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走进历史真实之道
从学生中来
发布时间: 2009-05-18   浏览次数: 87

 

 一名理工科学生的来信

     

                                                                                                                                                      

选择老师的这门课程源于曾经深深被书上的埃及金字塔、玛雅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考古发现的内容所吸引,希望可以更深入地知道和了解考古这一专业以及一系列的考古发现过程。中学时曾经翻遍图书馆的考古书籍,却很少有介绍考古过程的,往往都是呈现考古完成后的成果,将器物、古尸以及专家们已经分析得到的结论,想接近真实的考古是我的一个愿望。通过这将近一学期的学习,我突然发现原来考古与我原先想象的是如此的不同,以至于起初还难以接受。

老师的课从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开始,当看到图像资料上那些在田野中的探方、隔梁,以及来来往往挑着土的工作人员,一股奇怪的感觉油然而生,这似乎与想象中的考古现场大相径庭。没有隆重的场面,没有像科幻一样先进的设备,没有奇怪的探测器,等等这一切都给人完全陌生的感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对老师在三峡考古的过程的了解,我开始意识到,真正的考古就是这样的。虽然没有那些设想中的场面,但是也许是这些朴实的景象让我感觉考古工作并不神秘、并不遥不可及,是实实在在在我们生活中的。正是这样的感受,让我更加愿意去了解考古。而且,我也意识到,考古的发掘并不是为了向世界展示某一个帝王的随葬品,也不是为了找寻一个失落的帝国,而是为了证实一段历史,让人类的发展史完整而且可以考证。老师在课上通过三峡的工作实录向我们介绍了不同的墓葬所处的年代,如何从简单的墓砖上看出下葬的年代,随葬物品的摆放有什么样的规律等等,更令我高兴的是了解了不少基本常识,比如在探方中的字母、数字所代表的含义,如何用一根细长的竿子发现深埋地下的遗迹,如何一层层地对现场进行发掘。可笑的是,我过去一直以为考古的发掘是把土挖出来后放进什么机器进行筛拣过滤的。更神的是,老师能够“看”出古墓的所在,并大致划出范围,这一绝技让我叹为观止,虽然老师说起来很简单,只要看土层,但是想想自己也并不是没去过山区野地的,且从未发现土层会有什么不同,看来老师就是老师。

过去对中国的考古并不十分了解,反而比较留意国外的考古发现,尤其是很沉迷于埃及的法老墓,对于中国的考古发现也局限在一个叫尼雅的地方,只因为曾经读过一本对其有详细介绍的书,其他可以说是所知甚少。通过上课老师的介绍,我在网上和图书馆查阅了一些有关中国考古的期刊,比如《文物》,在2005年第二期中的“甘肃礼县圆顶山98LDM22000LDM4春秋秦墓”中,我感受到了中国考古发现的魅力所在,这一春秋中晚期秦国的贵族墓地让我不禁对中国的考古发现有了深深的好奇。在随后的“北周史君墓出土的拜占庭金币仿制品”、“秦简《天官书》的中星和古度”以及“南京西善桥宫山‘竹林七贤’壁画墓的时代”等专题中都让我一步步对中国的考古有了了解。

同时,我也通过老师穿插课中的介绍了解了不少在世界范围内有重大影响力的中国考古者,在了解了夏鼐、李济、苏秉琦等的生平事迹后,我对于这些在中国考古界有杰出贡献的人产生了极高的崇敬之情,尤其是李济先生,1926年发掘山西夏县西阳村遗址,是中国学者第一次自行主持的考古发掘。他所领导的安阳殷墟等项发掘造就了中国第一批田野工作水平较高的考古学家。正是这批用于投身于艰苦的考古工作的人们造就了现在的考古工作的发展。

课程的内容不仅仅涉及考古知识,在考古过程中高老师与同学们的趣事也是上课时常常被津津乐道的主题之一,在艰苦的生活、工作环境中,融洽的师生关系让我们这些平日里只能看着老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学生羡慕不已。如果有机会还真想跟着老师一行去走走、看看、做做,也许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考古人的生活和工作。

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可能我仍然不能称自己是个懂考古的人,但是正是这一个学期的学习,让我走进了考古,更让我走进了中国田野考古。  (05级 李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