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钱梦岑:让梦想照进现实——记“让关注民生成为社会的共同理念”讲座收获
发布时间: 2009-03-24   浏览次数: 237

让梦想照进现实——记“让关注民生成为社会的共同理念”讲座收获

钱梦岑(06300690134

一个“American dream”让美国人为之追逐不懈奋斗激情燃烧了一个世纪,中国的心中也深藏有这么一个梦:让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上个星期三晚上,顾钰民教授深入浅出的讲座,再次让它的意义变得鲜明可触。

讲座中教授从宏观上对十七大报告做了一个大致的解读,可惜没有时间细细回答众多学生的提问,却也给我留出了自由思考的空间: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可以从国家政策的层面上予以解读:

关注民生理念的提出,是决策层针对存在的问题,在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上的转变。发展是为了什么?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既是出发点又是落脚点。然而,落后的西部地区,依旧严峻的“三农”问题,城乡内部人际间收入的分化现象,这三座非均衡发展的大山,扩大了社会差距,让近年来中国迅猛发展的成果无法为最广大人民共享,以至发展的目的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如果盲目只求快速发展,三大差距将会日益显著,社会矛盾和冲突将会进一步激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又如何谈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呢?因此在此时提出关注民生,听听人民大众,弱势群体真切所需,解决本质问题,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要想更好更快地发展,我们必须关心民生。

关心民生,改善民生,符合了政府“服务为民”的宗旨,公益性事务增加,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所服务的,必然是最广大人民,因此就要顾及全局利益,切不能以偏概全。从十七大中新提出的要求来看,在医疗保健方面,为了大副减轻农民的医疗负担,提出了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加大政府的卫生投入;在教育方面,也提出了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公益性收入的增加,让政府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也是一个良好形象的确立。在为弱势群体提供了一张强有力的安全网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的凝聚力。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又岂会担心无法稳定地发展?因此关心民生改善民生是政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维度,让百姓感到温暖产生信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又岂会担心无法稳定地发展?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透过表象看本质,科学地分析问题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精髓的体现。这一理念的产生过程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由于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反过来引导我们修改了原先只求快的发展理论,在指导思想产生了转变。它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增加劳动报酬在企业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占整个收入中的比重”。这正是从事物本质出发提出的解决方案。旨在让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是一部分人而是全体人民。又如,在增加收入方面,要使得“乡镇农民的收入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覆盖到每一个人”,使人民有安全感,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对于民生的关注度由一个群体渗透到了个体,避免了一些政策过大而不能有效让个体获得不折不扣的福利。这一要求的提出正中问题要害。因此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可以让我们有所侧重,更有效率,更有力度地查补发展中的漏洞。

然而关注民生远不能停留在政策的层面,它不应该是上级对于下级形式化的要求,否则会变成一纸空文。关注民生更应该是自然流露于每个人内心的,由下级向上级推动,是人们内源性的创造具有人性关怀社会环境的动力。

关注民生,还可以从精神文明道德修养的层面上予以解读: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对人们精神境界的升华,体现的是整体公民的素质。关注民生是在道德上应该提倡的修养,它是对于社会的关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对于公平正义的坚守,在物质诱惑面前还能够冷静地找到人性的关爱。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重任并不仅要靠政府的协调作用,还要有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公共服务部门,这样才能构建具有人性关怀的社会环境。

不禁想到,众多关于煤矿工人非人待遇的报道,多为官煤勾结酿成的惨剧。不禁想问,为什么当地居民冷漠地让人心寒,为什么经过层层选拔,曾经代表着一代人精英思想的官员摇身一变竟如此残忍?一个如果没有将“关心民生”根植于思想深处的人,他关心地更多的是自己的切身利益,狭隘地只顾及自己的生存状况,又怎会为体察到那些苦难者生活的艰辛及无奈又如何伸出援手,更何况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又如何找到不要让自己沉沦的理由?因此除了政策上的约束,面对腐败问题,更要一个充满人性关怀的社会环境。源于个人内心的“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也许会是一个官员保持自身清廉最强有力的约束,是反腐倡廉,消除社会不公正待遇的内趋力。

每个人思想中如果都有关注民生的信念,并想为之付出行动,那么社会中各个阶层的人都可以在积极温暖的环境中生存。基于这一点,我认为除了十七大中所指出的在宏观政策上的要求外,对于普通的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文化上也有我们为之献力的途径。

发挥大学生社会形象的带头作用,大学生可能是社会中最有思想也最关心国家时政的一群人,社会所给予我们的关注度也很高,进入工作岗位后,我门又代表了一股新鲜力量和思想。但是我们可以以自己在社会中特殊的地位,倡导社会中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在对于学生的教育中,应该从小就灌输关心生活,关心民生这样的一中心胸,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素养。

每个人对自己生活周围的人多献出一份关爱,也许我们的能力不能涉及遥远的西部人民,但是我们依旧可以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献出一份绵薄之力,消除不和谐因素的萌芽,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曾经有辅导的信件中说,在助困金的申请中由于一些贫困的孩子自尊心强,觉得没有面子不申请,却被一些家庭相对富裕,为了多得零花钱的心态以不实的家庭信息申请到了。更由于班级中同学之间不相互了解,家庭困难学生的情况无人知晓。由此助学贷款脱离了实质成为了形式。在一个班级中,一个校园中尚且如此,放大到社会中,我们对于他人,对于弱势群体,对于民生的关注实在太微弱了。放大效应可见一般。关心民生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就从关心生活周边开始。这便是日后改善民生的基石。

由此,只要真正把关注民生常存于心,我们总能找到自己效力的维度和方法。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即有国家政策层面,又有个人精神文明层面的意义,如果政治上的高调宣传可以配合以每个公民源于精神深处,从生活点滴做起的低调处事,整个国家从上至下,再由下及上都沉浸在关注民生的共同理念中,那么十七大理论性的报告将回被赋予实质内涵,成为需要我们全民努力的目标。

结语:

近来连续看到这些标题的新闻报道:1.5亿农村孩子学杂费免除,义务教育“实至名归”;2亿多城镇居民受惠医保,梦想的阳光照进现实;逾2000万农民纳入低保,城乡一体化再提速;物权法施行,有恒产者有恒心;“财产性收入”进入党代会报告,百姓进入理财新时代;廉租房“高调”推出,低收入群体有望“住有所居”;“劝辞风潮”起波澜,劳动合同法梳理劳资关系;调整休假制度引发全民关注,带薪休假有了法律保障……心中一阵暖流,然而还有很多的事有待全民的共同努力,也相信,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可以让“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样的梦想照进每一户现实的家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