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浅议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合
发布时间: 2011-12-31   浏览次数: 385

浅议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合

 

瞿晓敏  邵晓莹

 

 

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仅影响着我国的教育改革,而且也影响着我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如何将现代化的手段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成为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术,它以通信、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和光电等技术为基础,是产生、存储、转换和加工图像、文字、声音及数字信息的现代高技术的总称。[1]1959年美国IBM公司开发出第一套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以来,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经历了三个阶段: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学习(CAL)、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ITC)三个发展阶段[2]。其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这是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之中,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整合是必然的趋势。

19807月,教育部在《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中要求各高校“积极为教师创造条件,尽可能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育,提高教学效果”。[3]当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辅助手段的主要是电影、电视、幻灯等视听媒体。以后在 1991年、1995年国家教委又多次发文,要求各学校充分利用影视资料,开展电化教学,并希望有关部门组织制作配合课程教学使用的电视教学片。但由于受当时学校电化设备的限制以及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贴切的视听媒体数量的限制,这一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始尝试运用视听媒体于教学过程之中,但是,由于教师只是视听媒体的使用者而非制作者,视听媒体的统一性与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多样性的矛盾,致使视听媒体充其量只是一种穿插手段,还谈不上辅助教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仍然是教师教学最主要的手段。

20世纪90年代起尤其是中后期,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教育部多次举办的“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自参加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并积极参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推广,探讨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整合,从而使现代信息技术开始进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手段,这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也改变了以往思想政治理论教学 “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由“一支笔,一张嘴” 教师唱“独角戏”的形式走向了视、听、形有机结合的现代化教学形式,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整合在我国开展了多年,但是,一些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实质理解存在着偏见或理解不够全面,从而影响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的实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例如,有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就是应用计算机把书本语言或教师课堂语言转化为电子语言或图片、视频,在原有的听觉刺激的基础上增加视觉的刺激;有的教师认为,整合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化,把运用新技术的手段能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重新的包装;还有的教师则认为,整合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教学工具或手段而已,是可有可无的。

信息技术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

1.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技术化倾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化教育意识也开始融入到具体的教育活动之中,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受到影响。

在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整合之初,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信息技术运用有抵触甚至排斥。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硬件设施和软件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各种硬性考核要求,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但在信息技术的使用过程中,“技术泛化”现象随之产生,这种技术化倾向主要表现在:

一是以课件而不是教学过程设计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整合离不开丰富、优秀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支持,但是,在制作和使用课件时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一味追求课件设计的艺术性,影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和理解;一味追求课件的信息量,而对理论的解释和阐述不够深入和透彻;统一的课件,忽视了多样性和差异性,忽视了教师的主体性和个体创造,也忽视了学生的特点和差异,甚至有的教师“一劳永逸”地使用“现成”的课件,而不考虑对自己的教学是否合适。其结果信息技术只会给人一种喧宾夺主、小题大做的感觉,游离于课程目标之外,难以体现与课程整合的真实效果。

二是追求高、新技术,忽视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绝大多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背景来说,相距甚远。但是,在硬性的考核要求下,在使用后所带来的“优势”面前,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片面追求高、新技术,认为,“用”比“不用”强,“有”比“没有”好等,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需要、是否适合都要使用信息技术。其结果是为了“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牺牲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目标。对信息技术过分依赖也使得有些教师如果没有课件或计算机等设备辅助,就不知道该如何上课了。这种错误的认识不仅忽视了新技术的“缺陷”,无法将新技术与教学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而且也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依靠言传身教,依靠大量的理论的内在逻辑、生动的事实以及教师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的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

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盲目依赖和追求,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成了一种技术化的实践活动,这些技术化倾向实质上是本末倒置,“不是根据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而是用手段去找问题”。[4]

 2.对教师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存在偏差。

在传统的教学结构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或主宰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但是,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环境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教师已不再是信息的唯一传播者,信息的传递也不再是以前由高到低的、由教师向学生这一个渠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尽管绝大多数的教师使用了信息技术,但却忽视了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变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的提高,从而对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理解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着偏差,其表现在:

一是错误地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教程的整合,改变了以往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强调过度,将学生主体地位绝对化,把学生主体意识的回归变成了主体的放任自流,弱化了教师的作用。

二是弱化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在现在的软硬件设施的保障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大大地节省了教师书写和学生记笔记的时间,加快了教师的讲课速度,使得课堂信息量大增,但是,这也使得学生始终处于信息的轰炸之下,而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被挤压了,从而产生了大量的“认知碎片”,没有系统的理论认识。另外,信息技术的使用给学生带来了信息获得的便捷,但网络信息容量巨大,同时也良莠不齐,如果教师放任自流,不加以引导,这会导致学生只会吸收,不会判断和分析,甚至陷入到人云亦云的境地,这不仅无法培养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考核成绩和批评性思维能力,更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是未能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信息化的环境下,学习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但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地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依然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片面的认识致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不到发挥。如,过分地依赖多媒体,而忽视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多媒体的应用可以有助于知识的传授和掌握,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且也是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都应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又如,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现象使多媒体成为了教学的主体,而教师沦为辅助者或操作者的角色。多媒体教学为教学形式丰富多彩创造了有利条件,播放视频、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等等,但是如果这种教学设计没有很好地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视频和讨论不能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结果是看似多样,但热闹却达不到教学目的。

以上种种偏差的认识和做法,影响着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整合,如果不加以改进,必将影响到思想政治教学的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合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的过程,而且还是一场教学的改革,是在遵循思想政治课程的本质和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对教学结构的再构建,对教学方法的再设计,对教学手段的再认识。这就必须对以下三个方面有清晰地认识:

1.明确整合的实质是关键。

明确整合的实质是有效整合的关键。我国政治思想理论课程教学历来是“以教为主”,往往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自主地学。教学的方式主要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往往重视理论的阐述和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教程的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5]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整合的实质是要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进行一次根本性变革,其目的是要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真正落实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运用信息技术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使用课件、放映视频等并不是整合的全部,而是整合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或一个局部,它主要是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变,是把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或手段,但它基本上没有体现新的学习方式,没有影响师生之间的地位与作用,没有改变教学结构,没有真正地体现出整合的目的。

2.建立“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是整合的要求

在网络化和信息化的环境下,由于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和便捷性,在信息的传递和获取方面教师与学生间的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从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信息传递变成了师生间的双向传递,学生也不再是信息获取的弱者,两者基本是平等的,甚至学生可能比教师更有优势。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传递过程,也不是一个单向的交流过程,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复杂关系的转换。教师不仅要传递教育的内容,而且还要让学生的思想发生变化,而学生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与教化,而是有一个反思与内化的过程。这就决定了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已经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学生的要求,改变教学结构势在必行。

“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介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之间的一种新型教学结构,其旨在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结构的主要特点是:教师既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又是学生自主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又是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教学媒体既是辅助教师的形象化教学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发现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教材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内容和知识来源,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学习和协作交流,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学习对象和多种教学资源获取多方面的知识。[6]

在“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中,教师与学生是双向强交互的关系。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围绕教材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源,通过适当的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教材和各种学习资源获得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并对各种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整合,也可以通过教学媒体自主创设学习情境,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调节媒体呈现出来的内容和方式,调整自己学习内容和进度,还可以利用教学媒体与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

3.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是整合的一个有效方法。

“互联网不仅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更重要的是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信息垄断权,原来通过封锁或有意识传递某些消息,影响大学生政治态度和道德的做法已经失去了继续存在的根基。”[7]因此,对于专门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来说,必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仅要贴近时代的发展,还要跟上知识进步的步伐。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强调思想政治理论的灌输和阐述,在思想政治理论内绕圈子,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与其他理论和知识的关系,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改进后,教学效果仍然未有起色。要改变这种局面,建构“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拓宽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知识面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

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知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和载体,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又不能囿于知识教育”[8],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具有思想性和政治性,另一方面又具有知识性,它是知识的一部分,它所依托的载体是知识或融入知识之中,因此,经由知识教育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有效性。

在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理论课程整合中,教师起的是主导作用,是知识传授的指导者和组织者,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还有肩负着育人功能,要使学生接受教师传授的内容并内化,灌输是一种手段,说服或信服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脱离思想政治但也不能禁锢于固化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思想灌输和党的政策的宣读和传达之中,在灌输的同时,必须有较广的知识面。在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有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又要有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关的其他知识,依托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教师通过适当的媒体呈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阐述思想政治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理论,从而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接受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拓宽教师的知识面,由知识教育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是教育本身的要求,而且也是教育效果的要求。

综上所述,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整合是加强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必然。在整合过程中,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固然重要,但是对整合的正确理解和认识是首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构建新型的“主导—主体型”的教学结构是整合的关键,而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是整合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吴娟.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2]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信息界. 20062):48

[3]李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媒体形态的演变过程和经验[J]. 思想理论教育,20101):57

[4]何克抗、吴娟.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4

[5]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整合理论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何克抗,吴娟.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0

[7]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学校部课题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报告[J]. 中国青年研究,20057

[8]沈壮海. 把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N]. 中国教育报,2004-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