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教学改革成果1
发布时间: 2009-03-31   浏览次数: 2610


2005年之前,我们教研室主要承担了全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公共必修课的教学,每学期上课的学生人数近1900人。教研室编写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2005年,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要求,我们积极参与了对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与教学的广泛调查研究,提出了加强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系列举措和方案。其中一项主要举措就是将过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融会贯通为一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并且编写了新教材,在中央统编教材出版之前使用,从根本上解决了在过去的教学中,将作为一个完整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人为地割裂的现象,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门课程的开设,走在全国的前列,受到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后来使用全国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为了使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将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环节相结合,我们积极延伸小课堂、搭建大平台。充分利用多方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200712月,结合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十七大报告精神的学习,精心组织了颇具特色的以“青年学生与十七大”为主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200811月,结合改革开放30年的纪念活动,举办了以“改革开放30年”为主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用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和现实价值。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这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庆典,也是各族人民的盛大节日。按照党中央要求,抓住国庆60周年的重要契机,深入推进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歌颂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我们将本届“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的主题定为“国庆60周年”,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贯穿到课堂教学中。贯彻“三贴近”原则,将“国庆60周年”的纪念活动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教学和《六个“为什么” 》的学习宣传结合起来,带领广大学生回顾新中国的历程和成就,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2009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获得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二等奖。

201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下发通知,对《七个怎么看》的学习宣传工作提出了要求。教育部也要求各地高校以《七个怎么看》作为理论学习、形势政策教育的重要辅助材料,运用此书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充分发挥该书的教育引导作用。我们结合“原理”课的教学,将“活动周”的主题定为“七个怎么看”,积极组织学生结合课堂教学,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同学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客观辩证看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推动党的科学理论更好地走近青年学生。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按照《中共中央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活动的通知》要求,我们教研室举办了主题为“建党90周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通过讲座、征文、学生演讲、影片观摩等形式引导大学生深入总结、深刻阐释我们党90年的光荣历史、丰功伟绩、宝贵经验。并结合“原理”课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内容的教学,在活动周期间,我们分批组织了学生代表参观了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二大会址,并在参观后交流感想。

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这次大会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作出全面部署,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必将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必将有力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前进。我们教研室将“活动周”的主题定为“党的十八大”,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引导大学生对中国的发展道路进行总结反思和深入研究。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们教研室将本学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的主题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组织大学生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组织学生参观上海自由贸易区、上海城市规划馆等,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及时地融入教学之中,引导大学生关注中国现实,思考中国未来,在新的起点上,为实现中国梦插上腾飞的翅膀。


20095月,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认真组织学习《六个“为什么”》的通知,并要求各高校要把《六个“为什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辅助材料,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响应这次学习活动的号召,我们教研室结合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组织了大学生“六个为什么”学习小组,根据同学的自愿报名,挑选出16位来自不同年级和专业系科同学作为小组的成员,其中包括了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及普通团员。学习小组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本身的特点,通过读一本书(《六个“为什么”》)、听学术讲座、与专家座谈、实地参观考察、采访老党员、研讨会、小组同学宣传等多种形式,重点围绕第一个“为什么”,即“为什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这一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同时,将学习小组活动的效应辐射整体,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为了切实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我们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试点了“2+1”的教学模式,“2”是指全部课时的三分之二用于课堂教学,讲准、讲全、讲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是指三分之一课时用于教学实践中多渠道、多形式、多手段开展各类活动。针对课程教学难点邀请专家举行专题讲座,组织参观活动。如在讲授“意识”问题时,邀请有关专家报告“科学探索意识的历史”;又如在讲授“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时,组织学生参观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2+1”试点班还对课程考试方式进行了探索,如除了笔试、撰写课程论文外,还增加了口试的考试形式。

为了向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参考资料和更广阔的参与平台,使教学更显生动和活泼。我们着力开展了 “三大基础工程”建设,即试题库、多媒体和案例库,以课题研究形式集体编写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库》。同时,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丰富教学资料,开设了教研室集体的网络教学课堂,集体编写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并且编印了《马克思生平给我的启示》学生感想录。

努力将课程教学与科研工作结合起来。为了进一步搞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我们在社科部领导的支持下,争取到了社科部教学研究经费,集体开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关问题的专题研究。近5年来,教研室教师还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教育部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承担了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多项招标课题的研究,有的教师还开展了国际合作课题研究,许多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近年来,教研室教师出版各类著作十多部,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有的获得了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与宣传成果奖。有5人次分别获得了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奖、上海市育才奖。

我们教研室除了集中主要精力上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中央规定的公共必修课,许多教师不顾教学任务的繁重,还开设了10多门综合教育选修课程和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同时,一些教师还承担了博士生、硕士生的专业课和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其中,有些课程获得了复旦大学研讨型课程立项,有些课程获得了复旦大学教学成果奖。2009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获得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二等奖,本课程被评为学校精品课程。201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建设和教学创新”获复旦大学本科教学成果二等奖。2011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获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