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沿着历史的足迹,让我们继续前进
发布时间: 2009-05-17   浏览次数: 326

张亮
08300220047

一:善于总结经验并科学运用经验指导实践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前进
        我们不是经验主义者,但我们的主义里富有伟大的历史经验。不管纪念改革开放30年有多少种形式和选择,认真总结30年来的丰富经验是不可或缺的,是无法替代的。因为经验是实践的智慧,是历史的精髓,是推动未来发展的支点性元素。在某种意义上一部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造经验、总结经验、积累经验、运用经验的历史。
          经验是人们对实践活动认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人们的认识从感性发展到理性的基础 是人们的认识接近真理、把握规律的重要环节。它既具有实践的品格,又具有理性的品格。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中获得经验,又运用这些经验进行新的实践活动并创造、积累出新的经验。能否善于总结经验,是检验一个党或一个领导者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马克思主义者历来重视经验的总结和运用。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批判地吸收人类社会思想文化的文明成果,及时总结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而后他们又根据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新鲜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学说。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在领导苏俄人民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的社会制度的实践中,更是十分重视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在十月革命后,列宁讲过一句名言:“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列宁在他晚年带领布尔什维克党和苏联人民创造并总结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对以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学习和借鉴苏俄人民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近30年的时间里,对历史经验进行了八次比较系统、全面的集中总结:①.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用“十个必须”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②.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用“三个不动摇”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近14年的实践经验;③.1998年12月,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用“十一个必须”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主要历史经验;④.2001年7月,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用“三个必须始终”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80年的基本经验;⑤.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用“十个坚持”总结了十三届四中全会13年以来的基本经验;⑥.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用“六个必须坚持”总结了55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⑦.2006年6月,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用“五个必须”高度概括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宝贵经验;⑧.2007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用“十个结合”总结了改革开放29年来的基本经验。
          总结经验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经验,指导实践,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任何经验只有用来为实践服务,才能实现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任何实践,只有在一定的经验指导下才能减少盲目性,提高自觉性而达到预想的目的。勿庸讳言,在开创改革和建设新局面的过程中,我们必然还会遇到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来自国内的和来自国际的、来自社会的和来自自然的种种困难和风险。如何战胜这些困难和风险,马克思主义的先辈们仍然不可能为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我们唯一可能的途径就是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作为指导,并在新的实践中继续探索,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正确合理的改革道路使中华民族在复兴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的30年

        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关系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和生死存亡。联系社会主义各国的情况,不改革死路一条;改革如果举措不当,路子不对,迷失方向,就会变成改向;只有既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又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改革路子,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以解放思想为先导。通过解放思想,使一些人从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僵化半僵化状态中解放出来,思想认识能够跟上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实现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一致,达到实事求是。实践证明,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每一次思想解放,都必将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把改革开放大大向前推进。胡锦涛同志指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
        经济体制的破旧立新和彻底转型。我国从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是一个根本变革,是经济体制的破旧立新和彻底转型。我国所创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既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活力,它在资源配置中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最根本原因。
        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相结合。我国的改革,是把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改革促进开放,开放反过来又促进改革,形成了改革与开放良性互动的局面。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改革与开放相结合,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一个鲜明特点,也是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路子。改革必须适合本国国情,我们选择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路子。首先,我国的改革是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又是从农村先起步的,而农村改革又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废除人民公社制度为突破口。其次,经济体制按照积极而又稳步前进的原则,采取从计划经济——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计划和市场相结合。再次,政治体制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的前提下,开始政治体制改革的。
        重视经验总结和理论指导。要善于通过总结经验,坚持正确的,纠正错误的,并对经验进行理性分析和加工,使之上升为理论。并运用经验,指导实践,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我国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决定了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革。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的范围内进行的,从其实质来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即通过改革具体制度,逐步完善基本制度。当然,对基本制度也有调整,但是要保持正确的限度但始终是沿着这个方向,在这个范围内进行的。中国各阶段的改革方案,都是党中央制定和组织实施的,它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了社会各方面人士特别是知识界的智慧,得到了社会广泛的支持,所以能够不断向前推进,这是中国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
三:改革开放在未来所将遇到的挑战和问题
        我们已经或正在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这一新阶段所出现的矛盾和挑战,在已有的发展方式空间内,是难以包容和应对的。保持30年高速增长的中国,能不能绘就一条漂亮的发展曲线?使中国这样一个大的经济体持续保持高经济增长率。
        发展中的问题只能通过进一步的更好发展来解决,新阶段所面临的新挑战,也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来化解和应对。
        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经济出现了总量和结构两个层面上的一些值得关注的、具有转折含义的重要变化。在总量上,从2003年开始,包括2007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已连续5年达到10%以上。2006年,经济总量超过了20万亿元人民币;人均收入在超过了1000美元后不久,又达到了2000美元;财政收入新增部分超过7000亿元人民币,接近于10年前,也就是1996年全年的财政收入。在总量规模变化的同时,结构性的变化和矛盾也更为显著。能源和其他重要资源的生产和消耗增长迅速;环境压力空前增大;过去构成中国经济增长低成本优势的诸多生产要素,特别是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升;在整个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原有的地区发展差距并没有缩小,有些方面还在扩大。此外,中国正在以日益增长的规模介入国际经济活动,“中国因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因此,如何坚持社会主义路线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不动摇;如何解决经济承受的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原有的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也逐步减弱的问题;未来需要深化改革的哪些领域;如何在全球化、市场化背景下的经济体系中做到自主创新;怎样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同时,在瞬息万变的世界格局面前,我们怎么能有效利用国际社会的优势资源,克服资本主义强国对我国经济采取的一系列高压政策,使我国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让中国成为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巨龙。都是我们在未来将要遇到的挑战和问题。

四:当代中国大学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什么呢?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次为我们提出了新世纪我国的发展目标,即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四化”大业。那么,什么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把工作重点全面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把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首要任务。如何才能提高生产力呢?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我们国家及时地制定了“科教兴国”的宏伟战略,以此应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也只有这样,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才不是空谈。时代在召唤年轻人去坚定地履行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大学生是青年中有较多机会接受现代科学技术教育的一部分人,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受益者。我们在受益的同时,也应是“科教兴国”的实践者和完成者,应当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祖国科技事业、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担,从而成为祖国振兴的中坚力量。
        以此为据,我们应当:第一、重视学习,关心时事。科学的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每个大学生都应比较系统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第二、勤于实践,在实践中磨练自己,实践是一所培养优秀人才的大学校,在实践中接受考验,接受锻炼是使大学生成熟的一条根本途径。第三、加强修养,不断加强自我改造,磨练品行,陶冶情操,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第四、增强社会责任感,勇于承担发展先进文化的素质,而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种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国内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群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我们的文化不前进就意味着落伍,不发展就意味着倒退,我们一定要强烈的忧患意识。第五、培养创新精神,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学习进步的科学文化时,手段、方法,形式要创新,思想要创新。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每个人都要有自己崇高的理想和追求,都要在个人理想和国家需要发生矛盾时,自觉服从国家的需要,调整自己的理想,担负起振兴祖国科技事业的历史重任,努力使我国尽早地屹立于世界强盛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