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基础韩国语
课程描述
发布时间: 2011-10-17   浏览次数: 199

 

4.课程描述

 

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1995年,复旦大学创设韩国语专业,开设专业必修课程《基础韩国语(上、下)》。

2002 年,在复旦大学教务处的支持和复旦学生的强烈要求下,开设全校性的公选课程《基础韩国语(上、下)》。目前,公选课《基础韩国语(上、下)》在邯郸校区每学期开课,在枫林校区和张江校区则隔年轮流开课。

2005年,教材《基础韩国语(上)》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6年,教材《基础韩国语(下)》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7年,教材《基础韩国语(上、下)》荣获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三等奖”

2008年,《基础韩国语(上、下)》被评为复旦大学校级精品课程。

2008年,《基础韩国语(上、下)》被评为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

 

 

 

  

 

4-5 教学效果(含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

 

校外专家评价:

1. 洛阳外国语大学 张光军教授

  

 

 

 

 

2. 上海外国语大学 金基石教授

 

 

3. 韩国首尔大学允汝卓教授

教学队伍较强,自编教材也有一定的特点,并能运用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注意启发式的教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材内容的合适性和网络手段的运用方面有待完善和提高。

1.  讲课有深度和广度

2.  讲课内容有文化气氛

3.  讲课语言环境好

4.  讲课老师精神饱满

5.学生呼应度高

 

学生评价:

1. 08级韩语系本科生何嘉慧的评价

 

每天最期待的就是韩语课了。又能见到亲切的老师,熟悉的同学和美丽的语言。“好在每天都有韩语课呢。”班里的同学都这么说。外系的同学也都说韩语系怎么看起来就想一个大家庭一样,好团结的。学姐们嘴里则是“你们上课好HIGH啊,像在开PARTY一样。”这一切都离不开我们异常负责和“亲民”的老师。

老师好像一个很神奇的魔术师,就算是简单的单词和枯燥的语法也能讲述的妙趣横生。讲单词的时候会穿插一些很有趣的用法和词根的联想,即使是课前来不及预习,在这样的讲授下,也很神奇地能一次就记住了。而且还能获得其他的词汇知识。所以在师的教授下我们的词汇量可以说是课程原定词汇量的2~3倍。而且由于是连着单词的各种奇妙的用法一起讲授的,往往很容易就在生活中运用出来了。

而且在上课的时候蔡老师总是很注意让我们多开口多说。一改“填鸭式”的讲授,每讲一个语法就让我们造句以便能够活用。所以课堂的互动性相当强。每节课前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发表自己写的韩语文章,老师的这一做法不仅能够检查我们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漏洞,也使我们更愿意主动地去运用韩语了。

 

2.信息学院微电子系本科生沈波的评价

4-6课堂录像(课程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单词朗读、课文内容解释、语法点解释、语法练习、会话练习等内容。

 

 

 


 

4-2 实践(验)课教学内容

 

 

4-2-1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

 

 

4-2-2课程内容(详细列出实验或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

 

 

4-2-3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4-2-4考核内容与方法

 

4-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初级韩国语》(上册、下册)由本课程负责人姜宝有和两位主讲教师黄贤玉、蔡玉子共同编写,分别于2005年、2006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教材是课程负责人姜宝有教授担任编委的“21世纪韩国语专业系列教材”中最为核心的教材,出版发行后又进行了全方位的修订。

另外我们配套使用的“21世纪韩国语专业系列教材”还有《韩国语泛读教程》(上册、中册、下册)、《韩国文学史》、《韩国文学选读》、《商务韩国语》、《韩国语写作》等教材。

21世纪韩国语专业系列教材”的丛书主编是我系的学科带头人姜银国教授。该系列教材在编制理念上具有统一性和一贯性,在内容上则互为补充,现在全国25所大学的韩国语系均采用该系列教材。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程还充分运用网络教育手段。在虚拟校园及网络课堂等校内网络平台上发布课程信息通告、布置作业并上传各种课件。

另外,韩国国际交流财团每年定期向我系捐赠各类图书资料,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将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选定为韩国电影研究中心图书馆,每年免费赠送韩国原版电影和有关电影的图书资料。本系自有的资料室已收藏了近2000册的韩文原版图书,以及比较丰富的韩国影视作品和纪录片等影像资料。学生能够利用这些图书音像资料扩展学习内容,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4-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1. 使用ppt课件进行讲解,便于突出重点,提高授课效率,切实提高了教学效果。

2.模拟场景对话:根据课文内容,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场景对话练习,及时校正发音,提高学生的对话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文化投影教学法:以文化投影的方式给学生解释语言结构中的文化因子,使学生更为深入和全面地理解所学外语的文化特征。

4.讲故事,报小新闻:每天上课前轮流由一名同学讲5分钟的韩语故事或报一段小新闻,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叙述表达能力,克服不敢开口说外语的心理障碍。

5.视频教学:配合视听说课程,上课中适当播放问候、道歉、打电话、购物、约会等场景的影视剧视频,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同时可以使学生接触熟悉教材中没有出现的各种日常用语。

6.实行互教制度:复旦大学是外国留学生最多的高校之一,尤其是在复旦读书的留学生当中韩国留学生居多,我们积极利用这种资源,使每位学生都有一两位固定的韩国留学生互交,以此大幅提高学生的发音及实际会话能力,同时增加接触韩国文化的机会。

7.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充分活用原版电影和电视剧中的场景对话,并编写了影像资料集。这在全国其它各所大学的韩国语系中都是没有的。并且开设了网络课程,将教学大纲、教案及部分教学视频上传至网络供学生使用。

 

 



 

4-2 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外文学院韩国语系专业必修课程,是专业一年级学生的主修课程,是培养韩国语人才中最为基础和关键的课程,是学习韩国语语音、词汇、语法的重要基础课程。该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全面接触韩国文化,是零基础起步阶段的重要课程,学生在该课程中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较高,韩国语能力的增长也最为迅速。

本课程主要讲授有关日常生活、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季节天气等方面的选文;结合课文讲授格词尾、添意词尾、终结词尾、连接词尾、时制词尾等最常用的基本词尾和常用格式以及基本句型。

通过讲授和训练使学生掌握韩国语基础语言知识和基本语言技能,能够准确、流利地拼读韩国语字母,熟练掌握一般的日常会话;掌握2000-2500个常用词;掌握韩国语常用词尾和常用句型;能熟练运用一般日常生活用语和课堂用语;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能读懂一些通俗易懂的文章;会写简单的书信及记录等;能较为准确地翻译(韩汉互译)一些简单的句子。

 

 

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基础韩国语(上、下)”共分两个学期完成教学任务。该课程属于零起点的韩国语入门课程,因此在教学顺序安排上首先是集中教授语音方面的知识,对应学时大致为20学时(约2周)。之后将结合课文内容同时推进语音、词汇、语法、听说和练习等各方面的教学,其中语法、会话和练习部分所占学时数相对较多。

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课程的重点是正确掌握韩国语每个字母的发音方法以及助词、词尾的活用。

对于零起点的韩国语学习者来说,难点就是母语与外语的语言结构不同,且有些语法概念和术语比较抽象,很难用生动的语言或例子进行充分的解释和描述,因此对教学和学习会造成一定的困难。

对于这些难以用母语解释的语言难点,我们探索着从思维模式和认知模式的角度来解决。中国人的认知模式倾向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强调事物的结果和功能,主张把主体和客体综合在一起,把客观知识与主观行为综合在一起。这种以“天人合一”即主客体相统一为前提的认知模式与汉语的主体型语言结构相一致。韩国人“重客体,轻主体,依靠自然”的客观性宇宙观强调人的自然属性,主张从客观的角度理解对方和事物。这种以“天地人三才”即主客体相分离为前提的认知模式与韩语的客体型语言结构相一致。整体性思维导致汉语在语法形态上的隐形特征,而分析式思维导致韩国语在语法形态上的显形特征。汉语意合句的认知背景是“善于综合、短于分析”的传统思维。这是中国人的整体性和辨证性认知模式在语言结构上的隐形表现。而韩国语无论是单句还是复句,都必须有相应的语法形态,从而以较客观的方式反映事理关系。这是韩国人的“重于客观,善于分析”的认知模式在语言结构上的显形表现。

 

4-2-4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4-2 实践(验)课教学内容

 

 

4-2-1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

 

 

4-2-2课程内容(详细列出实验或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

 

 

4-2-3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4-2-4考核内容与方法

 

4-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初级韩国语》(上册、下册)由本课程负责人姜宝有和两位主讲教师黄贤玉、蔡玉子共同编写,分别于2005年、2006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教材是课程负责人姜宝有教授担任编委的“21世纪韩国语专业系列教材”中最为核心的教材,出版发行后又进行了全方位的修订。

另外我们配套使用的“21世纪韩国语专业系列教材”还有《韩国语泛读教程》(上册、中册、下册)、《韩国文学史》、《韩国文学选读》、《商务韩国语》、《韩国语写作》等教材。

21世纪韩国语专业系列教材”的丛书主编是我系的学科带头人姜银国教授。该系列教材在编制理念上具有统一性和一贯性,在内容上则互为补充,现在全国25所大学的韩国语系均采用该系列教材。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程还充分运用网络教育手段。在虚拟校园及网络课堂等校内网络平台上发布课程信息通告、布置作业并上传各种课件。

另外,韩国国际交流财团每年定期向我系捐赠各类图书资料,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将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选定为韩国电影研究中心图书馆,每年免费赠送韩国原版电影和有关电影的图书资料。本系自有的资料室已收藏了近2000册的韩文原版图书,以及比较丰富的韩国影视作品和纪录片等影像资料。学生能够利用这些图书音像资料扩展学习内容,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4-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1. 使用ppt课件进行讲解,便于突出重点,提高授课效率,切实提高了教学效果。

2.模拟场景对话:根据课文内容,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场景对话练习,及时校正发音,提高学生的对话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文化投影教学法:以文化投影的方式给学生解释语言结构中的文化因子,使学生更为深入和全面地理解所学外语的文化特征。

4.讲故事,报小新闻:每天上课前轮流由一名同学讲5分钟的韩语故事或报一段小新闻,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叙述表达能力,克服不敢开口说外语的心理障碍。

5.视频教学:配合视听说课程,上课中适当播放问候、道歉、打电话、购物、约会等场景的影视剧视频,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同时可以使学生接触熟悉教材中没有出现的各种日常用语。

6.实行互教制度:复旦大学是外国留学生最多的高校之一,尤其是在复旦读书的留学生当中韩国留学生居多,我们积极利用这种资源,使每位学生都有一两位固定的韩国留学生互交,以此大幅提高学生的发音及实际会话能力,同时增加接触韩国文化的机会。

7.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充分活用原版电影和电视剧中的场景对话,并编写了影像资料集。这在全国其它各所大学的韩国语系中都是没有的。并且开设了网络课程,将教学大纲、教案及部分教学视频上传至网络供学生使用。

 

 



 

4-2 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外文学院韩国语系专业必修课程,是专业一年级学生的主修课程,是培养韩国语人才中最为基础和关键的课程,是学习韩国语语音、词汇、语法的重要基础课程。该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全面接触韩国文化,是零基础起步阶段的重要课程,学生在该课程中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较高,韩国语能力的增长也最为迅速。

本课程主要讲授有关日常生活、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季节天气等方面的选文;结合课文讲授格词尾、添意词尾、终结词尾、连接词尾、时制词尾等最常用的基本词尾和常用格式以及基本句型。

通过讲授和训练使学生掌握韩国语基础语言知识和基本语言技能,能够准确、流利地拼读韩国语字母,熟练掌握一般的日常会话;掌握2000-2500个常用词;掌握韩国语常用词尾和常用句型;能熟练运用一般日常生活用语和课堂用语;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能读懂一些通俗易懂的文章;会写简单的书信及记录等;能较为准确地翻译(韩汉互译)一些简单的句子。

 

 

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基础韩国语(上、下)”共分两个学期完成教学任务。该课程属于零起点的韩国语入门课程,因此在教学顺序安排上首先是集中教授语音方面的知识,对应学时大致为20学时(约2周)。之后将结合课文内容同时推进语音、词汇、语法、听说和练习等各方面的教学,其中语法、会话和练习部分所占学时数相对较多。

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课程的重点是正确掌握韩国语每个字母的发音方法以及助词、词尾的活用。

对于零起点的韩国语学习者来说,难点就是母语与外语的语言结构不同,且有些语法概念和术语比较抽象,很难用生动的语言或例子进行充分的解释和描述,因此对教学和学习会造成一定的困难。

对于这些难以用母语解释的语言难点,我们探索着从思维模式和认知模式的角度来解决。中国人的认知模式倾向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强调事物的结果和功能,主张把主体和客体综合在一起,把客观知识与主观行为综合在一起。这种以“天人合一”即主客体相统一为前提的认知模式与汉语的主体型语言结构相一致。韩国人“重客体,轻主体,依靠自然”的客观性宇宙观强调人的自然属性,主张从客观的角度理解对方和事物。这种以“天地人三才”即主客体相分离为前提的认知模式与韩语的客体型语言结构相一致。整体性思维导致汉语在语法形态上的隐形特征,而分析式思维导致韩国语在语法形态上的显形特征。汉语意合句的认知背景是“善于综合、短于分析”的传统思维。这是中国人的整体性和辨证性认知模式在语言结构上的隐形表现。而韩国语无论是单句还是复句,都必须有相应的语法形态,从而以较客观的方式反映事理关系。这是韩国人的“重于客观,善于分析”的认知模式在语言结构上的显形表现。

 

4-2-4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