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毛泽东

发布时间: 2015-01-28   浏览次数: 485

邱小锋 12301010019

我们生活在一个毛泽东早已逝去的年代,并且很多他的事迹早已佚失。我所知道的不过是从书中了解的一些只言片语,但同时还是希冀对于我了解毛泽东的生平事迹有些帮助。本文希望通过对于毛泽东事迹的一些追忆,对我们当今有所帮助与思索。

评价一个历史名人的时候,我们所应当主要肯定其功绩,赞扬其对于人民的福祉;而有关其缺点或是过失,不应当成为我们攥在手中不放的一根稻草。对于评价毛泽东也应当如此,肯定他对于新中国做出的杰出的贡献,而对于晚年的他,不应着重关注。并且那些我们所认为的他晚年所犯的错误,也不应当完全加于他的头上。正确的做法不应当是一味地指责或者直接回避,而应当引以为思,对我们、对后人起到警示作用。本文还是着重赞扬毛泽东在建设新中国中的杰出贡献。

究其早期的身份来看,毛泽东的身份似乎有些复杂。一方面,在我们之前所学的历史来看,毛泽东是一个积极的进步知识分子,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但是另一方面,在书中,情形似乎并非如此,毛泽东对于马列著作的阅读与研究似乎也并不比其他领导者高,甚至对于一些理论并不熟悉。似乎这有悖于我们之前所学的历史。同样,这样一位近代伟大的领导者其领导地位也会受到严重挑战,人们会质疑他的水平。这么看来,能够领导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真的是一件奇迹了。然而,毛泽东真正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能够很好地结合实际来运用理论成果。虽然马列主义应当来说是正确的,但是一旦离开了合适的土壤,死板硬套也无法发挥其效果。毛泽东是土生土长的共产主义者,对于实际问题有丰富的调研与实践。《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领导“秋收起义”等等,都是他早期的实践活动。相比之下,虽然精通马列主义,但是缺乏联系实际的共产国际特派员们在领导的岗位上并不能很好地做出正确的决策。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正是这种情形下的一个产物。实事求是,才是真理。我们所应当学习的,除了理论知识以外,更重要的如何将其很好地运用到实际中去。

一方面,作为领导,需要作出合理的决定。早期的毛泽东在实践中也犯过一些错误。比如在早期的土改过程中,一些做法过于激进,导致了土改运动实施的并不顺利。而在困难面前,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采用更为温和的土改方式。这种情形在他身上显得很奇怪。很多时候,他都是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有些顽固。对王明如此、对于刘少奇同志也有过,并不因为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在自己之上就有丝毫的让步。不管怎么说,对于一个需要维护自身尊严的领导者来说,认错并不容易。而他能够做到这点,即可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虽然有时候需要坚持,历史会证明这点,但是一旦孤军作战,能够坚守自己底线也并不容易。究其一生,他的大部分的决策应当是正确的,无论是改正的,或是坚持的,他做到了。当我们从历史的脉络看到一件件大的方针政策的时候,我们很可能忽视了决策实施前的讨论甚至是争斗。我们不能否认毛泽东的智慧与勇气,一旦争吵,必定要做出一些决定,或是坚持,或是认为自己错了。而这些决定也很可能影响整个形式的发展。历史不可能重演,对你来说如此,对对手来说也应当如此。而当我们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们又会怎么做呢。

另一个方面则是实力。实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考量,从最起码的身体素质,到领导能力等等,都应当包含在内。少年时候的毛泽东就锻炼了健康的体格,为日后从事革命活动奠定了良好的身体基础。而在革命的早期实践中,毛泽东并不是最高的领导者,或者说他的威望并不能够很好地统领中国的无产阶级,这与他不是共产国际所派有关。很多的意见分歧就在他与领导之间产生。一方面,他通过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正确,而领导错了。他抵制执行领导错误的决定的魄力与智慧,无疑展现了他过人的一面。而另一方面,他对于一些重大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使并不能够为领导者所采纳,但他仍然在自己的军队中实行着,并在等待合适的时机,让人们接受。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给他带来了这个机会。即使境况似乎很糟,但他依然做的不错。不然,为我们所熟知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或许就不再存在了。我们脑海中总是浮现出唐国强所饰演的两个经典角色——毛泽东与诸葛亮。前者遵义会议拨正了党的方针路线,后者临危受孤。均有“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意味,诸葛为古代的智绝,可惜没能托起蜀汉政权,而毛泽东却领导人民开创了新中国,不能不体现出他的实力。历史给了共产党人员巨大的困境,而对于毛泽东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展现自己才华的舞台。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早有准备的人来说,历史总是公平的。然而,如今,我们在抱怨自己受到不公待遇的时候,我们又是如何面对的呢,怕是牢骚几句,要么默默忍受,或是逃避罢了,又有多少人会能够变害为利呢。

作为一个新生政权的领导人,坚持原则也是一个很有必要研究的方面。我们所熟知的一边倒,在我印象中,似乎中国完全支配于苏联老大哥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毛泽东并不总是听从斯大林的意见,而后者是当时共产主义的“一把手”。在渡江战役时,毛泽东并没有采纳斯大林江北而治的建议,而是将革命进行到底,解放了中国大陆。毛泽东并不忌惮他的老大哥,或是对手,拥有核武器的美国,在朝鲜战场上来说。而这也保卫了新生的政权。外交都是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原则上的。同样,对于曾经对手的宽容,也是很有必要的。在与日本首相的对话中,他甚至感谢对手的侵华战争,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说的很容易,做起来却并非易事。

从文学修养与精神层面来考量一个领导人来说,毛泽东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首先便是其豪迈的诗词了。他虽然出身农家,但是广博学习,最终成为一个当之无愧的诗人与共产主义者。他的诗词在广为流传的同时,无疑激励了一批批的进步分子投入到民主主义革命或是社会主义建设中去。他自信乐观,即使大敌当前,他也并不畏惧。死神离他很近,年轻的时候被抓,或是长征途中子弹击中了他,而不是身旁的战士,或许历史就另当别论了。历史的假设总是虚幻,而不可否认他仍然是一个自信豪迈的无产阶级战士,任何的境遇都没能将他压垮。我们一边抱怨我们的出身,同时却又不能够努力,最终也终其一生而碌碌无为。

我从我所认知的毛泽东形象展开来写,通过他身上的一些闪光点,来使我们自身得到反思。对于毛泽东的政治斗争的方面,由于较为复杂,所以避开此类内容。当然,不可否认,伟人也总是有缺陷的。我们应当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将一些好的方面,作为我们的学习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