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指导思想
发布时间: 2013-03-20   浏览次数: 352

        体育课程的目标是指通过体育课程的教学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基础教育的体育课程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成的。它决定着体育课程的方向与过程,也是评估体育课程的重要依据,对体育课程的实施起着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体育课程的教学应当充分体现通识教育的思想,使体育课程从单一的体育教学目标向更深层次的关注学生全方位健康发展的方向努力。


一、体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的、有别于其它课程的特征,它是在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身体接触,这是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也是最能敞开彼此心扉进行沟通的教学方式。
因此,依托这样一个开放的平台,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注重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要把体育教学作为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个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意识和沟通能力,使他们成为引领社会健康发展的骨干。在教学时,从细节着手,使学生从教师身上、从其它同学身上学习交往、沟通的方法,学会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一些诸如迟到、早退;个人的表现对一个团队的影响等等原本并不太关注的事情的重要性。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专项体育教学能力,还要具备心理学、社会学、哲学、逻辑学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很好地贯穿在体育教学实践中。


二、体育课程的根本表现形式在于使学生掌握体育专项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我们知道,选修的学生无论从运动经历、身体素质还是掌握技能的能力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掌握体育专项运动表现形式是具有多样性的,除了表现在掌握专项的运动技能;也可以表现在掌握专项运动的规则,具备担当比赛裁判的能力;甚至表现在对于比赛的理解,具有解说一场比赛的能力上。在教学时,教师应当慧眼识才,因势利导,区别对待,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建立更强的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实现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在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以及身体素质锻炼的自觉性。身体素质的练习是一个相对枯燥、艰难的过程,一般学生在进行练习时都会有一定程度、一定方式的抗拒。因此,在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对象的基础、个体差异以及教学效果理想化。所以,在进行必要的动员与讲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身体素质练习内容丰富性、趣味性、渐进性,把身体素质练习与游戏相结合;身体素质练习与技战术练习相结合;让学生在每个阶段建立一个自己努力目标,不断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这样,学生在快乐的同时、在技战术提高的同时,在树立更强的自信心的同时身体素质得到了锻炼与提高,最终达到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终身体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