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现实•未来( 姬雨楠)

发布时间: 2011-10-28   浏览次数: 248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建立与巩固

姬雨楠     10300700139

回顾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走过的艰辛历程与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瞩目成就,我们能深切的感受到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懈奋斗中建立和巩固的,顺应了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如毛主席所说,“是国家政治经济现象的结果”。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空前深重。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求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试验,但最终都失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仍未改变人民的悲惨命运。历史需要、人民期待新的领导力量。于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一个成立之初只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应对了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日军侵华导致民族危亡、抗日战争胜利后复杂局面等的重重考验,领导中华民族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把国家从亡国灭种的危险中解救了出来,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真正属于人民自己的社会主义共和国。这为她取得执政地位创造了根本前提。为什么她能够在政党林立、较量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并不断发展壮大?为什么那么多别的政党和组织都成了匆匆过客?为什么各民主党派能响应她的号召,在她的领导下共同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因为人民群众从历史实践的比较中认识到,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征程中,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在极端困难的环境和异常复杂的局面中指明中国前进的方向;能够紧紧地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形成万众一心的力量;能够集中无数先进分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作出最大的牺牲和奉献;能够引领人民从最悲惨的境遇迈向最光明的前途。得民心者的天下,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实乃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全面展开国家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与此同时,在政治上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在思想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国家和社会生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顺利开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以及由此所引起的中国社会性质和人民社会地位的根本变化,进一步加强了党的执政地位。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认识不深刻,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党也经历了严重曲折、遭受了重大损失。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来应对“文革”后百废待兴困难局面的考验,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从此,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新的实践探索中,党领导人民建设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果断、稳妥地处置了国内政治风波,采取正确方针应对西方国家的“制裁”以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全面推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这为其进一步巩固执政地位提供了坚强保障。

60多年的执政实践,中国共产党形成了科学的治国理政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构建起了坚强有力的执政组织体系,造就了高素质的执政骨干队伍,培育了优良的执政作风,建立了完善的执政体制机制,积累了丰富的执政党建设理论成果,取得了辉煌成就,做出了重大创新。

然而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为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我们正处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开始进入在展开中切入难点、从浅层次到深层次、从局部攻关到全面决战的时期;经过90年的发展,党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连续执政60多年的党,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执政党的建设和管理,要比执政前艰难得多,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党内一些惰性的、消极的甚至腐朽的东西逐渐滋长起来,从思想上、作风上、组织上严重腐蚀着党员、干部队伍,影响着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增强和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加强,所以党执政的时间越长,越要抓紧自身建设,越要从严要求党员和干部。

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就是要建设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其执政宗旨只能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这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只有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人为本,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才能使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胡锦涛在担任总书记后的西柏坡之行中曾去看望过两户农民,事前他不让地方同志特别安排。两位农民韩花珍和史素格的感觉是“他来家里不让我们做任何准备,说家里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他害怕老百姓为难,他害怕给老百姓增加压力。”温家宝总理到三峡库区考察,当获知云阳县人和镇龙泉村农家妇女熊德明一家被建筑商拖欠工钱,导致孩子上学受到影响后,总理当即承诺一定责令县里有关人员处理这件事。当天晚上11点多,熊德明和丈夫拿到了被拖欠了一年的2240元钱。温家宝总理对随行的干部说:“现在老百姓的好多事情,在一些领导干部看来都是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客队老百姓来说,却是大事。

执政必须科学执政,充分体现尊重科学、依靠科学、遵循科学的执政理念。2008年,防汛的科学调控在淮河防汛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有的防汛措施都走在洪水前面。为此,《人民日报》特发表了一篇题为《从“严防死守”到“科学调度”》的署名文章,将其上升到了执政理念的层面。执政必须民主执政,充分体现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的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但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要做到不脱离群众,就要坚持民主执政。执政必须依法执政,充分体现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是继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后又一部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法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许可法。“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要追究”,政府通过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将政府的行政审批和行政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执政必须求真务实,充分体现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理念。近些年来,在快速发展的背后,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在逐渐显露,一些错综复杂的矛盾在积累,一些泡沫性的繁荣在消失。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冷静的头脑,不仅难有新的、更高层次的发展,过去的辉煌也不易保持。党中央清醒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在理性正视现状的基础上,以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务实态度,勤俭节约,脚踏实地。

领导和执政,都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党要担负起人民和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必须认真研究自身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领导改革发展中不断认识自己、加强自己、提高自己,使其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参考文献:

1、《中共关键会议实录》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学习读本》 人民日报出版社;

3、《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专题十二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4、《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 中共党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