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搞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一些体会
发布时间: 2011-12-31   浏览次数: 1162

搞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一些体会

 

吴海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以下简称“原理”课)是我国高等院校实施“05方案”新开设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其根本目的和功能是引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他们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打下科学的理论基础。近年来,我们在教学中,坚持“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指导方针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原理”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加强了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

 

一、       常讲常新,常教常精,不断优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内容

 

讲授“原理”课,既要科学概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又要完整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及其在实践中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特别是在当代中国丰富和发展的最新成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很好地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教学内容的总体设计应遵循“新而精”的教学原则。原则中的“新”是指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要把国内外的重大社会变动和学生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及时、科学地反映到教学内容中去。“精”则是指要坚持“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指导方针,在完整地保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前提下,精选出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作为课堂讲授内容。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课堂讲授内容要有针对性,能帮助学生解决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我们认为,“新而精”的教学思想体现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和方向。在此教学思想指导下,我们提出了优化“原理”课教学内容的措施并付诸实践。具体做法是:

(一)从“原理”课自身的特点出发,去实现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原理”课与其它几门政治理论课相比,更侧重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基本原理融会到“原理”课讲授,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比如在“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章中通过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阐述,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结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以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在“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章中阐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重大发展,加深学生对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辩证统一认识;通过对社会有机体理论的阐述,加深大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等等。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感到结合“原理”学科特点完全可以做到在教学中贯彻体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的精神。当然,如何更好地做到这一点,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探索和实践。

(二)坚持“学马列要精, 要管用”的指导方针,明确“原理”学科教育应完成的最起码的要求,从做到少而精。我们认为,“学马列要精”,是指要学习马列主义精髓,即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这些基本原理中蕴涵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讲授内容的少而精上下功夫。学马克思主义“要管用”,对于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来说,就是指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作用,能够达到理论教育的目的。就“原理”课而言,应该是“原理”课所讲授的这些基本原理能够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助于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他们将来打下科学的理论基础。根据上述认识,我们在建构新的课堂教学体系时,提出了“原理”学科体系所要求的10个最基本的观点:实践观点,唯物主义观点,辩证法观点,社会基本矛盾观点,生产力观点,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劳动价值观点,“两个必然”观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点。以这些最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建构起来的教学体系,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目的性,使重点突出,有助于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

(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现实力量在于它的实践性,在于它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在于它能为人们提供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锐利思想武器。“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理论课教学只有做到密切联系实际,努力做到回答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才能使学生感到“管用”,才能收到实效。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努力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花大力气去研究和回答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同学生对历史实际、改革开放实际、现代化建设实际以及国际上政治、经济、文化的实际的观察思考相关。比如,我们就影响个人成长诸因素及其作用、科学信念与宗教信仰的区别、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中国崛起与核心价值等这些学生关心或感到困惑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分析,都引起了学生的广泛兴趣和学习热情,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       探索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正确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

 

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做到入耳入脑,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除了要搞好教学内容的改革外,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原理”课的改革实践中,我们感到辩证地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是搞好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

(一)正确处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是一种教师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交流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但学生也不是消极被动的,学生既是老师的教学对象又是合作者,同样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应尊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主动接受教师的学习指导,根据教学进程自觉做好课前课后的预习和复习,能动吸收、及时消化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教师则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此,在“原理”课教学中,我们努力克服那种学生只能围绕着老师转的传统教学观念。改变教学就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比如在讲授每章内容前,把思考题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在课上采用提问、讨论、做习题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课下通过课程论文的形式鼓励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己消化,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正确处理教学中灌输同启发引导的关系,在授课方式上实现灌输与启发的辩证统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既要坚持灌输原则,又要正确处理灌输同启发引导的关系。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但是, 马克思主义不会在学生的头脑中自发产生,它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但这里所讲的灌输是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的原则,而不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方法。如果老师上课不管学生爱听不爱听,能不能接受,一个劲儿地硬灌,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还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因此,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一定要使灌输同启发引导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了切实搞好启发式教学,我们从三个方面做了实际努力:一是深刻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及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重大意义,以提高学生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性的认识;二是积极探索和尝试各种教学方式,如课堂交流、随机提问、小组讨论、公开辩论等,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入情、入理、入脑、入心;三是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用真理的力量去征服学生,用自身人格的魅力去感染学生。

(三)正确处理教学的思想性同生动性的关系,在坚持理论课教学的思想性的基础上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坚持思想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灵魂,增强生动性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目的重要手段。离开教学的思想性去追求生动性,会损害理论课的严肃性和威信;光有思想性而无生动性的教学,则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既要坚持思想性,又要增强生动性。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原理”课的教学中,一方面坚定地坚持“原理”课教学的思想性,在教学上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旗帜鲜明地搞好政治导向,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充分发挥“原理”课的育德功能。另一方面努力增强“原理”课教学的生动性,潜心研究教学方法、教学规律和教学艺术,广泛涉猎教育学、心理学、青年学、演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以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上述改革,我们较好地处理了教学内容的变动性同稳定性、系统性理论性同针对性现实性的关系和教学中教师教同学生学、灌输同启发引导、思想性同生动性的关系,使“原理”课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信念,增强学生抵制错误思潮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