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中国的未来需要马克思主义
发布时间: 2010-03-16   浏览次数: 323

中国的未来需要马克思主义

——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而不能指导思想多元化

陈 怡 

(行政管理  08300730087

 

2008年,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的震荡遍及了几乎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失业,倒闭,就业率低成为了人们闭口不谈的词语。突然席卷而来的金融危机打得人们一个措手不及,导致世界范围人心惶惶,生怕下一秒钟自己就会成为又一个没有饭碗的人。但是,与此同时,与这股寒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世界范围内又掀起了一场“马克思主义热”,人们纷纷重新捧起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资本论》,从中寻求金融危机的原因和解决方法。我们国家作为一个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在金融危机渐渐退去冰霜的时候,重新审视和探讨为什么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而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显得十分具有时代意义。从这一问题引发,我们要考虑的是几个问题:1.为什么不能指导思想多元化?2.为什么我们选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却不是其他的思想?3.过去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现在是否依然要坚持下去?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指导思想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根本,它占有作为一个国家全体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的地位。纵观历史长河,无论一个国家的性质是资本主义国家,抑或是社会主义国家,它的指导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指导思想一元化是符合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一意识形态运动的客观规律的结果。如果我们放弃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那么设想一下指导思想多元化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代表各种思想的阶级相互竞争,一旦国家面临重大事件需要处理时,没有一个统领的思想,多方指导思想的博弈,不知道听从哪个指导思想,那样势必会增加不同阶级利益的冲突,为了解决争端势必又会延误问题的处理;而且,一个国家的指导思想决定了国家的发展大方向,难道我们可以在国家中尝试多重指导思想,采取多种发展方向和目标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因为国家不是一个试验品,它的繁荣或衰落将会直接影响到国家内部数亿人的生存。庄子说:“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是不具有现实意义,也不可能实现的,对于任何国家都是如此。

我们国家一直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自建国以来,我们国家的目标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依照着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加入提倡指导思想多元化,不就是推翻了我们一贯坚持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方针?六十年,我们风雨兼程,就是在一元的指导思想下走到了今天的地位。

那么为什么不能是其他思想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呢?

历史上,中国不是没有考虑过其他的道路,比如最初的君主立宪制度,但是几千年中国的历史证明那样只会带来闭关锁国,封建的结局。又比如走资本主主义国家的道路,但是并没有行通,一是因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需要其他强国的扶持,但是西方列强虎视眈眈,他们的侵略使中国放弃了资本主义道路。二是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中国是一个以农民占多数的国家,历史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适合也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相吻合。

我们是不是应该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呢?2008年的金融危机再一次向人们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经久不衰的理论,过去如此,而今亦然。金融危机为何会产生?又为何是产生在了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很好的解答了这个问题。他们的研究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私有制,商品与商品之间交换的矛盾的激化使得金融危机不可避免。也许这一次的金融危机勉强过去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怎么保证不会有下一次来势更加凶猛的经济浪潮呢?毕竟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不会改变。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金融危机是周期性的,不可避免的灾难,一次一次的轮回,有些人,有些公司顶住了浪头,幸存下来,然而有些却要面临失业和倒闭。但是,中国——作为实行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却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完善制度的同时,有效地避免金融危机的侵袭。难道我们不应该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吗?这是事实告诉我们的真理,是事实教会我们如何去选择,并坚持这一条正确的道路继续走下去。

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是丰富的,它包括了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等,几乎涉及到各个领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生活的,是实践的,它离我们并不遥远,理解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可以帮助我们理性的看待问题,寻求问题的本质,和最佳策略。

敢问当今世界,什么因素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那肯定就是科技创新。回想当年,美国和苏联先后试验成功了核武器,成为了世界上两大霸主。之后中国不甘示弱,成功拥有了两弹一星,世界各国开始对中国刮目相看,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上升,成为了世界五大力量之一。近年来,中国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同时,也开始重视要创建创新型国家,就是意识到科技创新对于一个国家地位的重要性。过去中国一直依靠加工生产出口,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所得的利润总是有限的,主动权也是控制在技术掌握国手中,而现在,中国努力开发出属于自己的产品,提高科技创新含量,这不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提到要以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吗?从解决温饱问题,到改革开放,建设小康社会,到建设和谐社会,再到创建创新型国家,中国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继承前人的理论基础,在不断实践过程中,又联系实际,与时俱进,提出新的理论,依次循环,像火车般滚滚前进。联系与发展,是不变的真理,也是中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原因,不然,没有发展的眼光,不会向前看,只会存在一个停滞不前,原地踏步的国家。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发展立足于现实,而不断超越现实,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中国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向世界国家的前列。

认识和实践总是统一的,在认识中实践,在实践中继续认识。实践是认识论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关键之一。人类生活离不开社会实践,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人类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意识。我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我们不断地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让事实说话。

当今社会,在许多领域的改革都是依照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曾说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观点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普世性的理论体系,因为它不仅仅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而言仍然如此,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全人类的解放而存在。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提出无疑是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继承。人之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教育十分重要。作为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战略之一——教育的改革,正在不断地沿着这个方向努力。不可否认,教育的改革总是牵动人心,因为它关系到每个人今后发展的方向。随着教育资源的可利用率增多,我们选择的机会增多了,知识涉及的领域也随之增多,我们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财富,提高自身的素质,锻炼自己的能力,全方位的来成就一个“人”字。不放弃教育,教育途径多元化,使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去完善自己,发挥自己的潜力,得到解放。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一员,社会的一员,我们不能不说育人成才关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发展的命运,全人类的解放依托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加快全人类的解放。作为马克思主义中我们始终坚持的永恒不变的最高命题——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它实实在在道出了国家发展的最终方向。

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回顾往昔,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取得了伟大的成效,西方国家看到中国的突飞猛进,不时打着“中国大国崛起威胁论”的口号,以及西方国家的贸易保护,对于中国的反倾销案的屡次发生,不正是从侧面证明了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成功吗?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而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我想,我们不需要再去怀疑,也不需要再去疑惑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主义,是实践后的真知,所以无论再经过多少年的检验,答案只会是一个——只有走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大道上,中国能够不断避免西化的诱惑,不断完善自己的体制和制度,不断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为了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蓬勃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