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走进历史真实之道
闹市区里的古遗迹保护 志丹苑元代水利工程遗址博物馆6月将建成
发布时间: 2011-04-20   浏览次数: 83

        站在位于普陀区的志丹苑元代水利工程遗址博物馆的在建工地上,有一种时光交错的奇特感受。

  真难以置信。脚下7米深处,整座700年前的水利工程完好无损,至今保存着带有铁吊和铁环的水闸闸门、被铁锭榫铆接得天衣无缝的青石板、以及层层麻条石垒成的驳岸;抬眼望去,文物紧挨鳞次栉比的高层居民楼,不远处还有车水马龙的高架桥和主干道。

  在闹市区保护古遗迹,面临一串全新课题: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如何兼顾?以何种方式向公众展出文物?保护过程中如何减少对周边居民的生活影响?历时十年之久,上海各级政府部门和文保专家持续探寻这兼顾种种的“平衡之策”。

  据最新消息,这一上海市区首座遗址博物馆预计今年底将向公众开放。

  打桩打出文物

  志丹苑遗址的发现,纯属偶然。

  2001年初,普陀区延长西路志丹路口在建造志丹苑商品房施工中,有19根桩子打不进地下,负责人专门定制一把高强度金刚钻,在“五一”长假打桩。

  想不到,一钻打下去,金刚钻“突突突”跳个不停,从地下拔出一大块“怪东西”——两块光洁平整、厚约25厘米的青石板,被一块元宝状的铁锭榫严密合缝“咬”在一起。

  施工负责人虽不懂考古,但也颇为“敏感”,一个电话打到市文管委:“我们工地打桩打出‘宝贝’,下面可能是古墓,快来看看吧!”

  30分钟后,考古专家赶赴。次日清晨,市有关部门领导带着相机冒雨赶来。

  经过数月挖掘考证,专家团队通过对地下石板、木桩、铁锭榫以及刻在木桩上的元代文字“八思巴文”的研究,10天时间就证实了古址的范围、年代和性质——这是一处元代水利工程遗址,共1300多平方米。

  “遗址距离苏州河仅1公里远,宋元时期是上海建城的关键期,遗址的发现,不仅对研究上海建城年代和历史演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搞清吴淞江河道的变革、沿江水工建筑与港口建筑的技术发展,都有极重要意义。”专家们意见一致,与已发掘的北京金中都水关遗址和广州西汉水闸遗址相比,志丹苑遗址的年代早于北京晚于广州,但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是其它两个水闸无法相比的。

  根据《文物保护法》规定,建设工程选址应当尽可能避开不可移动文物,原址保护、迁移、拆除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预算。这意味着,开发商必须马上停止造楼,项目前期投入打了水漂。

  正当全市各相关部门做好“攻坚”准备,打算协商动员开发商“让”出地皮时,开发商负责人上门,表示愿意停工配合遗址保护:“这是每个公民、每个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服从大局。”

  建“地下围墙”保安全

  与大多数古迹不同,志丹苑遗址虽然只有1300多平方米,但紧紧挨着居民楼,与最近一幢楼仅间隔十米不到。保护过程中,必须周到考虑附近居民的利益。

  工地上,专家指点遗址全貌:最大“亮点”是两根高高耸立的青石闸门立柱,柱子间宽6.8米,门槽中还留有门板、铁吊和铁环;闸门两侧是壮观的石墙驳岸,层层石墙用石灰和糯米调和剂垒砌,至今仍然坚固整齐;底部过水石面的长方形石板,由铁锭榫相连接,榫头形状与元朝蝶形元宝十分相似……“深埋地下的石材和木桩,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就会慢慢氧化,但更可怕的是地下水的侵蚀。”据说,1万多根松木和杉木制成的木桩,一旦湿度超过30%就面临腐烂危险。

  为确保遗址的绝对安全,建设方在遗址周围砌起一堵厚实的“地下围墙”,把整个遗址“包裹”起来;对于一些裸露的零星木条,则浸泡在巨大水池里“抗氧化”,恢复其当年生存状态。

  附近居民担心施工对自家房屋结构造成影响,一次次到工程办公室交涉。数月里,文保专家们和当地街道、居委会一起,带着设计稿和效果图,组织居民代表开座谈会,一次次做解释工作。

  如今,志丹苑的居民已与这块工地“相处”十年之久。进进出出,人们都会侧头瞧瞧正在敲敲打打的工地,碰到熟悉的专家会主动打招呼:“你们辛苦啦,啥时才可以完工?”

  记者采访的那天清晨,一位提着菜篮子的老伯说:“我们知道下面的文物很珍贵,政府要求‘精工细作不赶工’,希望能早日看到建成的博物馆,成为它的首批参观者。”

  而关于这片遗址的来龙去脉,附近居民大多都能讲述一二。许多老人认真地说,等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了,他们要报名做志愿者和义务讲解员,为家门口的文物做点贡献。

  博物馆呈“元宝状”

  今年春节前,遗址的地下保护工程已全部完成。目前,上部遗址博物馆已启动建设,预计今年6月就可完工。

  三维效果图上的博物馆显得晶莹通透:建筑采用元宝造型,两旁宽、中间束腰,呈圆弧线形,顶部左右两块透明玻璃。

  为减少对居民楼采光的影响,使之与小区环境融为一体,博物馆设计图数易其稿。建筑“制高点”高度相当于7层楼,但两侧逐渐“走低”,整个建筑只有2根柱子。当时,许多居民看到这份最终建筑方案时,都忍不住啧啧赞叹。

  等到博物馆建成,曾经被挖开又被“回填”用以保护遗址的3米土层,还将再次被挖开。届时,整个水利工程全貌将以“橱窗式展出”呈现在人们面前。

  博物馆内,还将重点展出刻有八思巴文字的珍贵木桩,目前部分木桩正在浙江省博物馆进行脱水、防腐处理,等到博物馆建成后才会重新运回;水闸淤泥中发现的各种生活器物也将陈列展出,其中包括元代青瓷、明代青花瓷等瓷器,与淤泥沾在一起的长条鱼标本,以及流行于元代用于装酒的韩瓶等;馆内还将辟出“任仁发家族墓”专区,再现这位元代官员、水利家、画家建造这处水利工程时的情景。

  今后,有关部门将把志丹苑遗址博物馆纳入苏州河“博物馆长廊”规划,让文物诉说苏州河的历史变迁,展示沿岸工业文明成就。

  闹市区里的古遗迹保护能否成功,如果说前期挖掘开发依靠政府和专家,那么后期长效管理则更加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