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六个为什么”学习成果展示
发布时间: 2010-03-10   浏览次数: 163

六个为什么”学习小组系列活动剪影

 

2009530,中共中央宣传部刊发布了关于认真组织学习《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的通知。为响应这次学习活动的号召,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结合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组织了大学生“六个为什么”学习小组,根据同学的自愿报名,挑选出16位来自不同年级和专业系科同学作为小组的成员,其中包括了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及普通团员。

学习小组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本身的特点,通过讨论会、座谈会、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重点围绕第一个“为什么”,即“为什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这一议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同时,将学习小组活动的效应辐射整体,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学术讲座——当前开展“六个为什么”学习和研究的重大意义
 

时间:2009118(星期六)

地点:光华楼西主楼602会议室

报告人:刘学礼老师  

       本次活动首先由刘学礼老师作了《当前开展“六个为什么”学习和研究的重大意义》的报告。其次探讨了“六个为什么”学习小组活动的方案和构想。随后刘老师就“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这一主题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沟通。 


图1 小组成员在进行交流

课外考察——参观中共一大、二大会址

 

时间:20091114(星期六)

地点:中共一大会址、中共二大会址

       当谈及“为什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问题的时候,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发展无疑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环节,而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核心地区,上海曾经召开过三次党代会(分别为19217月召开的中共一大、19227月召开的中共二大、19251月召开的中共四大),数量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因此,小组同学就选择了位置邻近的中共一大会址和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作为本次参观活动的目的地。

   

图2 小组成员参观中共一大会址        图3 小组成员参观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

 

    小组成员首先驱车来到了位于老成都北路上的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该馆于20091月正式对外开放,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及充实的史实资料让小组成员充分了解了中共二大召开的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随后,小组成员步行约20分钟到达了位于兴业路的一大会址,参观一大会址似乎已成为了所有党小组活动首选的必去目的地,而我们却试图把这次参观活动不仅仅流于形式。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文物历史陈列所安放的塑像(如图4所示)面前,成员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图4 中共一大会址蜡像

 

专家座谈——面对面答疑解惑

 

时间:20091122(星期日)

地点:光华楼西主楼602会议室

嘉宾: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陈华杰 副教授

    这是学习小组以新闻发布会提问的方式,请教专家相关问题。

5  华杰副教授与小组同学面对面,一一解答学生的提问


        陈华杰副教授认为,作为一个国家,它需要有一种至上的支配本国民众的强烈精神支柱做以支撑,比如美国的基督教文化、法国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以及日本的道神教等等。近代中国的社会精英试图运用孔孟之道、君主立宪、资本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此来拯救积贫积弱的中国,但均以失败而告终;而与此同时,远在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却让中国人重燃了  希望,中国人于是便“无可奈何”地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道路。历史已经向我们证明了选择这条道路的正确性,在马列主义旗帜的引领下下,中国取得了质的飞跃,从“东亚病夫”迅速转变为“世界一极”。在现有的制度体系下,我们应当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体,融合中国特色为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把它作为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支柱。然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为人所诟病,就是在于有少数人运用机会主义及实用主义的角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通过选择性的摘取马列原典中的原话,以寄希望于保全自身的既得利益,也就是说,高喊马克思主义的人其自身的行为却与之相悖离。因此,我们应该提倡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将马克思主义本身“生活化”、“经验化”、“仪式化”,使得脱离实际、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更具有活力,容易激发起人们的兴趣。

 


图5  华杰副教授与小组同学面对面,一一解答学生的提问

 

 

采访活动——与老党员畅谈马克思主义

时间:20091129(星期日)

地点:光华楼西主楼602

嘉宾: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老主任 倪大奇 教授

 

       首先,倪老师提出,“为什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个命题应该是问向执政党的,马克思主义是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即主导社会的“意识形态”,其他的宗教团体、社会组织并非非得要统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可,只要它们始终秉承爱国的理念,不反对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即可。

6 倪大奇教授接受学生采访

其次,这里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与时俱进地推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候,我们也始终不能悖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值得人们注意的是,如果我们过于强调“中国化”的话,就会容易导致马克思主义只能异化为一种符号和标签,使得其本身的意义被得以歪曲和变形。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也不意味着要将马克思主义一味地“扩大化”,以至于扼杀了“多元化”的思潮,也就是说,“指导思想”并不意味着指导领导和控制一切,任何其他思想只能作马克思主义的注脚,我们同样也应该提倡在指导思想之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老师认为,大学生中能够组织这样一个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来讨论政治理论问题无疑是难能可贵的,他也语重心长地嘱托学员们一定要把握好这次难得的学习机遇,用心去思考平时并没有花太多时间思考的问题。

 

图6 倪大奇教授接受学生采访

 

研讨会——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时间:20091213(星期日)

地点:光华楼西主楼602会议室

主持人:刘学礼

      

       研讨会之前,每位小组成员已就所学、所感、所得撰写了一篇与“为什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题有关的小论文,为这次研讨会做了充分的准备。每位小组成员都围绕自己所研究的问题做了10分钟左右的发言,其中就涵盖了《从金融危机来看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简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品质和大学生之间的融合》、《论大学生的信仰问题》、《谈谈当今的政治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等诸多富有意义的问题。通过各种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学员们对“为什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问题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同时这也反映出了活动本身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报告会——以点带面,使学习成果效应放大

时间:20091223(星期三)

地点:H5301大教室

主持人:王若楠(07级同学,学习小组组长)

 

“六个为什么”学习小组同学在能容纳近500人的大教室做了报告会,通过学生宣讲,由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显示了这一活动的特点,同时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总而言之,这次开展的着重围绕“为什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主题的“六个为什么”学习活动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通过这种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可以有效的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以点带面”的辐射,逐步唤起青年大学生对于政治理论的热情。

参加这次活动的一位组员说:“经过“六个为什么”理论学习小组的活动,我发现政治理论的学习也可以变得生动有趣,关键在于学习的形式,氛围和教育方式上。从前,可能源于时间无法协调、没有遇到共同感兴趣的问题等各种因素,大家很少会想到几个同学聚在一起共同探讨、发表意见,导致自己有了困惑就搁置在一旁,或者很片面地看待问题。但是,“六个为什么”理论学习小组的形式制造了这样一种氛围,阅读文本,提出困惑,与专家面对面,老党员访谈,小组对于有关问题的研讨会,最终完成自己的论文,并在同学中进行宣讲,这一系列的过程让我们掌握了一种难能可贵的问题意识。

 

煜整理(08级同学,学习小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