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有关盲道的现状和几点建议
发布时间: 2009-05-17   浏览次数: 2016

  黄乃思
07301010222

        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失去的光明的人,失去了世界很多的精彩,他们看不到色彩斑斓的世界,也无法享受恬静多彩的自然,并且视力的障碍,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出行,给他们带了很多不便。而在我国,约有500万失去光明的人,占全世界盲人总数的18%,到2020年,预计这个数字将达到2000万。因此,对这个庞大的弱势群体的帮助,一直是政府和大众所关心的问题。其中,对盲道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盲人道不仅能扩大盲人的活动范围,更能让他们相对独立地出行。
        一、上海市盲人道现状
        上海作为国际性的大都市,在盲道的建设上对全国有着示范作用,目前已经建成1194公里,就数量而言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特别是为了迎接2010年世博会,上海目前正在全方位打造“无障碍”城市,每年都在有计划地铺设盲道和其他无障碍设施。但数量并不代表质量,盲道的实际情况和利用率又是怎样的呢?
        在上海,无论是里弄小巷还是繁华街市,人行道上大多铺设了盲道。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地铁站的候车处也有盲道,理论上说,非常方便盲人出行。但实际上,却很少看见盲人利用盲道出行,盲道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成为了一种“有名无实”的摆设。有调查显示,本市盲人在单独出行时基本不走盲你道,而走在紧靠上街沿的非机动车道上,用手杖敲着高起的街沿石条探路。由于道路交通状况日益复杂,本市约有15.8万盲人普遍感觉行路难。有的盲人说:“很多地方没有盲道,即便有,盲道上也常常有各种障碍,还是贴着上街沿走比较安全”。
        二、原因分析
       这种盲人不走盲道的情况是事出有因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盲道的完整性得不到保障。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盲道本身的不完整性。虽然说上海不少街道上都有盲道,但在盲道之间的衔接上却做的不是很好,例如街心公园等人多混杂的地方,是出行的必经之路,却出现了盲道的“断层”。然而对于盲人来说,不连续的盲道是没有意义的,盲人经常会在这些地方停下来不知所措。
        2.盲道建造不合标准。许多行进盲道的高度、长度和宽度都不符合标准,甚至出现斜铺、横铺的情况。不少提示盲道原本应为圆点状,却被铺成了方点状。这种不规则的盲道设计使盲人很难分辨、适应,加上一些误导,让盲人很不放心。另外,作为盲道的一个重要部分,提示盲道的作用是提醒盲人“此处盲道终止”,但上海很多行进盲道的终点处都没有铺设提示盲道,甚至存在行进盲道通向河边的极端情况。
        3.盲道被“占领”现象严重。这种现象是十分明显的,有些盲道被自行车、甚至小汽车占道停车,有些摆着书报亭、福利彩票销售点和广告牌,有些与大树亲密拥抱,还有些盲道上摆放着小摊贩的杂货摊,小饭店跨门营业的桌椅等。这种“占领”使盲道成为了“忙”道,也无怪很多盲人宁愿选择沿街的非机动车道了。除此之外,视力正常的人也经常在盲道上行走,拖拉东西。特别是在雨天,由于盲道比较防滑,大家基本上都会选择在盲道上行走,但久而久之,不但盲道上人多,过分拥挤会给盲人带来不方便,也会加快磨损盲道。
        4.其实除了盲道本身的缺陷之外,一些与盲人出行有关的配套措施也做的很不够。例如,在过马路时,盲人需要过街提示音的帮助,但路口两边的绿灯倒计时声音经常同时响起,让人顿时没了方向,不知该往哪边走,只能摸索着朝一个方向慢慢步行。而由于马路两边来往的人太多,盲人很容易被人碰到,速度更加缓慢,以至于很难在变成红灯之前穿过马路。而作为盲人出行的另一重要帮手——导盲犬,在中国的应用仍相当有限,即使有的盲人携带导盲犬出行,却常常因为地铁、公交不允许宠物进入而遭受闭门羹。
       事实上,盲道的利用率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依个人经历来说,我在上海至今没有在街上看到过盲人,更不用说在盲道上行走的盲人了。一方面,是由于以上提出的三点原因,另一方面,正是因为在街上行走的盲人少,更使大家忽视了盲人道的真正作用,似乎它只是一个可有可无摆设,因而可以肆意“占领”,而政府职能部门也因此没有重视盲人道建设的完整性和标准化,在盲人道受到破坏时,从经济角度考虑,似乎不值得花费人力物力来进行补修。正是这两方面的互相作用,才导致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结果。
        三、措施和建议
       对于上海这样一个地形复杂的大都市,想完全实现“无障碍”,无疑是很困难的,但我们应该做一些有益的尝试,因为盲道问题当然不仅仅是一个“面子”工程,它应该给盲人带来真正的实惠,把体现“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关心盲人这个弱势群体,实事求是地建设盲道,方便盲人的出行。具体来说,我们要从根源上解决盲人出行难的问题,就要针对原因来找出对策。
        1.是有选择地建设盲道,不能只求“量”,而忽略了盲道的实际利用情况。比如次要马路和宽度在3.5米以下的人行道可以不建盲道,而在主要地段和宽敞的人行道上,规范盲道建设,实现区域贯通。同时,在路口、转弯处和重要建筑物门口,应普遍建造提示盲道,而在没有盲道的道路入口处也应设置提示盲道和一小段行进盲道。这样盲人路过时,就能知道前方没有盲道。
        2.让盲道设置更人性化。人行道上的盲道有两种铺设方式,既可以铺在从人行道外沿向内25到60厘米处,也可以铺在从人行道内侧向外25到60厘米处。此前,上海的盲道选址普遍采取前一种方式,这就很难避免不与停放在人行道上的自行车“抢地盘”。如今市政部门的方案改为后一种方式,从设计上可使盲人和骑车人各得其所,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这种冲突。
        3.由于改进盲道需要时间,在目前的过渡时期,最有效的措施莫过于导盲服务,即依靠导盲服务员和志愿者直接给予盲人各种帮助,以护送等方式,为盲人外出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可以推广导盲犬的使用,在公交地铁上开设绿色通道,尽快出台关于导盲犬的配套措施。
        4.加强对盲人的出行培训。以往我们的研究、解决导盲问题往往从设施着手,很少对盲人进行培训,导致很多盲人并不了解已有的各种导盲设施,也就谈不上使用。所以,应该组织有关方面帮助盲人熟悉各种导盲设施,鼓励他们使用设施,从而提高他们的出行能力。
        5.鼓励盲人多和社会接触,不要由于自身生理缺陷而把自己封闭起来,足不出户。这样一来,社会大众对盲人的重视程度会提高,也会意识到盲道的作用,自觉、自愿地不占用盲道,转而主动协助盲人出行。
        6.其实,为盲人谋福利,需要每个人的参与。我们不妨试一下,将眼睛蒙起来,亲身体验盲人出行的感觉,也许在这个过程中,会对盲人的不易多了几分了解,从而对盲人有发自内心的关爱。对于政府部门,在考虑盲道等方便盲人的措施时,也应该换位思考,毕竟这不是“面子工程”,而是为盲人谋福利的实事。
       事实上,无障碍的城市建设体现的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程度,换言之也就是对“人”的关注程度,这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相一致,而科学发展观的首要内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要做到以人为本,不但需要政府的统筹规划,也需要社会各方的鼎力协助,更需要我们每个人参与其中。政府、社会各方和我们自己如果多为他人、为弱势群体多一些关怀,多一些实实在在的体谅,相信这将是社会进步、和谐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