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走进历史真实之道
曹操墓考古常识
发布时间: 2011-06-03   浏览次数: 592

 

曹操墓考古常识

 

        对曹操墓的发现,有不少人提出质疑,但大都不太了解考古这一行的常识,略解ABC如下:
        有新浪网友说:“田野发掘报告为何迟迟不公布?是没底气?还是压根没有?没有严谨的发掘报告就有造假的嫌疑!任何人都可以质疑!!!
        首先应该肯定,这位网友了解考古这一行有考古报告这么一说,是有点在行的质疑者。比如我就遇见过一位北京的中国考古学理事,想听听他对曹操墓发掘的看法,因为北京的消息集中,从事考古行业的人多,权威者众。但他回答我说,他一没有去过考古现场,二没有参加过考古成果发表会,还不好妄下判断。真要说话,得等到正式发表的考古报告出来。可见,不少考古专家之所以还没有发表意见,正像上面提到的那位专家说的那样,还没看到过第一手发掘的资料,还在等待正式考古报告的公开发表。这就使我上面为什么说这位网友的质疑,是有点在行的道理了。
        但这位质疑者好像又不太了解考古行业的工作流程,就非常主观地给出了结论,认为不发表报告就是造假,这就有点缺乏考古常识了。因为考古工作的流程中,首先要完成三个环节,才能正式地把考古报告发表出来。这三个流程是先发掘,一般需要一两个月或更长一点的时间;然后还要把发掘的资料进行整理,这也需要一两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但有的时候,也可以边发掘边整理,以加快进度;最后一个环节是解释,也就是研究发掘的资料,诸如资料所属的年代、资料的文化性质、资料制作或使用者的身份等,这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曹操墓是完成了上面提到的三个流程性的环节后,才对外发布发现和研究成果的,但这种成果的发布不一定就非得采取考古报告的方式。因为中国考古的刊物不多,要发表的各种考古发现和研究的成果却长年积累的很多很多。通常情况下,一般的发掘报告和研究性文章没有一年半载是排不上号,发表不出来的,等上个两三年才能发表出来的,也非罕见,都是常事。
        更何况,考古报告的编写还要颇费功夫,大型一点的报告,几十万字,几百张图和照片,就算不分昼夜地写写,每天画,天天拍照,那一年半载能完成,都算快的了。编写完了的报告,还要到出版社编辑出版,还要有正式出版的书号等,那又得一年半载下去。这样到正式的报告出来,一般都二三年出去了。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专业内部和社会尽快地了解到最新的考古发掘成果,考古界流行先在考古杂志上发表简报的做法,一般万八千字左右,配上一小部分最精要的图和照片。像曹操墓这样有重大影响的考古简报,杂志社一般都要网开一面,尽量往前面编辑、排版、印刷,一般那也要至少半年的时间才能正式出版出来。好像听说曹操墓,在今年《考古》第8期上已经发表了,我家里定的这期还没有收到,也不知是不是真的。应当说,曹操墓年初前后发掘结束,在半年的时间里发表出来,这在考古界不算最快的,也是相当迅速的了。
        即便发表简报,最快也需要半年以上时间。那考古界近些年还创新了更快捷的办法来周知业内,那就是采取每到年底都举行本年度考古发现成果发表会的方式,利用各种多媒体手段,由发掘者进京向广大同行和考古权威机构介绍最新的发掘和研究成果。这就比发表纸版的报告或简报,要传播的迅捷得多了,及大地促进了行业内部和各省市之间的广泛学术交流。
        这种汇报交流会,过于专业,社会性的记者参加的少,专业报纸如《中国文物报》、专业网站的记者来的多。但像曹操墓这样重要的发表会,也会请社会文化方面的记者前来参加。换言之,这等于说也是一种不同于纸质考古报告的新兴考古成果的发表形式。这几年,为了更加满足广大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对考古的热情与关注,一般的重大考古发现还开展了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向全民公开发现成果和研究成果,请行业的权威专家来讲解发现的价值和意义,曹操墓的最早公开,就是先采取了这样的方式。
        回到本文开头那位网友的质疑上面去,我想我这样的一串释疑,是不是已经能解惑于那位网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