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以问题激发兴趣 让理论结合现实——“2加1”教学试点小结
发布时间: 2011-12-31   浏览次数: 75

以问题激发兴趣 让理论结合现实

                     ——“21教学试点小结

 

                           陆 

 

 

本学期,为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新的教学方法,在总结孙翠宝老师“2+1”教学改革经验和个人以往教学体会的基础上,按照领导安排,我对自己带的一个班实施了“21”教学改革试点,并以另外一个班为参照班,现将实施具体情况和体会小结如下,供参考:

 

一、试点理念

1、概念:

2+1”概念,把课时的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授课,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开展其它活动,如播放影片、课堂讨论和社会考察等。

2、目标:

1)、改善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

2)、扩大学生与现实的接触面,聚焦热点,理论与现实相结合;

3)、设置制度化的教与学互动环节。

3、方法:

1)、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四个单元,逐层递进,每个单元确立主题和主要任务:

1)、马克思主义在当代:

重点是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现状有一个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

2)、人和自然的关系;

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有关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立场和观点,深化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3)、社会结构和人群关系;

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和观点,让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理解现实中的一些热点问题。

4)、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

分析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内容,触动学生思考中国社会未来的走向,培育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2)、每一单元的授课重在马克思主义重要原理和基本立场的讲解,厘清各概念间的逻辑关系。

3)、联系现实:观看教学参考视频、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接触和了解现实,一般放在第三节课或者课外。

3)、以课堂练习和讨论深化每一单元的学习,每个单元都有一个阶段性小结。

 

二、试点班情况

人数为96人:上课时间为每周一下午5—7节,学生来源比较复杂,但主要为文科院系学生,其中经济学院最多。

绝大部分学生中学时候都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和原理有基本的了解和理解。

 

三、教学安排:

1、第一单元

1)、焦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影响力源于何处?在当代,马克思主义情况如何?

2)、教师授课:

以教科书绪论部分为基干,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及其作为思想的独特点。

3)、联系现实:

视频资料:《寻找马克思》(当代大学生作品)、《共产党宣言》、有关其他国家社会主义状况的纪录片片段。

    4)、一次课堂练习

 

2、第二单元

1)、焦点问题:

联系日本地震后出现的核电站危机,思考在当代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

2)、教师授课:

以教科书第一章和第二章为主干,阐述马克思主义有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立场、原理和方法,重点是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世界图景以及实践概念的重要内涵。

3)、联系现实:

课外作业:搜集并阅读有关日本核电站危机有关材料;

视频材料:《切尔诺贝利》、《不可忽视的真相》

 

4)、小结:

小练习并作课堂讨论。

 

3、第三单元:

1)、焦点问题:

联系唱红现象,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的人群关系?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2)、教师授课:

以教科书第三章为基干,讲解唯物史观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理解社会结构,略突出阶级斗争与和谐社会问题的讲解;

3)、联系现实:

参观调查:参观一大会址(马克思主义活动周)、有条件的同学做社区民情调查;

视频资料:有关文革视频片段,马克思主义活动周视频

4)、小结:

参加马克思主义活动周各项活动。

 

4、第四单元

1)、焦点问题:

联系当前的金融危机,思考马克思主义的前途和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

2)、教师授课:

以教科书第四、五、六、七章为基干,讲授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内容,重点对比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3)、联系现实:

视频资料:《摩登时代》片段、《大国崛起》片段

    4)、参加期末考试。

 

四、效果评估:

由于学期尚未结束,尚不能作总结性评估,但就目前情况看:

1、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出勤率大大提高,第三节课安排练习、讨论或者看资料片,避免了以往三节课教师“独白”和“满堂灌”导致的学生审美疲倦现象,早退现象基本杜绝。从练习、征文和考察报告情况看,质量相比于以往和对照班有明显的提高。

2、对比以往教学,学生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动性明显提高,对政治理论课排斥心理有所降低,讨论积极发言,小论文也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多位学生提出要开书单,希望通过阅读更深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还有数位同学通过面谈、邮件等提出自己的问题,主动要求与教师做相关问题的探讨。

3、理论能够联系实际,本学期马克思主义活动周的征文,我要求在递交征文时,需要写一个提要,说明自己文章的亮点在何处,同学们的文章基本上都能够联系问题、联系专业、联系现实,不空洞,有内容。

 

五、经验体会:

1、每个单元的焦点问题一定要选好,一是这个问题是重大的现实问题,每个学生都能够感触到,平时也肯定有所思考的问题;二是要与授课的内容有紧密关系,并且这个问题可以贯穿于整个教学单元始终;三是要学生真正有兴趣的问题,一定是学生愿意发表意见,能够参与进来的问题。

如有可能,可以与重大新闻事件或者社会热点问题挂钩。另外,问题之间要有递进性。

2、视频资料的选择,一是要紧扣主题,和每个单元要讨论问题紧密相关;二要新鲜,是学生平时接触不到的,能够开拓其视野,激发其思考;三是一定要精品,因为时间有限,要对有些长片要做剪辑;四是考虑“平衡性”,一个学期放几部片子,片子类型(政论片、纪录片、故事片),播放节奏要有整体考虑。

另外,对资料片的编导立场,要预先分析,要选择没有政治问题的视频;如有需要,该说明的要作说明。

3、授课和讨论要围绕问题,直面问题,每次授课前以十分钟时间将本次授课内容和本单元焦点问题的关系给予提示,在讨论、练习和观看视频时,也要以十分钟时间做引导性和启发性说明,以激发其思考。

对于学生提出的敏感性问题,不刻意回避,授课要给出回答,更要引导同学联系实际。自己思考,得出结论。

小练习中的问题要与本单元主题和视频资料挂钩。

4、讨论中要求学生畅所欲言,但教师要注意局面控制。

5、利用各方资源,比如将“马克思主义活动周”各项内容纳入计划,作为本次试点一个重要环节。

 

六、存在的问题:

1、大班课,人数过多,交流互动还是以点对面为主,点对点互动难度比较大,讨论学生发言机会有限。

2、第一次搞试点,没有积累,边摸索边前进,在问题设计、资料选择和课程安排上还有粗糙之处,需要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

3、工作量有点大,每次上课都需要大量准备工作,特别是视频的编辑工作和练习的批阅工作,消耗大量时间。

4、考试方式和成绩评定方式需要有突破,目前学生成绩主要还是依靠最后大考决定,未必能够反映其平日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况。

 

七、未来设想:

1、具体效果考虑做一些调查,做一下定量分析。

2、已经有了一些积累和经验,可以将这一试点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