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我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谏言献策
发布时间: 2009-05-17   浏览次数: 461

黄丹妮
 07300220047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概念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就成了我们生活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突显了“人”这一要素的重要性。以人为本正是现代教育的价值理想和思维原点。联系自身情况,我想谈谈科学发展观对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由于心理问题造成个体行为偏差的案例不断增多。耸人听闻的事例诸如,2002年清华大学学生硫酸泼熊事件,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残忍杀死同寝室四位室友,2004年江西医学院临床系薛荣华在一小时内连刺7人造成2人死亡5人重伤的惨剧,等等。这些极端案例均引起了社会舆论的普遍关注。而隐藏在这些案件背后的,是日益增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重隐患问题。
        
由此不禁引发起我们的深刻思考,作为祖国栋梁之材的大学生群体,在其智力与身体不断茁壮成长的同时,与之相应的心理健康是否被我们长期忽视了呢?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应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要塑造一个合格的大学生,除了一个健康的体魄之外,还应该对于其心理的成长给予高度重视。德、志、体、美、劳以德为先,而德育教育实际应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还有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是学生的人格完善。因此,在促进人与社会共同和谐发展的今天,为解决日渐激化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就需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立一套科学的、符合当代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方法与教育体制,体现现代教育的真正价值。
        让我们先来关注一下如今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现状。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学生显得十分辛苦。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寒窗苦读十年的莘莘学子们终于跨入了大学的门槛。然而,绝大部分学生实际上并没有做好面向大学这个新社会的准备。在这样一个相对复杂的全新世界里,普遍存在的情绪有学习方面的如学生学习主体性缺失,学业过于繁重而产生的厌学、逃课现象,竞争过于强烈而造成的高度紧张和焦虑,等等;还有生活方面的如人际关系不协调,异性交往中的感情问题,个人与群体的矛盾冲突,等等;更有人生观方面的如对于未来前途的迷茫无知,自尊与信心受到打击后的厌世,等等。思想困惑多,心理矛盾多而导致大学生产生抑郁症、强迫症、自我封闭、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适应与调节能力较差者甚至会产生退学、跳楼自杀等过激行为。
        据中国青年报近期报道,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国成人正常水平。要切切实实解决存在于大学生中的心理问题,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和激化这些现象的因素。目前学生所产生的许多问题的根源并不仅仅在其自身,还在于学生所处的各种复杂的环境因素的影响。总结可归于以下几点:学习与生活的压力,情感困惑和危机,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是社会现实的产物。诸多错综复杂的诱因增大了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困难性与艰巨性。
        近年来新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给予我们一些启示。尽管大学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成熟的阶段,但是在处于从校园向社会过度阶段的他们,仍然身处在人生发展的十字路口。这一关键的时期,对于他们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对于大学生应做好充分的心理教育工作。
        从总体来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三点:首先,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现代人的自我尊严、自我价值,不再需要外来肯定,也没有统一的价值尺度,更不是金钱标准所能衡量的。而是人的自我确认、自我体验、自我实践。其次,把教育与人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用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用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第三,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是人性不断提升的依据,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主要目的是让人去感受生命的过程,体验生命的价值。只有感受才能感动,在感动中净化灵魂,在感动中升华人格。
        基于以上理念,我也来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谏言献策。
        其一,每所学校都应配有一所专业的学生心理辅导机构。该机构要负责心理成长的多样性,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跟踪辅导教育,并针对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做好心理预防、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的工作。这样一个专业的机构可以统筹并兼顾到所有学生,具有领导与协调的重要作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关键环节之一。
        其二,学校可通过社团、协会等民间形式定期地开展一些中小型的心理健康全民运动。讲座宣传、读书笔记、影片观赏、论坛交流等多种形式丰富的活动能够激起学生们的兴趣与热情,使学生们自觉能动地培养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良好能力。
        其三,有了以上大局的对策之后,每个院系还应将关注点缩小到小范围的学生身上来,针对性地关怀每一个个体的心理发展情况。多给学生们一些实际的关怀,平时老师应该多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学习情况以及身心健康状况。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切实落实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和扶持政策。对于贫困生,在保障其无生活上的后顾之忧的同时,我们还应做好其心理的辅导工作,排除自卑、孤僻等消极因素,使其更好地融入到集体中,促进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
        其四,开设心理必修和选修课,从基本教育上灌输心理健康专题的知识,增强学习能力、受挫能力、解决困难的能力、交际能力等。通过对相关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自身心理素质,让学生实实在在享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好处。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微观与宏观、短期与长期的不同课题。就短期、微观而言,必须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尽快建立辅导体系,使每一个面临心理困境的学生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辅导和帮助。同时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使其能了解到自身的心理特点,学会自我调节与鼓励。在宏观和长期方面,则必须如树立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观”一样,树立人才教育的“科学发展观”,教会学生如何全面、科学地看待社会、看待生活、看待人生,培养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建设一个和谐的大学,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发展的空间,能够使其以健康的心灵投入学习,面向社会,笑面人生。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大学生要走向社会,在校期间就要历练人品,健全人格。用党的先进理论武装大学生思想,以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学生心理发展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社会以人为本,人以心为本,心情决定健康,心态决定命运,一切都从“心”开始,心理问题最重要。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从身边做起。建设大学生心理阳光工程,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