志,展现了强国外交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强国所拥有厚实资源储备和娴熟的力量运用能力。

 

四.保护环境依靠制度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

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策略由此提出,其关键词即为——制度。制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围绕资源性产品建立的制度、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报告中还提出把环境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体制不够健全、制度不够完善,甚至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全面完善,尤其缺少污染赔偿等方面的规定;二是在GDP仍是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的情况下,地方环境保护部门实际上就成为了可有可无的弱势部门,对排污者客观上形不成压力。另外, 我国现有的环境纠纷解决途径主要是民事诉讼和行政调解, 污染受害者不仅需要承担高昂的诉讼费和律师费, 而且在索赔过程中困难重重。

在我国实施的相关问题长期以来,我国使用最多的环境保护手段就是行政管制,政府下达环境命令,企业被迫执行,否则将处以停业等行政处罚,但因为其与经济增长往往存在着矛盾,执行起来效率是很低的,并且也难以达到相应的环境目标。排污收费是我国使用得较多的一种经济手段,但是在实际的实施中可以看到,由于收费标准偏低,收费面不全等问题,这一措施在我国治理环境污染的效果差强人意。[6]

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改变的一是体制,二是制度。必须充分发挥环保部门的职能,发挥市场在环境保护中的力量;尽快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并推动环境保护公民参与法律制度的实施,努力依靠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此外,从上述问题中还可以发现,现有的官员政绩考核制度也亟待改革,要铲除“GDP至上”的观念,把环境治理与保护也纳入考核体系。

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兴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它是西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生态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由于生态危机加剧所导致的生态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日益成为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20世纪下半叶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生态运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思想、关于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未来理想,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和环境保护的基本结论。[7]如今党开始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以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成果。只有及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减少环境破坏,才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设一个真正的“美丽中国”。

正如报告中所说:“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参考文献:

1.《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陈学明

2.《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之辨析》.杨志、张洪国.《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6

3. 《海洋新经济与海洋大科学》.马涛、李博、赵斌、陈家宽

4.《海洋资源的多样性、经济特性和开发趋势》.马涛、陈家宽

5. 《美国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评析与启示》.焦必方

6.《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衣俊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月第1



[1] 本文中楷体字均引自十八大报告原文

[2]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陈学明

[3] 《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之辨析》.杨志、张洪国

[4]《海洋新经济与海洋大科学》.马涛、李博、赵斌、陈家宽

[5]《海洋资源的多样性、经济特性和开发趋势》.马涛、陈家宽

[6] 《美国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评析与启示》.焦必方

[7]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衣俊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月第1.P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