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
   首页  教材建设  团队著作
 
团队著作

刑事政策研究新视角

刑事政策研究新视角 - 图书城

 

作者:
ISBN:
9787503679025 , 7503679026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8-1-1
内容提要 :
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过程中,刑事政策的作用日显重要。与此相应,近些年来,刑事政策研究越来越受学界重视,出版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笔者在教学、科研过程中,对刑事政策问题也有过一些研究,这些研究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全新视角来研究理论界尚未关注的刑事政策问题;二是把理论界研究不深的刑事政策问题做更为深入的研究;三是从新的角度来研究理论界已经关注的刑事政策问题。这些研究既涉及刑事政策的宏观层面,也涉及中观和微观层面。《刑事政策研究新视角》一书其实就是这三方面研究的若干心得。笔者把这些心得结集出版,希望能够给中国的刑事政策理论研究和刑事政策实践带来些许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 :
汪明亮,安徽黟县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代表性著作有:《犯罪生成模式研究》(专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犯罪之形成——人生道路及其转折点》(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审判中的智慧——多维视野中的定罪量刑问题》(专著,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严打”的理性评价》(专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多次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课题的研究,主持上海社科规划课题两项、公安部课题三项。
目录 :

引言
第一章 社会资本视野中的刑事政策
 一、社会资本及其刑事政策意义
  (一)西方社会资本概念之提出
  (二)社会资本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三)社会资本之内涵及其在刑事政策研究中的命题假定
 二、社会资本缺失与犯罪生成
  (一)社会纽带断裂与犯罪生成
  (二)社会分化与犯罪生成
  (三)政治权威弱化与犯罪生成
  (四)信用不足与犯罪生成
 三、增加社会资本与犯罪控制
  (一)培养归属感:弥补社会纽带联系断裂而造成的社会资本存量不足
  (二)社会整合:弥补因社会分化而造成的社会资本存量不足
  (三)合法性与善治:弥补权威缺失而造成的社会成本存量不足
  (四)打造国民信用体系:弥补因诚信缺失而造成的社会资本存量不足
 四、余论
  (一)社会资本消极作用
  (二)社会资本的本土化考察
  (三)反思现行刑事政策
第二章 刑事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一、刑事政策的制定
  (一)刑事政策制定概念
  (二)刑事政策制定的模式
  (三)影响刑事政策制定的因素
  (四)刑事政策制定程序
  (五)刑事政策合法化
  (六)我国刑事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刑事政策的执行
  (一)刑事政策执行概念
  (二)刑事政策执行的理论
  (三)刑事政策执行程序
  (四)影响刑事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
  (五)我国刑事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观念基础与模式选择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观念基础
  (一)兼顾功利与公正价值观念
  (二)合理组织对犯罪反应观念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模式选择
  (一)刑事政策模式简论
  ……
第四章 “严打”刑事政策的现实基础与理性思辨
第五章 证券犯罪刑事政策的价值追求与现实选择
第六章 恶性犯罪增长的社会原因与防控策略
参考文献
后记

 

 

犯罪生成模式研究

犯罪生成模式研究 - 图书城

 

作者:
ISBN:
9787301121498 , 7301121490
出版社:
北京大学
出版日期:
2007-06
内容提要 :
作者在借鉴国内外犯罪学研究成果之基础上,结合化学反应方程式理论与传染病学理论,提出并论证了犯罪生成模式理论。犯罪生成模式理论分为两类:犯罪微观生成模式和犯罪宏观生成模式。前者主要从微观角度解释人为什么会犯罪,后者则从宏观角度说明如何看待犯罪现象。犯罪生成模式理论的提出,对丰富犯罪学、刑法学理论研究,对完善刑事立法及刑事政策的制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编辑推荐 :
  作者在借鉴国内外犯罪学研究成果之基础上.结合化学反应方程式理论与传染病学理论,提出并论证了犯罪生成模式理论。犯罪生成模式理论分为两类:犯罪微观生成模式和犯罪宏观生成模式。前者主要从微观角度解释人为什么会犯罪,后者则从宏观角度说明如何看待犯罪现象。犯罪生成模式理论的提出,对丰富犯罪学、刑法学理论研究,对完善刑事立法及刑事政策的制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录 :
导言
一、何谓犯罪生成模式
二、犯罪微观生成模式与犯罪宏观生成模式的关系
三、本书主要内容

上篇 犯罪微观生成模式
第一章 犯罪微观生成模式导论
一、基本观点
二、相关理论
三、本课题意义
第二章 “带菌个体”
一、“带菌个体”假设:乙肝病毒携带者启示
二、“带菌个体”内涵:具备犯罪人格的人
三、犯罪人格量化及“带菌个体”类型
四、影响“带菌个体”生成因素:犯罪人格之形成原因
第三章 “致罪因素”
一、经济政策失误
二、性禁忌
三、政治制度弊端
四、信仰缺失
第四章 “催化剂”
一、特定时空因素
二、社会控制弱化
三、被害人因素
第五章 犯罪化学反应方程式各要素间的作用方式
一、概说
二、危险犯罪人:“带菌个体”与“致罪因素”的相互作用
三、现实犯罪人:“催化剂”对危险犯罪人的催化作用
四、犯罪微观生成实证分析一:许诺抢劫外婆案
五、犯罪微观生成实证分析二:广东“砍手党”犯罪之生成

下篇 犯罪宏观生成模式
第六章 犯罪饱和性生成模式导论
一、基本观点
二、相关理论
三、本课题意义
第七章 最低犯罪率
一、最低犯罪率生成模式概述
二、最低犯罪率生成前提:犯罪不可避免性
三、迪尔凯姆犯罪正常论:犯罪不可避免性的一个理论解读
四、最低犯罪率不是最佳犯罪率
五、犯罪具有一定的积极功能:最低犯罪率有其存在价值
第八章 最高犯罪率
一、最高犯罪率生成模式概述
二、最高犯罪率生成前提:双重容忍度
三、最高犯罪率生成条件:“严打”手段
四、最高犯罪率测算:构建“严打”指标分析体系
第九章 理想犯罪率
一、理想犯罪率生成模式概述
二、价值指标:理想犯罪率必须考虑到社会秩序保护与个人权利价值保障间的协调

三、经济指标:国家控制犯罪率的效益大于控制犯罪率成本投入
第十章 饱和犯罪率
一、饱和犯罪率及其生成模式概述
二、社会反应对饱和犯罪率构成要素的影响
三、饱和犯罪率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后记

 

严打的理性评价

严打的理性评价/刑法与刑诉法论丛 - 图书城

 

作者:
ISBN:
9787301075074 , 7301075073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7-1
定价:
26.00
 
内容提要 :
    本书以丰富的资料,运用实证的方法、思辨的方法、比较的方法,从刑事政策学、犯罪学、经济学、刑事法学等角度展开对“严打”的研究。纵观全书,主要特点有:
一、体系结构合理
全书共四章,另加引言和结语。引言部分从国情、民情、党情角度论证了“严打”有其存在的现实基础。正文第一章至第四章分别从刑事政策学、犯罪学、经济学、刑事法学视角对“严打”进行了评价,论证充分,相得益彰,形散而神不散。结语部分在总结的基础上,对“严打”的内涵进行了全新的诠解。全书脉络清晰,逻辑性强,在表式上给人以美的感觉。
二、观点新颖独特
三、学科副全性强
四、资料丰富翔实  
作者简介 :
    汪明亮,男,1969年生于安徽黟县,法学博士。1997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法学院教师。先后多次参加国家及省级社科课题研究。主要著作有《刑法学》(副主编,法律出版社)、《经济犯罪学》(副主编,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市场经济犯罪纵横论》(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严打刑事政策理论及适用》(合著,中国检察出版社);在《北京大学学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目录 :
引言“严打”的现实基础
一 转型期的特殊国情:犯罪形势严峻
二 现实中的特殊民情:报应情感强烈
三 治国经验的特殊性:政策治国色彩浓厚
第一章 “严打”的刑事政策考察
一 刑事政策制定原则及依据
二 世界刑事政策发展趋势
三 国外及港澳台“重重”刑事政策
四 “严打”我国的“重重政策”
五 “严打”评价:刑事政策视角
六 “严打”发展:建立科学的“严打”刑事
七 结论
第二章 “严打”的犯罪学解读
一 手段的困惑与困惑的手段
二“严打”不是最佳预防犯罪手段:犯罪的多因性使然
三“严打”是不可或缺的预防犯罪手段:犯罪的饱和性使然
四 理性选择:修正“严打”
五 结论
第三章 “严打”的经济学分析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理论基础
三 “严打”刑事政策的效益——成本分析:突然视角
四 “严打”目标设定:“严打”效益最大化前提
五 “严打”成本的最优配置:“严打”效益(目标)最大化实现
六 “严打”成本度:“严打”效益最大化保证
七 结论
第四章 “严打”的刑事法思考
一 刑事法价值:纠缠于公正与功利之间
二 “从重”刑事法价值分析
三 “从快”的刑事法价值分析
四 结论
结语“严打”的理性思辩
一 “严打”万能论的错误及其局限性
二 “严打”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三 “严打”的理性定位:赋予“严打”以新内涵
参考书目
后记

 

 


版权所有 © 犯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