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风云六十年与共和国的华美转身
发布时间: 2010-03-16   浏览次数: 151

风云六十年与共和国的华美转身

李丹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08300540024

 

六十年的岁月已带走了一代人的青春,昨日充满朝气的革命青年,如今已是两鬓斑白。六十年的岁月里中国已是沧海桑田,昔日的小渔村,今日已成为霓虹异彩的都市。在这六十年的岁月里中国也在风云变幻中铸就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世界的舞台上今日的中国开始在各方面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六十年前的中国,在内战结束的硝烟后只是一个民生凋敝,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落后农业国,六十年前的中国人不知道除了革命情景以外的生活方式,六十年前的中国在岁月中变成了一部遥远的黑白电影。街边卖货郎的叫卖声,剃头匠的剃刀敲打声,弄堂里百姓的说笑声,毛主席语录的诵读声已是遥远的回忆。今天的中国,在几代人的努力拼搏之下已经焕然一新,虽然在这奋斗的过程中我们经历过挫折,走了一些弯路,也为发展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不过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没有放弃。我们在挫折中总结经验,在付出代价之后吸取教训。

 

党的八大的召开,预示着中国开始认识自己,大会上正确的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在国家建设上跨出了重要的一步。如果说1942年的七届二中全会是中国建国的先声,那么八大则是中国,国家建设的真正开端。回想过去的六十年,中国人记忆中最为深刻的应该是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开启中国社会新局面的一次会议。在经历过长达十年的社会动荡后,这样在精神上、思想上、组织上、政治上供指导性的会议无疑是中国社会的一道曙光。在此之后中国召开的重要会议都在不断的提出新的指导性的思想:从十二大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十三大的“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从十四大的“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到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从十六大中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在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下,党对于国家建设的指导思想不断地更新发展,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中国社会才可以在时代的发展中保持充足的活力,在世界这个舞台上一次又一次的实现共和国的成功“转身”。

在我看来共和国的转身可以总结为“从二到三,再到四”的转变。“从二到三,再到四”的意思就是: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再到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进而提出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样的变化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明确,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逐步落实于社会的发展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不再仅仅局限于政治经济,国家对于民生,生态的关注更加密切。

 

经济转身:计划到市场的转型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虽然只相差两个字,但其实质上的巨大差别却使得一代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就在这巨大的转变中诞生。

在计划经济的时代,人民大众没有私有的财产,社会上没有一夜暴富的奇迹,社会、经济都在计划中进行。分配制度虽然使得人们没有了就业压力,但是这也使得很多有抱负的人被束缚了起来。直到改革开放的契机为这样一群有抱负的人提供了这样的机会,1980年安徽芜湖个体户年广久注册了“傻子瓜子”商标,如今这个品牌已经是家喻户晓,而年广久也被称为“中国第一商贩”。当然提到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温州不得不提。作为沿海城市,它不仅仅有便利的交通,而且站在国家改革的浪尖,其个体经济的发展成为了必然的趋势。在发展中温州商人甚至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发展模式,这一套模式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果:1978年,温州全市的生产总值是13.21亿元,工业生产总值11.12亿元,城乡居民储蓄5411万元。而到2007年这一组数据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温州全市的生产总值是2157亿元,工业生产总值4951.22亿元,城乡居民储蓄1638.02亿元。民营经济给温州带来了巨大的益处,同时全国的民营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民营企业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并且在解决中国就业岗位的问题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民营企业创造了国家GDP增量的约60%,解决社会新增非农业就业人员80%。中国民营企业在这六十年中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历程,如今中国市场的发展程度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1999年宪法修正案进一步规定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看到民营企业发展的同时,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国有经济不可忽视,在这六十里中国国有企业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经营模式到经营理念都有了突破。不少国企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开始聘请专门的经理人管理,有了更强的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这样的转变使得国有企业在市场上有了更加巩固的地位,也更好的实现为国家,为人民牟利的目的。

民营企业,国企只是中国经济转身过程中的一部分,中国经济转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一元经济到多元经济的转换中,中国的已经进入了世界市场的漩涡。而这转变的成果这体现在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中国的坚强的应对举措。当中国成为金融危机解决的重要动力时,我们已然看到中国新经济的华丽身影。

政治转身:民主法治社会的建立

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中国社会的政治文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停留在封建社会阶段,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才开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新篇章。不过中国的政治发展时期毕竟比较的短,没有西方国家这经历了长期的民主实践后才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政治体系。值得欣慰的是中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新中国就是在民主建国的基础上成立的,并且中国的民主政治之路正在不断地完善,特别是在民主形式的不断完善,丰富,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再到近几年得到发展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这是中国民主政治形式的飞跃,也将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飞跃,民主开始真正的深入人民大众之中,民主政治作为世界各国政治发展的趋势也必将在中国得到发展。但是这里我想的提到的政治转身是中国司法体系的完善。

封建社会的中国司法体系是建立在儒家纲常伦理之下的阶级审判机制,这样的机制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在审判中人的出生阶级将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新中国则是强调要消除阶级差异,在没有历史经验借鉴的情况下,中国的司法体系的发展只能借鉴西方国家的成果,但是不同国情的国家需要的法律是不一样的。也因此中国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司法混乱和荒芜的时代,在1979年之前中国的整个司法体系中只有《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两部法律,1980年才开始施行修改后的《婚姻法》,这是当时民事审判唯一可依据的法律。可以说当时的新中国的司法史还是处于起步阶段。这样的司法体系对于维护一国的社会稳定是困难的,在实现社会公平的问题上也有很大的问题。

但在经过近三十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后国的司法体系得到了一定的完善。中国的法律条文不断的丰富全面,《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劳动法》《物权法》等相继出台,并且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监督之下中国的法律条文走向了更加人性化的道路,法律在更大的程度上从人的角度出发。在司法审判上,再也不是法官“一句定乾坤”的时代,法庭不再是神秘不可进入的场所,百姓只要平身份证就可以旁听法庭审判。这不仅可以宣传法律普及法律,在一定程度上还起到了监督法官的作用。当然中国法治时代的到来并不仅体现在法律条文和司法审判上,最为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法治的精神在百姓中得到了很好的宣传,公平和正义的精神开始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着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百姓有了更强的法治意识权力意识,近几年出现的“民告官”的事件已不再罕见,在对于监督政府官员的工作,提高政府的工作绩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政治是一个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司法体系的建立是中国政治文明在这六十年中跨出的第一步,相信在民主政治建设的伴随下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将会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文化转身:文化新气象的形成

五千年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自豪,这段历史所积淀下来的智慧与文化是其他国家很难超越的。直到1840年中国的国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开始看到西方政治思想上的优越之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国人开始批判所谓的“腐朽思想”。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国际环境等诸多原因,中国又进入了封闭的时代,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今天中国的文化可以说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代。

教育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未来,但三十年前的中国学生想要一本教科书都是很难办到的,而现在教科书已经进入百家争鸣的时代,一门课就有多种版本的教科书,学校学生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购买。而在教科书的内容上更是有很大的变化,政治性的教育文章少了,更多的重视人文气息的培养,赞美爱情的文章也不再是大家避讳的话题。今天的教育不再是一种政治的教育,而是人的培养,是希望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思想下培养有思想有灵魂的中国人。

在教育发生转变的同时市民们身边的文化也在发生着急速的变化。中国第一份都市报纸——《华西都市报》的诞生开创了报刊新模式,在市场经济的巨大压力下,《华西都市报》开创了“敲门发行”的营销方式,这样的模式使得中国人开始渐渐的养成了早间读报的习惯,这也形成了一种属于百姓的“读报文化”。说到市民文化,不得不提到的就是“电视湘军”。记得在电视机开始在百姓家普及时,中央电视台是老百姓的首选,也可以说是迫不得已的选择,每年过年时一家人一起看过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才算是完整。但是湖南卫视几乎创造了一个奇迹,从快乐大本营到超级女声,湖南卫视几乎成为了最受关注的电视台。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其以“亲近百姓”为路线的发展策略是其成功的关键。在湖南卫视的节目中观众感受到更多的是一份欢乐和亲切。

这只是中国传媒发展的一部分,在这六十年中中国的电视和电影得到的巨大的发展,不仅是在数量上有了提高,在质量上也有了巨大的飞跃。

中国的文化以繁荣的姿态向前发展着,人民的精神消费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同时人们也找到了更多的充实自己思想的文化。

社会转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社会建设作为“四位一体”提法中的亮点,这不仅仅表明党中央和政府重视社会的发展,更表现出的是国家开始认识到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生态都是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各方面的发展取得了多大的成果只有当各部分协调发展是才可以真正的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农民工作为中国近几十年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群体,可以代表中国社会的变化的缩影。提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一定要提到的就是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这些廉价劳动力来自中国广大的农村,他们在城市务工,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的人力资源。我们的国家是如此的需要他们,可是在最开始时他们却得不到足够的善意。他们离开农村是由于在农村种地一整年下来根本赚不了钱。一般的收成,低廉的粮食收购价格,每年的各种税收使得他们不得不走上到城市务工的道路。在城市他们也不快乐,处于生产加工底层的他们时间被挤压,基本的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而且在城市生活的他们并不因为他们为城市所作的贡献得到尊重,他们得到更多的是歧视。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样的一个社会群体就这样的存在这。不过这样的群体并没有被国家遗忘,国家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改善他们的生活,经济状况。农业税取消了,国家还会提供种地的补贴,国家为粮食收购设立的最低价保障农民的权益,同时国家还加强了新农村建设。这些措施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返乡,不仅改善了他们的生活也使得社会发展更加的平衡。对于城市的农民工政府组织了技术培训课程,提高他们的个人素质,同时还加强了对于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保护。在实行具体措施的同时,中央一号文件下发,第一次从理论上提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首次将进城务工人员列为产业工人,这个文件也正式的确立了农民工的社会地位。

对于农民工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实行,是政府推进社会和谐的巨大的举措。在这六十年的风云中,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多的动荡,但是相信在党和国家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下,中国社会的和谐之路一定会延续下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是有机统一的。经济建设为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实现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而政治文明的建设又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精神文明建设更是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促进政治文明和经济的建设进程。经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还只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些小小的片段,它们的转身就如同一幕幕精彩的片段,但是共和国的转身则是需要更多的努力。中国经济建设还需要更加完善的规划,政治上还要克服许多国际国内的阻力,文化上也需要在繁荣时更加深入,生态上还要更加努力的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矛盾。

    这一个甲子的时光,中国由幕后走到了台前,在这个世界的大舞台上,聚光灯是如此的明亮,面对一双双充满不同期待的眼神,中国未来一个甲子的时光压力将会更加巨大。而如何在舞台上转身成为吸引观众的真正主角将是共和国未来六十年的挑战。中华民族从不是惧怕挑战的民族,相信在党的正确方针的指导下,我们会迎来更加辉煌,更加精彩的六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