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领袖魅力与国学

发布时间: 2015-01-28   浏览次数: 96

赵洲娇 13307100222

魅力一词,意为自然流露出的令人喜欢,极能吸引人的力量。而领袖魅力则往往体现在领袖者的语言,思想,决策上。毫无疑问,毛泽东是极具领袖魅力的一位伟人。

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毛泽东对于凝聚了国学精髓的国学经典著作的熟读与善用,是他领袖魅力中无法忽略的重要部分。他在演讲,报告,与人谈话时能做到纵横古今中外,对于国学中的典故,成语信手拈来——他既能用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话来激励大家的革命意志,也能用《触龙说赵太后》来解释为什么自己对女儿李讷严格要求;他既能改陆游《卜算子·咏梅》中寂寞的梅花为傲然立于寒风中的一枝独秀,也能化屈原的《九歌·湘夫人》中惆怅的洞庭秋波为大好江山中的一处优美风景。

论起毛泽东与国学的缘分,便不得不提到毛泽东六年的私塾经历。毛泽东认为“我识字便是从这里学来的”。事实证明,“六年孔夫子”不仅起到了识字的基础作用,还给毛泽东的“国学之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大学读书期间,在给同学湘生的信中明确阐述了要想救国,必为奇杰,而想为奇杰,必通中西,首先要通国学的主张。那之后毛泽东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又开始以辩证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来重新审读国学经典。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艰难道路中,毛泽东也时刻不忘国学,往往在一天的劳累工作之后将读书作为一种休息。曾经有一次,他为了找到“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的原文和作者在一上午的时间内给秘书写了三封信。他同时也不忘在给家人,朋友的书信中时时敦促建议他们多读国学。晚年毛泽东在重病中也不忘国学,据一位医生回忆“我看到毛主席在病中依旧日日夜夜学习,常常持续十几个小时,有时竟连吃饭或量血压是,也要抓紧时间读书。”在眼睛不能看书以后,毛泽东还不断要求工作人员为其读书。

他饱读四书五经,从《尚书》到《诗经》熟读成诵;他对中华上下五千年了如指掌,读了《资治通鉴》十七遍;他有自己的诗歌王国,他书法笔体自成一派,他文章妙绝,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

在对国学的探研中,毛泽东有两点令人印象深刻,一是强调国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二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国学与生活相结合是谓用已有的知识和观点加以变通来解释或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是一味的纸上谈兵。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说道:“一九二七年革命失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这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发生悲剧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来看,便大大不然,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是会很快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个典故便出自《尚书·盘庚上》。另外在许多文章中,毛泽东还引用了许多出自《尚书》的成语如“有备无患”“任人唯贤”“兢兢业业”等。显然的,国学中的典故为毛泽东提供了很多思考现实生活的思路与解决策略。毛泽东一生只写过4首古人诗,其中一首便是写屈原的。“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一句影射了当时的现实。毛泽东曾比喻斯大林和列宁为共产主义的“刀子”。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值修正主义之风盛行之际。而在毛泽东看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手里掌握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是当时反对他所痛恨的“现代修正主义”的有力武器。

关于不动笔墨不读书,则是凡他读过的书,总要在空白处标上自己的看法和思考所得。有些上面标着“此论甚精,言之成理”等,但是有的则会批上“不通”,反映出了他读书时独立思考,分析批判的精神。而据考证,毛泽东在每读过一遍书后会在书的封皮上画一个大圈,毛泽东故居的藏书中书上有三五个圈的不在少数。同时毛泽东对书中内容的思考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与评判。

那么国学与毛泽东的领袖魅力又有何本质上的联系呢?领袖魅力有许许多多的具体体现,如自信,卓越的判断力与远见,清楚的表述能力与变革的能力等。领袖魅力的第一个要点便是自信。所谓自信,就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相信世界的力量。一个人的自信有很多来源,但我认为有很大一部分程度来自于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好奇心。一个空虚的人,一个肤浅的人他的自信心也一定是不足的,如果有,也只是盲目的,而不是切实可信的自信。毛泽东对这个世界的初始认知便是从国学开始的,他对这个世界思考也有很大部分是从国学经典中得来的,所以这就是毛泽东自信的一个组成部分。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纵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么豪迈旷达的诗句,绝非一个泛泛之辈可以写出。

第二要点便是卓越的判断力与远见。唐太宗在魏征去世时曾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不但赋予一个人判断当前形势的能力,还会给人卓越的远见。因为只有知道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即历史的本身规律才有可能在时代的洪流中抓住机遇,创造属于自己的时代。以军事方面为例。毛泽东有一个战略思想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毛泽东指出,明于知己暗于知彼,或明于知彼暗于知己,都不能实行正确的作战指导,“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指导每次革命战争,总是首先找出敌我双方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强点和弱点,据此制定战略战术,用于指导战争和作战。再以建国后的发展方向为例,毛泽东吸取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教训,提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甚至于得到了西欧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的追捧。

至于清楚的表述能力,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认为什么人比较有魅力呢?没错,是说话写文章很有“水平”的人。而这个“水平”往往体现在引经据典,纵横古今。引用典故往往不仅可以体现一个人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会使句子更加深刻同时便于理解。这一点在毛泽东身上有很好的体现。《毛泽东选集》雄文四卷,有人统计过,其中的成语典故,有40条左右来自于《左传》,20-30条《毛泽来自《论语》,《孟子》,《大学》等,有10条左右来自《诗经》《尚书》《孙子兵法》等。在毛泽东的报告,演讲,谈话中对国学经典的引用更是不计其数,数不胜数。这些典故变成了毛式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最后,领袖往往是与众不同的,只有有自己的,独特的深刻的思想,才能在这么多的人中脱颖而出,去发动革命,去引领一个时代。但是自己的思想绝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了解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总结,反思,升华得到的。我认为毛泽东思想便是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经典国学思想与一些其他思想的升华体。

毛泽东,以其富有领袖魅力的我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领袖的形象深入人心。而他的魅力与国学不可分割。这也许可以带该我们一些思考。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那些永恒的经典可以带给我们的深沉的思考和对现实的理解。我们同样也不能忘记毛泽东和他身上闪耀着的古典的领袖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