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多元化背景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 2010-03-16   浏览次数: 495

多元化背景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重要性

庄思惠

(公共行政系 08300170129

 

 

也许当建立深圳经济特区时未曾有人料到改革开放即将席卷中国;也许当《春天的故事》唱遍大江南北时没有人会想到三十年后中国的迅速崛起;也许在仿佛一夜间东方明珠成为上海新的标志时只有少数人在这片土地上看到了未来。也许今天的回忆只是取舍后的追溯,但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中,众多思潮汇聚而来,各种声音交集至此,昨天还在谈论知识就是力量的我们今天发现信息化时代已悄然而至,知识更新的速度几乎超出人脑的处理能力,信息成为了王道,互联网成为了最大的信息载体,而信息源则被扩展到了全世界。在这样一个多元化并存的背景下,创立于一百多年前的马克思主义从何寻找其时代价值,我们又该怎样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参加了“六个为什么”的讨论小组,在一次次学习交流中,我为久存心中的一些疑惑找到了解答。

 

多元流派中的马克思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得不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的一声炮火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消化和吸收很大程度上与前苏联密不可分,很多早期的革命家最初接触到的也都是前苏联学者的观点,也许正因此,90年代苏联解体动摇了一些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心。然而,脱贫致富的迫切愿望让“猫论”成为坊间最流行的语句,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宏伟目标再一次坚定了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心。时过境迁,马克思逝世后的一百多年中,国外许多学者相继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也发展出了好多所谓“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派,特别是在经历此次金融危机后,重读马克思主义又在西方成为一种潮流。

面对那么多纷繁复杂的理论流派,我想,一味批判不可取,而完全开放又不利于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在中国国情的前提下,结合其他理论流派中的闪光点,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理绝不动摇,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则可以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前进与时俱进,因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多元社会思潮下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其必要性何在?在参加学习小组之前,其实我自己也并不清楚,然而在阅读了一些资料,参加了专家讲座后,我尝试来解答先前的疑问。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多元化究竟孰轻孰重?如果仔细观察今天的社会,就会发现30年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思想观念上的转变,更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如社会阶层分化,分配制度多样化,利益多元等,但在这样社会多元化趋势下,主体仍然没有变,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的中流砥柱,按劳分配仍然主导分配制度,社会主导的仍然是马克思主义。但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社会多元,社会存在就有社会多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也有阶级分化等概念,但多元的存在始终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体的补充。

第二,西方社会并没有统一地强调其指导思想,那么我们有必要强调社会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么?对此,我想,西方社会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指导思想,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还是存在的。中国不然,身处西方强势文化中,对社会主义的片面批评、对东方文化的各种误解甚至一些不友好的言论充斥周围,加之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所以有必要刻意强调社会的指导思想,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应该体现在哪里?我以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观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是具体的限制,而更多的是在国家发展、经济政策等大方向上的风向标,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体系建设时的思想指导。以个人学习经历为例,还记得第一次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名词的时候我觉得很难理解:社会主义应该是强调公有制的,而市场经济又貌似侧重市场调节,更倾向于私有。其实,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应该是各有侧重的,社会主义侧重发展生产力,而市场经济更侧重市场分配资源,从而两者各取所长,提高效率。我想,这就是在经济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市场经济本身不是资本主义的专有,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上,实践证明市场经济也可以谋求发展。提起中国的政体,也许很多人会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其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就是社会主义的代议民主制,高中政治老师大多会回避这一说法,因为代议民主制起源于英国,成熟于美国,但是与市场经济的概念一样,政体这一上层建筑就是与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生产关系联系起来,从而诞生了社会主义的代议民主制。这些应该都是马克思主义在经济政治方面的指导,我想争执姓“资”姓“社”并非完全没有意义,但是在“先验观念”的讨论是没有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创新和实践,“先验观念”束缚了创新,纯粹争执却限制了实践。

 

多元主体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具体方法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一部分所谓公务员或党员的义务,而应该融入社会主流价值观,根植于大部分人的心中。然而现实是社会上大部分人,即使在高校中大部分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都是肤浅的,枯燥的,许多人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就感到厌烦,老土,真正扭转这种情况还需让马克思主义有血有肉,去掉“主义”这顶帽子,增加其理论的历史感和思辨性。其次,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所谓政治斗争或者“扣帽子”,而应该引导一种积极的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因为实实在在的进步是人民愿意看到的,也使反对的声音不攻自破。现实是许多社会组织都会在纲领的第一条中写“坚持马克思主义”或者“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际的工作或实践中却未加理睬,甚至一些宗教团体也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或行动准则,岂不谬哉?对此,应该明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范围,对于一些社会多元化的社团、宗教团体或者其他组织由党监督领导、杜绝反马克思主义或反社会主义的存在即可,不必戴上马克思主义的“帽子”却言行不一。

 

参加“六个为什么”学习小组的初衷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原理,却在与其他小组成员的学习探讨中,在走访“一大”和“二大”会址的实践中,在聆听专老师的观点中解决了很多仅存于心中的疑惑,学到了许多课堂之外的宝贵经验,也从一个侧面帮助了专业学习,实在是获益匪浅。细细想来中国的发展走到今天在成就瞩目的同时也蕴藏了一些问题,社会价值观的普遍庸俗化就是其中之一。还记得有一个老师与我们访谈时就语重心长地说:“现在关心马克思主义的学生实在不多,你们算是未来的希望了。”其实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其在某个细枝末节争执不休,还不如静下心来思考如何让更多今天的大学生,明天社会的中流砥柱更多关注马克思主义,而非仅仅为了功利的目的学习马克思主义,毕竟洞悉了一个国家未来的主流思想就是把握了这个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