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现实•未来(朱涵)

发布时间: 2011-10-28   浏览次数: 48

浅谈国共两党九十年历程

08300180077 朱涵

自辛亥革命始,中国的历史舞台上便先后登上了两个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政党——国民党和共产党。在这近九十年的风雨历程中,两党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世界舞台上最重要也最复杂的两党关系之一。回顾两者长达九十年的羁绊,既密切又疏远,既合作又对抗,分分合合的演变不仅主宰了中国命运的起伏,也见证了世界历史的动荡,并将延续到未来。

 

中国国民党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政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其前身是中国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中,民族资产阶级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华民国,同盟会正式更名为中国国民党。相比之下,中国共产党则是个年轻的政党。在马克思主义思潮和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于1921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此时的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内有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外有帝国主义的虎视眈眈。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两党的发展都到了瓶颈期,受到了巨大威胁。国民党虽然在之前中国革命中起着主导作用,有着辉煌的战绩,但在辛亥革命后,其内部逐渐腐化,虽然党员众多,但良莠不齐,真正革命的党员屈指可数。另外国民党在政治上也存在问题,内部人员思想松懈,组织涣散如一盘散沙,它已经无法胜任中国革命的领导者,正如孙中山所说的那样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

而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新生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实力还比较薄弱,在外部恶劣环境的威胁下只能从事秘密活动,这有碍于其迅速发展;而且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远不如国民党,又苦于缺乏实际斗争的经验,大大削弱了其组织力和行动力,二七惨案这样的悲剧给中共敲响了警钟,它必须寻求出路来壮大党的力量。

在这样的状况下,为了寻求各自的出路,国共两党联合起来开始了第一次合作。从1924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起至1927年的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这次合作共历时三年半。在新三民主义的基础上,两党联合起来,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对于国民党方面,组织建设得到了改善,吸收了大量的新鲜血液,加强了党内的思想建设。与此同时,国民党不再依附于各军阀,建立了自己独立而有组织的军事力量,黄埔军校的成立为国民党今后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军事人才,党的面貌焕然一新。而对于共产党,靠着“党内合作”,其活动由秘密转为合法,在群众中宣传指导纲领,促进了工农运动的发展;另外,依靠合作,共产党积累了大量经验,培养了大批人才,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然而合作的破裂也因民族矛盾的缓和以及阶级斗争的重现而给共产党带来了血的教训,给了共产党沉重的一击,也使得共产党意识到在统一战线中保持独立,掌握革命武装的领导权的重要性。第一次国共合作对国共双方都带来了利益,使其都找到了各自的发展方向,但同时建立在共同利益上的合作是短暂的,毕竟两党有着不同的阶级背景,其对革命的发展方向有着不同的认识,当外部的因素被大大削弱之后,阶级矛盾便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最终导致了合作的破裂。

 

自第一次合作破裂后,两党经历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内战。但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的爆发,日本叩开了中国的大门,全面开启了侵华战争,使人们陷入水深火热的生活中。在这样的民族危机下,中日间的民族矛盾上升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外部威胁上,而国共两党之间的斗争被削弱了。

对于共产党而言,单方面与日军相比力量悬殊,要抵御外侵势力又要顾及内部斗争,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必须寻求与国民党的合作。而对于国民党,其承受着国内各界民众对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要求的压力,其内部分化以及不断上升的民族主义情感促成了国民党的让步。西安事变后,两党求同存异,摒弃前嫌,共同抵御外敌,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开始。

区别于第一次的合作方式,第二次合作则是以“党外合作”的方式进行。两党作为不同阶级利益的代表,体现着两种不同性质的政权形式。国共两党在之前各自拥有了政权和军队,于是在对峙格局下,以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特殊方式重新开始合作。双方在实现这一合作上都做了必要的让步,推动了民族抗战的进程,同时作为独立的单位两者也都借此发展了自己的力量。国民党借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高了国民党的声誉,锻炼了军队的素质,也使得南京政权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得到了改善。另一方面,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基础日益深厚,力量不断壮大。可以说,这次合作国共双方达到了一个双赢的局面,在当前的局势环境下,这样的合作方式是成功的。

然而当八年抗战结束,作为世界反法斯西重要战场的中国脱离了外来侵略的干预时,取代民族矛盾的依然是国共两党之间的阶级矛盾。当两者之间的和谈无法取得显著性成果时,建立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第二次合作完全破裂,国共两党陷入解放战争的争夺中,直至南京政权的覆灭,国共两党的关系陷入了僵局。

 

国民党在大陆内战失败后退居台湾,使得台湾问题成为了国共两党内战延续的衍生物。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中,共产党方面做出诸多努力以促成两岸和平谈判,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转变,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方针的提出,共产党希望在新的基础上实现国共两党的第三次合作。然而长期以来,台湾当局坚持两岸之间政府对等谈判,而拒绝中共提出的国共两党平等谈判,蒋经国曾以“不妥协,不接触,不谈判”的“三不政策”回绝了中共的提议。但值得肯定的是,蒋氏父子及国民党坚定地坚持着一个中国的原则,这也是今后两党的合作的基础。

两党间的隔阂暂时阻隔了两岸的交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两岸民众的交流欲望却日益迫切。九十年代初,两岸先后成立了具有官方背景和民间组织形式的海基会和海协会,进行两岸的交流洽谈,达成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为两岸重新交流打开了一个缺口。之后的汪辜会谈就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和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进行了协商,表明了台湾当局开始改变“三不政策”的态度,两次汪辜会谈缓和了两岸的关系,使得两岸的发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然而在国民党执政期间对于中共的据和态度使得“台独”势力开始抬头,在政治舞台上日益猖獗,而国民党在2000年大选中失败丧失了执政权,台湾政局动荡,人心涣散,给缓和的两岸关系以及两党合作的愿望蒙上了阴影。

2005年,丢失台湾政权六年之久的国民党抓住历史机遇,排除阻碍开始了“破冰之旅”。台湾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率团访问大陆,这是分隔半个世纪的国共两党高层再次会晤。这次会晤旨在促进两岸恢复谈判,达成和平协议,加强两岸的经济交流和合作,坚定了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这标志着国共两党将冰释前嫌,为新时期的国共两党合作营造了良好的开端。2008年马英九就任台湾领导人后,两岸的关系也开启了新局面。两岸以海协会和海基会为主,两党直接对话为辅,进行交流磋商,成果显著。

近些年来,两岸的交流越发密切。台资企业不断进入大陆,在我家乡苏州截止到20111月,台资企业已经突破9000家。苏州以优越的投资环境和人文环境吸引着台资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进入,促进了苏州的产业结构优化,推动了城市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台商作为新苏州人融入了新生活中,其子女教育以及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都得到妥善的解决,可以说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每年春节台商包机也为投资者们提供了便利,这是两岸民众意愿的体现,也为后来的两岸“三通”的最终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2008年中国公民赴台游的开放也促进了两岸民众的文化交流,既有利于台湾经济的发展,加强两岸合作。另一方面赴台游也满足大陆居民一睹台湾美好风光的愿望,正如许多人尤其是老一辈有台湾情结一样,在这样的机遇下,能够在有生之年踏上宝岛的土地使人们一偿多年夙愿。

两岸的关系正逐步走向健康的发展道路,国共第三次合作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指日可待。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纵观两党几次合作和分裂,可以看出近代中国主要矛盾决定了国共两党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影响着这种矛盾的解决,影响着中国近代发展的道路。国共合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两次合作先后抗击了帝国主义,军阀统治和日本侵略,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为了民族、国家的根本利益才促成的。而国共的两次分裂也是不可避免,因为两党存在着根本的阶级差异,必然伴随着斗争。从合作、分裂到再合作、再分裂,历史总是如此的相似,在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每一次冲击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也使得两党的羁绊越来越深。

鉴于过去的两次合作背景,人们期待的第三次国共合作随着时代的变迁正趋于明朗化。首先两党两岸的文化源于一脉,这种血浓于水的联系有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是两岸合作的情感基础。其次,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方针的创举作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制度基础已经在香港和澳门回归后的治理上得到了验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增强了人们的信心。双方都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这也是国共再次合作的前提和基础。而最重要的则是现实环境的压力,步入新世纪后,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固守一隅必然会止步不前。经济全球化促使双方在经济上互相依赖,经贸往来迅猛发展。而维护民族的利益,实现民族的腾飞,是两岸的愿望,是两岸人民的责任所在。

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其与国民党的关系已经持续了近一个世纪。就现在看来,两党之间还是存在分歧,但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双方的合作和对立都是建立在对各自利益的追求上,两党的发展前景依旧被看好。对于当前实际情况,台湾问题的解决面临诸多问题,还无法下定论。国共两党的党际交流互动依旧会继续,但毕竟国民党在岛内的形势并非是一党独大,政党与政府在处理两岸问题中所扮演的角色互不相同,国民党无法代表整个台湾政府来决定台湾问题的走向。因而今后两岸的对话会以海协会和海基会的两会协商为主,马英九上台后曾表示建立“两会协商、论坛为辅”的模式,两会的重要性已经被提上了一个层面。

而就两岸的合作领域,最重要的是经济发展的交流合作,因为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一大主题,经济领域是分歧较少,见效较快的一个领域。正所谓发展是硬道理,经济方面的合作有助于刺激岛内逐渐疲软的经济形势,也促进大陆的经济发展,为两岸关系的改善打下扎实的物质基础,也加深两岸民众的交流,增进了解,有助于两岸关系的稳定发展。因而未来几年两岸势必以经贸合作为重心开展交流活动,而在此基础上开始两岸和平协议才会有见效。

所谓分则两害,合则两利。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雨,两党终于能够有机会重新走在一起,为了民族大业而共同奋斗。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会结束,还将谱写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第一次国共合作对国共两党的影响》,侯兰光 甘义锋,《传承》2009年第4

2】《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矛盾探析》,同书琴,《文史博览(理论)》20109

3】《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关系及其历史启示》,关志钢,《世纪桥》

4】《国共合作发展的新空间——试析马英九上台后的国共两党关系走向》,傅玉能,胡国胜,《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320086

5】《从两岸关系发展史看第三次国共合作》,黄元全,《大理学院学报》,第9卷第320103

6】《新时期国共关系展望》王爱冬,柏祖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3月第33卷第2

7】《总结国共合作经验探寻祖国统一途径》,冯飞龙,《理论导刊》,2006年第11

8】《2008-2009年两岸关系的特点与未来关系展望》,李松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2

9http://www.infzm.com/content/17029

10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01/20/4363624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