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农村改革
发布时间: 2009-05-17   浏览次数: 228

 刘宇晨
       08300220017     

       民以食为天,是中国一句流传极广的俗语。的确,对于一个主权国家而言,粮食是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而提供粮食及其他农产品的农业,始终是保障国计民生的重要生产部门。在现代社会,虽然主要生产活动已经转移到城市的工厂中,但农业作为提供工业原材料的基础生产部门,其重要性仍不容忽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粮食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所以,作为中国走向现代化重要转折点的改革开放,最早地发端于农业。
 
一、改革开放之前的农村 

       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凭借其广袤的黄河、长江冲积平原,创造了世界上最灿烂的农业文化。而到了封建社会末期,正因为中华文化对农业生产的依赖,中国没有像西方一样,自然过渡到资本主义时代。这就使得中国的农村发展将面临一些特殊的问题。随后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中国人民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经过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土地改革,中国真正消除了农村中的封建生产关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在农村建立了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极低的条件下,发挥全公社的力量组织生产,使得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而当社会经济恢复到正常轨道的时候,人民公社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再加上政治的动荡,农业生产一直徘徊不前,甚至有倒退的趋势。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农村,农民在公社中吃大锅饭,而且劳动量评估体系混乱,使得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再加上对土地的经营管理脱离农民本身对农民创造能力的破坏,农业生产极其落后,粮食产量严重不足,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全国共有2.5亿农民温饱不能保障,整个农村一片死气沉沉。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改革 

       1978年的中国刚刚从文革的政治风波中苏醒,人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建国三十年以来走过的曲折的道路,开始思考中国的未来,而首先付诸行动的却是18位普通农民。这年冬天,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村民悄悄在“分田到户”的协议上摁下了红手印,从此拉开了全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在“大包干”的第一年,全村粮食产量就达到了13.3万斤,相当于1955到1970年的总和;人均收入从上一年的22元猛增到400元,上涨了18倍! 
       在小岗村“包产到户”的做法获得巨大成功后,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认识到小岗村成功的历史必然性,他清醒地看到这就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从而开始逐步推广这一做法。随着土地承包制度的日渐成熟,中共中央在1982年到1986年连续发出五个“一号文件”,一步步确定了农村改革的方向,推广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开始对农产品市场,农村金融、信贷、税收实行一系列改革。 
       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农村迅速推广,并且取得了巨大成效。全国粮食产量从4000亿斤上升到8000亿斤,农民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从1978年到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57元增加到355.33元,增长了2.66倍,年均递增17.71%。 
       农村改革最初发端在小岗村这样一个普通的农村,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次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实行“包产到户”,把原本在人民公社里共同耕作的土地承包给个体农户,农民有权得到从自家的土地上生产的所有产品。这一点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农民有了劳动的动力,有了创造的意识,这样土地的产出效率大大提高。农民可以相当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土地,从而产生了对种子、农药、化肥等的再投资,促进农产品产量的持续提高。农民终于可以在满足自己温饱之后还能剩余大量产品。加上国家对经济制度的改革允许私营和个体经济出现,农民可以将手中剩余的产品大量送入工厂,在为同样蓬勃发展的工业提供充足原材料的同时,增加了自己的收入,开始走上致富之路。正是工业原料的充足和农村市场的迅速扩大,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繁荣。由此看来,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改革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反过来,又促进了其他改革开放措施的实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起飞。 

三、农村改革的徘徊 

       在农村改革的初期,受解决温饱问题的动力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开放农产品市场的措施取得了巨大成效。但当改革继续推行时,农村改革和发展开始面临困难。 
       首先就是农民增收遭遇瓶颈。当改革推进后,农民开始不断从有限的土地中以直接手段获得产出,主要靠种植粮食作物及油料作物、棉花等传统经济作物获得收益。但这种基本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当农产品从农民手中进入工业生产变为生活用品或农业生产资料再回到农民手中后,其价格往往要翻几倍,这一点是不可避免的。另一点就是,为了全国经济的发展,邓小平提出了“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要求,这就使得工业生产可以从农民手中获得更多产品但却忽略了农民的利益。这样一来,农民收入增长放缓,城乡贫富差距逐年拉大。 
       然后出现的是耕地和农村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可耕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左右,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7%,但中国的总人口却占世界的25%。虽然粮食产量能基本满足需求,但耕地面积还是极度紧张。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工业用地和建筑用地逐年增加,加上地方政府为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耕地的重要性,中国的耕地面积逐年缩小。这极大地增加了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不稳定性。由于城市建设和工业生产的需要及自身增加收入的需求,农民开始进城投入到城市的发展之中。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后,大量农民在农闲时甚至长期在城市工作,形成了“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到2005年,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总数已达1.5亿。农民工进城引发了包括农村劳动力不足,留守儿童教育及城市治安状况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作为农业基本生产资料的土地和劳动力农民的流失,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促使农村改革形势发生变化。 
       农村改革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在于以农户个体为主体的生产方式和大规模社会生产之间的激烈矛盾。这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在于分田带来的效率问题。在分田初期,为顾及公平,每户农民获得的土地分布在村中的各个位置。农民在进行生产时要来回走动,还要移动各种生产工具。户与户之间存在大量的用来分界的空闲地,据不完全统计,在分田中用于边界而浪费的土地就有3%至10%。而真正限制农业生产向前发展的问题在于分田导致土地的分散和农业生产的规模不够。当农业生产真正面对国内甚至全球市场的时候,农户作为一个个体参与市场竞争,由于产品少、资产规模小、信息严重不对称,农民总是一个弱势群体,无法与大型工业企业抗衡,无力承担风险。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要求使用大型农用机械,全面考虑对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的使用,但中国农业生产的分散使得这一点难以实现。再加上由于无法统筹管理而导致大规模病虫害的防治、大规模灌溉、新技术推广等难以进行,农业生产发展处于一个左右徘徊、极其尴尬的境地。 
       从长远来看,最严重的问题还在于农村社会整体水平的低下。无论是文化生活、政治民主生活,还是农民的医疗、教育、住房,一直处于极低的水平,严重影响了农村的持续发展。 
       从80年代后期到新世纪初,在这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发展重心一直在城市,从深圳到浦东,从沿海到内地,城市面貌确实焕然一新。但国家对农村发展却缺乏必要的重视。加上政府对农村新问题的认识不足,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一直处于徘徊不前的状况。 

       四、新时期的农村改革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程度已明显增加,尤其是某些沿海城市的发展更是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实现了“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人们开始把目光重新投向农村。 
       2004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六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也是新世纪第一个涉农的一号文件,标志着国家发展重心开始向农村偏移。随后四年,中央又连续发布四个涉农一号文件,指明了农村改革的新方向。 
       在最近的五年中,最紧迫的两个涉农问题已经开始得到解决。一个问题是农民工问题。200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这是对几年来的农民工工资拖欠、子女教育及社会保障等问题的一个总结,正式提出农民工问题的一系列解决方案,使得许多农民工最关心的问题开始逐步得到解决。另一个问题是农民负担过重问题。2003年,国家开始减免农业税,至2006年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2004年开始对农民进行补贴,包括种粮补贴、农机补贴等。这些措施极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随着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的出台,农村经济又踏上了繁荣发展的道路。农民收入增速从2003年的4.8%提高到2007年的9%,农村发展开始走上现代化道路。 
       就在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中央发出连续第五个涉农一号文件——《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了几年来关于农村改革的政策,并针对新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点就是关于土地问题的改革。一方面要加强耕地管理,“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以确保国内农产品供应和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这标志着“自由买卖土地”正式成为农民的权利。这一点使得农民可以完全脱离农村,进入城市,成为“市民”,更多地为工业、建筑业及服务行业提供大量固定的劳动力,极大地促进城市的繁荣和城市化进程;更使得农村中集体合作、集中耕作成为可能,利于大型农业机械、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提高耕作效率,增强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极大地促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促进农村繁荣,从而更减少了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依赖,促使更多农民进入城市。如此发展,中国社会将会取得全面进步。 

       五、中国农村的发展前景、问题和建议 

       近几年来,随着中央政策的推进,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发展前景更加乐观。 
       第一,是劳动力继续从农村转向城市。随着土地政策的放宽和将来户口问题的逐步解决,农民受到土地的束缚逐步减小;随着农业生产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逐渐减少;加上城市的不断发展,农村人口自然会向城市转移,从而充实城市中的劳动力,促进城市化进程。 
       第二,是农业生产制度由“分”到“合”。改革初期,实行的是“分田到户”,现在要实行“集体合作”。为共同面对市场竞争,承担市场风险,从市场谋取最大利益,农民会自发结成“生产联盟”,共同生产,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第三,是农村的现代化。农民联合起来后,可以更大规模地推广新设备、新技术、新品种,可以大规模防治病虫害,合理使用肥料,进行现代化生产。随着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及国家的政策倾斜,农村医疗、社会保障、金融、民主政治、基础教育甚至科学研究等方面逐渐发展,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农村生活将欣欣向荣。
改革必定伴随着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会极大地影响改革的成效。农村改革的问题将会出现在城市和农村两方面。城市方面主要是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涌入带来的社会问题,包括社会治安,城市贫富差距等关于社会稳定的问题及城市人口猛增带来的社会保障问题,包括医疗、基础教育、生活用品的生产等问题。农村方面主要是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价格评估,耕地保障等问题及农业生产集体化的合作模式,劳动成果分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各方面的努力,尤其是国家的进一步政策干预和地方政府的微观调整。 
       
       六、关于今后农村发展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建议国家以国有农场形式收购部分进城农民的土地,以国家力量在农场中推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作为全国农业改革的典范,同时保障粮食生产。 
       第二,建议对集体合作的农业生产模式进行扶持,将现金补贴转化为技术支持,以促进集体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第三,建议在耕地“合并”的同时,合并地方政府部门,以便于管理,从而适应农村合作化、现代化发展。 
       第四,建议加大对农村科技投入力度,并鼓励集体生产的农村与科技人员或在校大学生的技术交流和实践交流,推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中国现在虽然面临世界性金融危机,但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还会继续,而农村发展正是这其中重要的一环。作为21世纪的中国大学生,我们有能力而且有义务为中国农村的发展繁荣做出贡献。相信中国农村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