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联合与突破——记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 2009-05-17   浏览次数: 277

高亮  07300260022
肖聪 07300180133

       你从来没有获得过像现在这样多的信息:早晨起床收看晨间新闻,女主播会用甜美的声音告诉你昨天一天中你的国家发生的大小事件;开车去上班的途中看到巨幅广告宣传牌,上面写着“JUST DO IT”,以及一双你很喜欢的网球鞋;走到办公室拿一份《参考消息》,从政治到经济到娱乐你就全都可以一手掌握了。打开SINA页面永远是不停更新的首页,GOOGLE搜索引擎可以帮你查找一切你想查找的东西。晚上回到家,手机彩信会提醒你最新的娱乐电影,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吃爆米花看数字电视还是和女朋友一起去电影院全凭你的选择。有趣的还不止这些。你在家中就能与远在纽约上学的侄女聊天说笑,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开全球会议,还有什么比这更精彩的呢?我想你不禁会问:“我是在哪里?我是在得克萨斯州吗?这里不像是英国也不像是日本……” 
       好吧,让我来告诉你,这是在中国。 

       我今年刚满20岁,前几天刚刚过完生日,有人对我说:“这是一个值得高兴的日子,你20岁了!”我想再过两个月我们就又要迎来一个更加“值得高兴的日子”,一个30岁生日!如果我们把中国的“改革开放”比作是一个小孩的话,他现在已经比我大10岁了。这三十年的历程由今年作为一个小结,或许我们应该用“激动人心的日子”来描述才更为准确。 
       如果你觉得30年里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的感觉没有错,很多人和你的感觉是一样的。历史上每次有新的决策都会给国家带来或大或小的影响,但是“改革开放”和以往的决策有深刻的不同:它将中国与世界联系了起来,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从中受益匪浅:它是我们真正走上“繁荣富强的新生活”的标杆与旗帜。 
       在这三十年里面,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由大到小,各个方面,中国有取得了卓越的进步。这些都是不容易实现的,而我们仅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们将要讨论的是这三十年内传媒事业的发展,这既是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点,也是社会新陈代谢的崭新动力。 
       1、电视:收看银河频道 
       “你家电视屏幕的大小是多少?”现在也许没有人会这么冒昧地问,但十年前这个问题可是个大热门。而如果时间倒退到二十年前,关于电视的热门话题则是:“你家买电视了吗?” 
       索性我没有经历最早的时期。30年前,电视机几乎是一个宝物。村镇上拥有一台电视机的新闻一定是爆炸性的。一到晚上,街上人山人海涌去有电视机的那户人家,夹杂着一方的兴奋与一方的不乐意,一直到电视上打出雪花图案,人们才兴致勃勃地散去。 
       你简直难以想象。80年代,一台又厚又重的黑白电视机价格为500多元,相当于一个普通职工不吃不喝半年多的工资。而现在,一台超薄纯平电视机,即使是普通家庭也可以轻易买下来。 
       好了,你知道我下面要说什么了,没错,是物质水平的提高。 
       物质水平的提高是我们拥有更多电视机的原因。更广义一点来说,它是我们传媒产业发展进步的基础与推动力。物质水平低的时候,即使是一日三餐也吃不饱,当然不能顾及看电视这样的“精神享受”。随着改革大潮的席卷,中国企业内部发生重大改革,老百姓的钱包伴随着更多的创业与新兴市场而充实起来。物质水平是精神文化要求的基础。所谓“水涨船高”,只有物质水平首先提高了,人们在吃饱睡好的基础上又了闲暇时间,对于精神文化的要求才真正建立起来。这个要求正是传媒事业发展的作用力。
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一部分创业者首先看到了传媒产业面临的巨大需求,是与不断发展的物质水平不对等的。他们开创商机,从而一步步有了今天的蓬勃发展。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存在于一体的。传媒产业的发展反过来也促进了物质水平的提高。新的行业创造新的工作岗位,新的商业机能,新的需求市场,反过来进一步增加了国内生产总值,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两方面都得到了提升。而这些变化当然是基于“改革开放”这样一个正确的决策。
所以现在呈现的状况就是:即使是身处天寒地冻的漠北,或者你是在戈壁连绵的南疆,电视的触角也可以深入到你所处的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有了电视机,还需要电视信号,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家的大力投入,广播点播已经真正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人们通过电视画面和广播电波触摸到外面的世界。这见证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我在一则新闻上听到一位山西居民说:“如果没有广播电视,生活会很枯燥。”没错。我同意这句话。我想你也一定要赞同。因为电视已经不知不觉渗透到我们的生活,成了家庭的一部分。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家庭主妇在沙发上等待八点档电视剧集,球迷们收看凌晨直播的足球比赛,小孩放学后一边吃甜饼干一边看卡通片。而这些与电视有关的活动,已经成为了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几乎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让我们来看下面这些数据吧: 
       到2008年初,我国共有广播电台263座、电视台287座,分别比1978年增长2.83倍和8.97倍;开办公共广播节目2477套、公共电视节目1283套,分别比1980年增长16.62倍和32.08倍。有线电视用户达1.53亿,已居世界首位。
这些数据正是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明确写照。 
       虽然电脑也逐步在城市家庭中得到普及,但涉及广大的农村人口,我们还是不能否认电视仍然是多数家庭娱乐与获取信息的渠道。电视机的覆盖范围之广,正是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电视让我们的生活多了色彩,也多了选择,更多了交流的机会。世界各地的新闻时事,都能在电视中反映,从而走进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 
       而另一方面,电视机的载体——电视电影的发展状况又如何呢?
改革开放前,还是“八个样板戏”的年代,电视、电影的数量屈指可数。30年中,华表奖、金鸡奖的设立,一批又一批年轻新锐导演的涌现,大大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国外电视节目的引进让中国与世界接轨。你可以看到妮可基德曼和章子怡,你可以看《名侦探柯南》或者是《少年包青天》,你即使是看到《丑女贝蒂》的内地翻拍版也不要吃惊。电视银幕正在变得越来越宽,你看电视跳遥控器就好像是进入了一家MC DONALD,你有许多选择,然而每个月份都还有新的汉堡推出到你的视野。 
       来看下面这则新闻:2008年9月27日下午,远在塔里木盆地东南的新疆且末县托乎拉克勒克乡,艾萨江亚森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共同观看了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太空行走的现场直播。当看到从宇宙中传输过来的图像,艾萨江80岁的父亲亚森吐尔地老人激动地说:“看到五星红旗在太空出现,真是太振奋人心、太令人骄傲了!”
现在的中国电视,已经可以看到太空的图像。这30年时间中的变化,让我们仿佛有理由相信,也许不久,整个银河也能尽收我们眼底。 
       2、报纸:纸质繁荣 
       “神舟七号成功发射”这则新闻很快让我想起一件事。 由于27日当天我没有时间收看即时网络电视,第二天又要坐动车去外地,在等车的时候,我就在就近的报亭买了一份《环球时报》。头版头条果然是“神舟七号顺利升空”正红色初号字。等到车来了,我坐在动车座位上,一排三个人,齐刷刷从包中掏出报纸。我看看周围。 三个一模一样的正红色大标题! 三份《环球时报》。 
       我在觉得惊讶的同时,同时也很想感叹:在各种新媒体不断推陈出新的同时,报纸竟然仍然能占据传媒产业的一席之地。而我所不知道的是,这一席之地,是不易动摇的,而且逐渐增长的一席之地。 “成功顶住网络冲击,中国报纸发行量去年上升3.61%”!
       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以为报纸受到因特网的冲击最强烈。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三十年里,网络这种新兴媒体大放异彩,这一点我们将在下一节中作出说明。2000年,作为电脑逐步在家庭中普及的分水岭,很多人跟我一样,担心报纸作为原始的纸质媒体将逐步退出媒体舞台。而八年过去了,世界销量最大的100家报纸中,60加来自中国、日本很印度。中国报纸行业不仅没有衰退,还以稳定的速度增长与壮大。 
       你每天读报的时间是多少?如果你少于48分钟,你就已经落伍了!当我得知这个消息时,我也大吃一惊。调查显示2007年中国人平均每天读报48分钟,平均每人读报时间在世界上排名第二。 
       这个调查数据之所以让我吃惊之后又感到激动,是由于在三十年前,中国有很多人还买不到报纸。报纸产业还没有真正发展起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报纸产业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步伐成长起来。改革开放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各类报纸提供了快速成长的土壤。 
       就拿发展迅速的经济类报纸为例。全国现有专业经济类报纸170多种。中国新闻中心在《探悉中国经济类报纸的第一个三十年》一文中将它们的发展过程分为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也就是刚实行改革开放的时期,以人民日报社办的《市场报》、《经济日报》、新华社办的《经济参考报》、《中华工商时报》等为代表,经济类报纸开始进入起步与发展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1992年以后,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成长而出现了三大证券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还有《证券时报》,它们呈现三足鼎立之势,占据了经济报纸的很大份额。 
       第三个阶段从本世纪初开始,一系列财经报纸纷纷闪亮登场,其中最为著名的数《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日报》等。《21世纪经济报道》的特点是新闻性,《经济观察报》的特点是深度报道与版式,而《中国经营报》则是实用性。《第一财经日报》整合了较好的资源,她作为日报在新闻性和信息量方面,对三家周报做出了挑战姿态。 
       从这个三个阶段的区分中,我已经看到了中国报纸产业的发展。是的。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伴随着许多新旧事物的蓬勃,报纸作为中国由来已久的产业,也迎来了它崭新的春天。 
       我从网上搜索资料:彭博新闻社统计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报纸发行量均增长较快。改革开放的30年中,中国报纸股票价格去年平均上涨了25%。而全球业绩最佳的10份报纸中,就有两家在中国,比较改革开放前的产业格局与世界地位,这样的进步让我们欣喜。

这就是中国报纸的现状。一个优秀的产业。然而而更加让人欣喜的是,在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三十年里面,报纸被更为广泛的大众群体接受了。媒体界存在的“年轻人对报纸没兴趣”这一假设,调查却在中国提出了相反的发现。多数中国年轻的报纸阅读者回答这个问题时提到,报纸提供的信息有助于与社会互动或找工作,阅报也会让自己看起来更聪明。在中国的年轻阅读圈中,报纸并没有被新兴媒体——因特网(Internet)“PK”下去,反而,报纸以新的姿态,进入了年轻人的视野。 
       这就是为什么我拿着《环球时报》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我和坐在我身旁的一位老先生都拿着《环球时报》的原因。而报纸能突破新兴传媒的冲击,在于在这些年中报纸产业持续的改革与创新。我想,这种思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很多行业中都已经得到体现,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跟上社会步伐,跟上人民的生活节奏与需求。 从中获益的是我们。 在这种创新思路的指导下,传媒产业得到发展,而结果就是更多的信息资源将送到我们手中。就像我在文章开头描绘的那样:这是一个“你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时代”!你从来没有获得过,如此多的信息。 

3、反馈:经历一场语法革命 
       你现在能看到的是:电视和报纸的飞速发展。电视节目数量的增长。广播网点的覆盖。一家一家报社渐渐从小企业走上正规化道路,开始独当一面拥有固定的受众群体。改革开放的阳光已经照到了传媒产业的许多角落。你看到的是30年里面激动人心的传媒的外在变化,但是你没有看到的是:它们发展的内部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是的。现在让我来告诉你吧。是那些我们称为“产业核心”的那些东西。它们起了变化。但它的变化却不是偶然的,甚至也不是自然的。而是一场革命。 
       一场我们称之“语法革命”的变化。 
      句子有语法。把每个句子比喻成一个产业的话,要想产业发展得好,句子必须首先说得通顺,之后第二个目标才是说得好听。句子的语法首先不能错。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文化交融,语法就要渐渐随之改变,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我想传媒产业也是一样。 
       就从我们最熟悉的说起。 
       你一定也看到过报纸的娱乐版,你也一定看过娱乐新闻。但是你知道吗?在1991年前,报纸可是没有娱乐版面的。这个在现在看来具有充分调剂作用的版面,现在甚至已经衍生出了许多专门以娱乐为主题的报纸,而它在刚刚兴起的时候却带来了许多的争议。 
       有人说这种娱乐版是报纸的倒退,是一种“星腥”,试图通过娱乐来提高报纸购买量的做法,没有深层含义。但是所幸反应是空前热烈的!娱乐版的真正含义,正在于它开启了中国的传媒产业市场,从报纸衍生到广播电视,最终形成自己的产业。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喻国明教授也这样概括娱乐版面:
“它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深刻内涵在于,我们的报纸和刊物一改过去在传播内容的取舍上强调‘我想让你知道什么’和‘你应该知道什么’的传播者本位的做法,开始突出和强调‘读者喜欢什么’、‘读者想知道什么’,从而在结构与选择传播内容的‘把关’标准上第一次向着‘受众本位’的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这一变化被一些传播学者称之为我国传播业的第一次‘平民化革命’。” 
       我并不认识这位教授,但是我万分同意他的话。“娱乐版”的出现作为新的语法,被大家接受了,并且还喜欢着。这就是好的语法。 现在我不能想象一份全部是正式国家新闻的报纸,语言用的还是严肃的教科书模式。只要用上几分钟走到学校报刊亭,我就可以挑选整个台面的报纸,喜欢读什么就可以选到自己要的报纸。 
       所以你才会看到“全球进入后华尔街时代”和“香港女星的盛大婚礼”一起出现在头版。这就好像是雷曼兄弟和陈慧琳之间的战争一样。不用说,结果表示,是属于大众的语法革命胜利了。 

       30年内的革命当然不可能仅仅是这一项。我相信革命是发生在每时每刻的,发生在改革开放后的每一个角落。 
       让我们来看这位喻国明教授是怎么说的。他将30年来报纸、广电产业的语法革命描述为下面六项: 
       1.“新闻写作散文化”主张的提出:中国传媒从组织媒介向大众媒介的功能丰富与扩张 
       2.“娱乐版”大潮的兴起:中国传媒的传播模式由“传播者本位”向“受众本位”的转型 
       3.《东方时空》的问世:开启了中国新闻媒介履行环境守望职能的“元功能” 
       4.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成立:中国传媒业开始进入到得到官方许可的、按照产业逻辑发展的快行线 
       5.非典传播与新闻频道开播:中国传媒业面临着制度重建的重任 
       6.“芙蓉姐姐”、“馒头血案”、“恶搞”的流行:微内容的崛起、多元力量与平权价值的建构正在引发一场传媒乃至社会的“语法革命” 
       好了,理一下思绪,下面听我来说,整个传媒改革的过程是这样的。 
       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三年之后就产生了传媒业的第一次语法变革。新闻写作率先在改革开放潮流中从群众视角考虑,千篇一律的“政治化”写作被“散文化”写作取代,读者可以看到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字表情”。这可以说是娱乐版出现的铺垫。散文化的写作从阅读心理上改善了报纸和读者之间上传下达的关系,报纸变得亲切和温和起来。1991年,娱乐版开始兴起,就像前面说到那样,虽然有人批评,但是娱乐版还是大大满足了当时群众的阅读心理,如果是一名读者,有谁不希望能在看了11版政治问题之后,能有一版漂亮的“上海皇后”?娱乐版是第二个贴近群众的语法改革。 
       第三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语法事件则要属1993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的开播。我记得小时候经常看到“焦点访谈”这四个字。在电视的右下角,虽然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还是“机器猫”这样的动画比较有趣,但是三四十岁的爸爸妈妈们喜欢看,退休了的爷爷奶奶们也喜欢看。这是个好事情,更是个新鲜事情。不同的人好像从中可以看到不同的内容,而这个“从中”的“中”字所指代的,第一次变成了新闻节目。 
       国家新闻开始变得“有意思”,能让大家能“看着喜欢”和“有所收获”了。“焦点访谈”就从那时开始走红了很多年,现在仍然在继续。你会记得“经济半小时”,也会记得“新闻调查”。然而你也许不知道,这些以“焦点访谈”为首的新闻类节目的走红正是传媒语法革命的光辉成果。它表征着我国新闻媒介第一次以“新闻”作为自己的“第一卖点”。电视媒介从一开始的宣传教化、文化传承以及娱乐消遣的工具开始转变,新闻的“社会守望”功能第一次被大大提升: 
       改革开放15年,中国社会已经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政府角色也发生了改变。群众更加有了分享信息资源来使自己做更好决定的需要。 
       可以说,这次的革命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各方面成就的集中体现。 
       就像多米洛骨牌,一个效应总是接连着另一个效应。原谅我这个比喻打得多么不顺畅,但是上面三场语法革命的确给下面的变化写了个好的开头。 
       1997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它标志着我国大众传播媒介产业化进程驶入官方认可的“快车道”,政府政策开始大力促进传媒的发展与进步。2003年,“非典”带来了全社会的恐慌,大众传播媒介却在制度管理下集体 “失语”,这个现象引起了大众传媒的深思。200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开播,则开始了超越“新闻、旧闻、不闻”的传播规制的艰难启程。至此,中国传媒的语法革命终于开始向自我挑战,新的开放的传媒格局逐步形成。 
       这是我们应该看到的中国传媒的发展过程。不仅是媒体数量在变化,内部的变化更加激烈。就是在这样的一场又一场语法革命中,才产生了现在欣欣向荣的传媒产业。 
       而关于第六条语法革命,则来自一个改革开放之后新兴的传媒。虽然发展时间比较其他两者短,但是它在传媒中的地位却几乎要大步领先了。我希望能够在这篇论文中含括30年中最重要的几个媒体产业,为了这个目的,接下来的部分不得不讨论这个闪亮的产业。 
       振作起来吧!你即将进入计算机网络的世界了。 

       4、
网络:上传你的世界 
       去参加计算机二级VB考试的同学回来后对我说:“唉……我复习了很久,真正考试的时候,还是不会做。”我在寝室一边上网一边听到他的这段话,突然想到:为什么计算机考试不考“上网”呢? 
       而答案则是显然的,计算机网络已经太普及了。 
       真的太普及了。小学时学习的DOS系统,还需要在机房练习,而现在WINDOWS系统都出到XP了。 当时的TOSHIBA笔记本电脑厚得像砖块,而现在超薄的苹果甚至可以放进大信封里。到学生寝室来看,几乎每个人都有一台电脑。MSN交友,在校内网发日志,用学号邮箱收发邮件,我们还可以通过SINA测试今天的运程。可以用土豆看世界各地上传的视频,用移动的网上飞信业务发短信聊天。教务处网站可以看到上个学期的绩点和这个学期的课程,阿里巴巴上可以购买便宜的衣服,网上银行来支付托福的考试费。我们的生活已经深深打上了网络时代的烙印。 
       上网计算机的数量从97年的29.9万增长到2008年的8470万,接近300倍。而上网用户主体也逐渐从拨号转为宽带业务。这与科技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分不开的。和报纸、广电产业一样,30年时间见证了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与发展。 
       不管网络在各个产业中所起到的作用多么巨大,网络对于信息传媒的巨大推进都不能忽视与掩盖。网络产业作为目前信息承载量最大的媒体,每天都以巨大的流量加速着信息的流通。新浪、搜狐、雅虎,不断把最新最及时的消息更新到主页上,网络为信息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即时平台。 
       但不仅仅是这样。网络的作用不仅仅是提供信息,它带来的真正变革来自于“上传”。 
       “我喜欢向别人表示自己的看法!”“讨论问题的时候也想插一嘴。”“关于政治经济娱乐我有自己的观点,我可以比那些官方文章写得好得多!”“我希望我的生活能和大家分享。”
这些,在“上传”的世界中全能实现。 
       让我们来看最普遍的上传体:“博客”。这个越来越红的名词,已经开始深入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去。
在博客这样的空间中,唯一的在线评论员就是博客主自己。你可以根据你自己的思想倾向选择和其他博客主链接,并创立一种开放源的新闻室。 
       《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这样描述博客:“博客就是你自己的虚拟肥皂箱。”想一想:你每天早上起来,可以用专栏、时事通讯或长篇大论的形式,告诉世界你对任一话题的看法,并将这一内容链接到你的博客或链接到其他内容。通过浏览网络新闻,数以万计的游客可以看到你的看法,并且在文章下方给你留言,与你讨论一致的或者不同的观点。他们或许会赞赏你的文字,为你鼓掌与呐喊:这是多么令人激动!你第一次站在了新闻人的角度,并且向全世界宣读你的观点。       
你可以想象吗?这种开放性正彻底改变着传媒产业的格局。原来只有报纸、电视可以传达信息,群众作为接收者处于被动地位。然而通过上传,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的看法通过扩音器传到世界各地。这就好像是一个战战兢兢的学生终于获得了评价自己老师的权利。而事实上许多人已经这样做了:每7秒中就有一个新的博客诞生,现在已有2400万博客,起数量还在以每天7万的速度递增,每隔5个月,博客数量就要翻一番——以个人角度报道奥运会开幕式的新闻博客、讨论怎样才能在当前“抄底”的投资博客,评价米兰时装周的时尚记者博客,设计师博客,以及许许多多像你我一样普通的博客。 
       传媒产业就此改变。 
       上传带来的效应在网络上进一步扩大。你还可以建立自己的音乐库,甚至拥有自己的视频专辑!YOU TUBE和IPOD平台提供了这样的场所。大众不再仅仅是大众,他们同时也可以成为新闻、音乐、电影的制造者。这正是我们在前面提到的,第六大语法革命的开端。 
       网络的普及加速了信息的新陈代谢,促进了平民崛起的新时代的到来。任何内容都有可能登上知名网站的首页,只要你的点击率够多。诸如“芙蓉姐姐”、“馒头血案”、“恶搞”这类微内容已经崛起。它不仅代表一种多元力量与平权价值的建构,更直接地说,它促进了传统传媒产业的自审与改革,甚至是整个社会的新变化。 
       人们喜欢上传。我想,这就是传媒产业的新挑战。 

       5、
再反馈:三位一体 
       网络的快捷依然不能取代人们的纸质情怀,报纸的平面也不能代替广播电视的多元立体。于是我想,现在用“三位一体”这个词描述新阶段的这三者再适合不过。 
       改革开放30年,三者在各自的领域都有巨大的发展,之间也相互促进协调共进。现在我们获得一个新闻,不仅仅是从其中的单一渠道中获取,而是从两个、三个渠道共同丰富这个消息的方方面面。换个方面来说,这三者对于同一信息源也常常侧重不同报道的方面,之间已经很好得协调产生了互动。
就比如对于目前我们正在经历的“经济危机”这样的新闻,报纸能让我们看到方方面面的专业信息,包括各位经济学家的形势判断,股票指数,企业盈亏情况;电视新闻中我们可以更多了解到最近的物价情况,房产走势,原油价格等等与我们日常生活更为紧密的资源;通过网络,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领域的人对于经济危机的不同看法,在GOOGLE搜索“经济危机”你还可以补充任何你想知道的知识点。 
       “三位一体”,我说,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是这个时代的新走向。三者必将更好地,更进一步地融合。 
       总的来说,传媒产业在改革开放30年里的成就已经有目共睹。 
       在30年中,媒体已经不仅仅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还成为了帮助大众“理解生存状况”、“阐释重大影响和客观变动状况”,“提供有价值的选择性参考信息”的社会公器。而新闻的效用正在于此。 
       
       6、纵观:缺陷、创新、融合 
       缺陷仍然存在。面对现在的信息,有的人用“信息爆炸”这个词来形容。的确,太多的信息需要我们去筛选,去选择错对。电视中报道的可能并不一定真实,就如同任何产业都有他内部的雷区一样,传媒产业也不能抗拒。娱乐新闻可能是当事人与记者共同炮制的新闻点,真真假假还要看读者的辨析能力。“上传”带来了网络繁荣,却也使得信息更加难以辨析。如此多的博客,各持一言,究竟谁的观点更正确,更为代表主流思想呢? 
       信息已经快要爆炸。 
       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感谢这30年历程。毕竟,没有30年的经历,我们还处于一个信息贫乏的时代。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传媒产业本身也在不断努力进化,因为这个时代的替代效应太高,每个产业都需要不断创新,才能适应上时代的步伐。 
       因而随着传播媒介的增加,报纸推出了手机报纸,手机也可以上网浏览新闻信息,电视与网络的直播可以进行互动:各种拓宽新闻发布渠道、整合信息的交互式平台都正在逐渐形成。 
       站在提高品质的历史交汇点,我看到了更加辉煌的传媒产业的明天:应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媒体与群众的互动更加频繁,人类与计算机沟通可以快捷,我们每个人接受新闻、阅读新闻、制造新闻、传播新闻、打包新闻、评论新闻,并且爱上新闻。当这一切已经发生时,更多的人将能够仅仅站在世界的一极便看到全世界的风云变幻。
这是一个我们期待的未来。 
       当然为了达到这样的未来我们还需要努力,需要看到中国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向国外先进力量学习。与国外的新闻力量合作也是新时期的主题之一。一个产业包括方方面面,要想不断超越自身,要想获得更大繁荣,还需要最终落实到大众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