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3
[位置名称]
当前位置: 首页  导航3  课程介绍  课程发展及改革


课程发展

   1984年起,在上海医科大学图书馆成立文献检索教研室,张自钧教授任主任。对医学研究生进行医学文献检索选修教学,2.5学分,54学时,每年学生平均250人,选修率大于85%。

    2000年起,在复旦大学增设研究生电子文献检索课,对文、理研究生进行文献检索选修教学,36学时。

    1995-2007年,对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7年制、5年制增设医学信息检索课,36-48学时,每年学生平均250人,7年制、基础医学班为必修课。

    2007年起,对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8年制增设医学信息检索课,48学时,每年学生平均200人,必修课。

教学内容改革

    1984年主要进行讲座性质的医学文献检索工具方法介绍,主要为手工检索。

1988年开始引入光盘检索,教学内容逐渐向电子化、计算机化转变。

1996年开始进行网络检索,教学形式内容逐渐转向网络化。

2000年起,将教学内容由检索教学向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教学发展,教学内容逐渐向信息研究、信息分析与评价、信息表达等方向转化。

2013年起开展模拟科研思维的PBL教学

教学形式改革

    1988年前为手工检索实习形式,小班辅导与大课演讲结合。

1988年起转变为计算机实习,实习室由一台计算发展到十台,目前有专用机检实习室,一台教师机、一台服务器、64台计算机(学生机),实习场地向200台计算机发展(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研究生考试形式由笔试转为完成综合实习报告。

2005年起,实现部分对象计算机分班同步教学。

2007年起,实现部分对象PBL教学,本科生考试形式由笔试转为信息研究综合实习报告,学生从自主选题开始、进行信息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分析与评价全面信息素养能力测评。

2008年起,全面实现计算机分布同步教学、和PBL教学。

2014年起发展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形式多样化教学: 

    1.体系化教学与PBL 相结合 《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教学,紧跟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近年将信息检索与利用从一般的检索工具使用方法教育,发展为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体系教学;将信息一般利用教学发展为信息研究乃至培养高校学生科研自主创新素养能力的系统教学。

在大数据环境下,积极为大数据环境下的信息检索教学做准备,如建立微课程、以知识点需求为触发点,培养学生信息分析研究的能力,设计了不同教学对象和科研需求的学习指南、信息研究课题选择指南;建立包括本科生在内的各类学生不同层次要求的信息研究综合实习报告,从科研课题基本概念认识、选择资源、检索课题相关信息到筛选、分析、研究信息、撰写综述,全面地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自主素养能力。学生的科研选题、信息利用等实践问题迎刃而解。

教学开展围绕科研需求,由学生自主选题,开展基于科研课题的教学活动,包括信息调查与研究综合实习形式、完成课程的作业、考核。过去,学生抱怨课程学习枯燥,方法单一,此项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了学生的科研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2.网络及远程教学与面授结合 教研室自2004起建立了信息检索与利用教学网站,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学习导航系统。近年来建立了网上从教案、实习指导、学习导航到远程教育平台、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学习支持服务整体系统。既解决了学生选修人数超过机房承受能力的问题,又解决了医院临床学生学习上的路途和时间问题。

教学采用课堂教授、学生自主学习、网上演练、师生互动等方式。教研室配备专用网络实习机房,课堂教学可以师生同步上网操作学习;网上教案的配备为学生课后无障碍广域网自学、自习、自测、师生互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学既有面授又有网上交流、远程学习,以及课堂开展课题讨论的多种教学形式结合。

    3.专业嵌入式与普及教学相结合根据专业教师的需求,将文检课分段嵌入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在文献的类型上(如综述和学术论文、图书专著与学位论文、专利等)、在资源(如中西文学术期刊数据库、电子图书等)选择上、根据科研课题和专业领域研究的需求,配合专业课程分层分段设计难易适度的信息检索的授课内容及课题。

 

 
版权所有 © 精品课程-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