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走进历史真实之道
历史沿革
发布时间: 2009-03-29   浏览次数: 165

        

【历史沿革】

 

本课程的前身,是为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和历史系本科同学开设的《考古学导论》专业课。2003年前后,响应学校各系为学校开设公共基础选修课的举措,加强通识教育,扩大各个专业同学的学科视野,我们将课程更名为《考古发现与探索》,并把课程中过于考古专业的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意在更大范围内吸引同学选修,以适应面向全校文理科同学开设的普适性。

1、连年开设,广受欢迎。

本课程自开设以来,连续六年来,每个学年都连续讲授,迄今已经分别在邯郸校区、枫林校区、江湾校区都开设过。选课同学比较踊跃,反映普遍很好。其中,校本部所在的邯郸校区每学年都发生学生选课难的现象,这反映出我们开设的这门课程受欢迎的程度,满足了广大同学的学习和探索需求。

2、师资结构合理,学缘比例完善。

本课程开设之初,只有两位教师。近年来,大力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新增二位年轻教师后,四位主讲老师中从教授,到副教授,再到讲师,分布比较均匀,平均年龄依次相差10岁左右。这使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更加趋于合理,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另外,四位教师曾经就读的学校,分别来自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和厦门大学,还有一位教师毕业于加拿大的麦基尔(McGill)大学,学缘构成比例非常具有优势,来自不同高校的教师特别是海外学成归来人员,在专业知识上掌握目前国外最新专业动态,引入了欧美同类课程的相关成果。

3、教材建设跟进,辅助手段多样。

目前,配合课程建设的需要,已出版相关教材《当代考古学》,阅读资料《三峡考古记丛书三本、《铜器与中国文化》、《瓷器与中国文化》等,另外,课程负责人编写的《考古不是挖宝》、《考古好玩》也将于2009年出版。主讲教师高蒙河还录制了多部自己在电视台访谈考古节目和我校考古队野外工作录象作为教学片,增加了讲授和学生的亲近感。同时,实物教学手段多样,教师参加各种考古发掘的成果,也能通过实物观察、大量放映PPT和录像等方式直接与学生交流最新动态,除了在学校建立网络平台外,主讲教师高蒙河还开设了自己的搜狐考古人博客,与同学交流的渠道开阔和深入,增进了教学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