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走进历史真实之道
2009年十大公众考古事件
发布时间: 2010-12-05   浏览次数: 81
2009年十大公众考古事件(转发)
 
        公众考古是考古学、考古遗产与社会公众之间关系的实践。2009年,社会公众密切关注、社会影响较大的公众考古事件有哪些?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样的启发?
      1 铜兽首拍卖事件
       2008年10月,法国佳士得宣布,将拍卖圆明园鼠首和兔首铜像。消息传出后,引发中国民众热议,近百人组成律师团追索。2009年2月24日,法国法院批准拍卖。2月26日,厦门收藏家蔡铭超3149.12万欧元拍得铜像,但称因拍品无法入境而不付款。圆明园铜兽首流失海外,象征着一段屈辱的民族历史,其上寄托着的强烈的民族情感因素,使兽首拍卖事件受到中国人的强烈关注。铜兽首能拍出这样的天价,实是与国人的情感和关注热度密切相关。铜兽首事件也反映了中国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艰难道路。
        2 鉴宝节目的热播与争议
        中国有约7000万收藏者以及更多潜在收藏者,鉴宝节目拥有广泛的观众和参与者。这样的节目对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利弊如何?3月份举行的全国政协社科界的联组会议上,刘庆柱和安家瑶两名考古学家身份的政协委员指出,目前荧屏上的鉴宝类节目给人以“收藏文物是一种赌博性投资”的拜金主义错觉,这会引发盗墓猖獗和假文物滋生等一系列问题。两位委员的发言引起了各界争议。一方意见认为,鉴宝节目目的不在于普及文物知识,唤起人们保护和尊重传统文物的意识,而是有意制造一些噱头,且过于强调文物的价格,迎合观众价值偏好,刺激收视率;而文物市场却受到误导,“因为盗墓的人都是冲着文物的经济价值去的。”另一方意见认为,正是因为收藏市场不成熟,鉴宝类节目的价值引导才显得尤为重要。这些节目做得好,可以逐渐培养人们对文物真正的热爱。鉴于盗墓现象仍然较为严重,目前此类节目的价值导向仍需作出调整。
        3 第四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
        2006年把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09年6月13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促进科学发展”。全国各地将于“文化遗产日”期间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展示、展演、讲座、论坛以及考古体验等活动,国家文物局与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合作,携手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山东、安徽、河南八省市文化厅局和电视台,共同举办历时4小时的“中国记忆——文化遗产日”大型直播节目。这些活动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宣传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以营造全民自觉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4 秦陵一号陪葬坑第三次考古发掘引发关注和争议
        2009613,秦兵马俑一号坑在“沉寂”了24年后,秦俑馆的考古队开始第三次正式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在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引起争端和质疑。一些专家和公众担心,在保护技术尚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不应该发掘;发掘一号坑,仅是兵马俑数量的增加,展览价值大于考古价值。而主持该发掘的秦俑馆的考古队遭遇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阻拦。两家曾多年合作的单位因为体制并未理顺,使它们长期处于利益纠葛中。
        5 云冈石窟治理工程被叫停和否定
        2009820,山西省大同市“云冈石窟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被国家文物局紧急叫停。9月2日,经众多专家组成的反应性监测评估组的调研和讨论后,国家文物局正式否定了山西云冈石窟周边环境治理工程项目。项目中争议最大的是人工湖,建在离石窟仅100米的地方,当时设想人工湖产生的水气可改善大同天气,但没有考虑对石窟有破坏作用。仿古商业一条街、窟前道路和广场等项目,均属于云冈石窟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但都没有履行审批程序。作为山西省政府2009年全省重点工程之一,治理工程只考虑景区自然环境,虽然受到部分当地居民的欢迎,却破坏了文物保护的环境和文物的原真性。此事件只是在城市建设规划中普遍存在的忽视文物保护的较为突出的案例。
       6 文化部出台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
       2009101,文化部正式发布了《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重要的亮点在于:1、私人藏家只需提交个人有效证件及藏品的来源说明,就能向相关部门提交文物认定申请,为自己的文物定级。2、文物的所有权人或持有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可以书面申请认定文物。如果被认定为文物,就能在法律上得到保护。在文物认定过程中,采用听证会、行政复议等方式,保障公众在文物认定过程中的参与权。此前,由于文物认定环节缺乏明确有效的工作程序和管理制度,大量珍贵的文化资源在被纳入《文物保护法》保护范畴之前,就已被破坏、拆除和流失。此举因涉及公众切身利益,各地公众参与颇为踊跃。
        7 《探索发现》31集大型纪录片《国家宝藏》
        央视《探索•发现》节目播出不少考古发现与探索的精品,拥有广泛的观众,影响很大。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探索•发现》栏目推出的大型纪录片《国家宝藏》,以1949年至2009年新中国文物保护的发展历程为时间坐标,首次宏观梳理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脉络;首次集粹国宝级文物在发掘过程中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首次破解传世文物的修复秘笈;首次权威探索怎样对流失文物进行理性追索;首次披露汶川灾后文物的修复;首次与国家文物局全面合作,对大陆地区文物保护状况进行调查……《国家宝藏》涵盖中国文物事业的重要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展现我国文物事业取得的光辉成就,以及经历风雨曲折所走过伟大的历程。
        8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出台
        20091217,国家文物局出台了《国家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定义为: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办法出台前后,一批大遗址开始申请。这个行动源于6月12日,国家文物局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论坛形成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共识:在大遗址上形成一个科研、保护、展示、教育、游憩相统一的理想的空间环境。也就是说,这个理念强调展示、旅游、休闲与科研、管理保护更紧密地结合,实际就是为社会大众共享考古遗产提供一个理想的适当的平台。它不是以往的流于表面的参观旅游,也不是离群索居的学术研究,而是要实现两者在遗址实地上的完美融合。但是这个融合如何实现,将是面临的重要问题,因为这涉及到遗址公园圈地之后,如何进行运营维护。政府不可能无限地在运营阶段投入大量资金。
        9 曹操墓发现与质疑

        20091227上午,河南省文物局、河南安阳市及国家文物局有关方面负责人与部分专家学者一起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获重大考古发现,经权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根据考古资料现场考证研究,确定这座东汉大墓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随即遭到一些学者质疑。此事件一直延续到2010年,逐步演变为利益争夺的闹剧,并且还引出一些地方对刘备墓、孙权墓属地的争夺,以及公众各种各样的匪夷所思的猜测。此事件将对考古学研究过程、发布程序、开发应用伦理和制度等众多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10、第三次文物普查进入收官阶段

        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国各级文物普查机构共投入人员47244名。全国2862个县域中,2781个县域完成了实地文物调查,完成率97.17%。全国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929071处,其中新发现680151处,占总量的73.2%。复查 248920处。全国共调查登记消失文物38820处,消失文物,主要是尚未定级的不可移动文物,已经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相对较少,而大规模基本建设和城乡建设中对文物的毁灭性破坏,是导致文物消失的主要原因。这说明,在建设项目前的考古调查评估非常重要,但目前此方面法律有所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