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Epidemiology---上海市级精品课程

   首页  课程介绍
 
课程介绍

        流行病学是在人类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随着人类对疾病认识的深入,人群疾病谱的变迁,流行病学作为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的专业学科,其概念和研究范围亦日益发展、步入成熟。

流行病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流行病学的起源

流行病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Hippocrates学校的卫生实践。Hippocrates对流行病学贡献在于他提出的环境在疾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这一理论,强调物理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但是,随着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的衰落,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基本上被忽视了。人群健康和社会经济状况的恶化、贫穷的广泛化和随之而来的传统文明的衰退,最终导致了中世纪影响全球的瘟疫-黑死病的大流行。1863年显微镜的发明使科学家得以识别微生物,促进了这一理论的发展,并在距今一百多年前发展为细菌理论。

2. 流行病学的发展

18世纪,英国的John Graunt应用卫生统计学理论对英国的死亡率周报进行分析,其目的是向大众报告疾病的流行程度。1947年,James Lind进行了流行病学史上第一项实验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了维生素C缺乏与坏血病的有关系。

3. 流行病学的兴盛

工业革命对人群健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城市化过程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贫困严重地威胁着劳动力的健康状态,并因此威胁着社会的政治体系和经济发展。对地区居民健康的关注促进了卫生统计学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1839年,Farr创立了生命统计系统,这一系统后来成为疾病分类标准的基础。在英国,现代流行病学的另一位奠基人John Snow对公共饮水系统与霍乱发病的研究也被载入了流行病发展的史册。这一时期流行病学的兴盛主要基于流行病学理论的建立,统计学的应用和有组织的公共卫生运动。此后半年世纪,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和Koch法则的建立,流行病学逐步向基于病原学单病原理论的传染病流行病学过渡。20世纪上半叶,在认识到病原微生物单因素理论并不能解释所有病因的前提下,流行病学研究又迎来了它蓬勃发展的新纪元。

4. 流行病的发展

人类疾病谱的变迁促进了传染病流行病学向非传染病流行病学的发展。随着人群健康状态的改善,期望寿命日益增高,导致了与年龄相关的慢性疾病发病率的增加,这一现象引起了流行病学家的重视。同时,由于古老的传染病如结核病等的卷土重来和新出现传染病如艾滋病、SARS、禽流感等的肆虐,传染病流行病学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仍保持着重要的地位。

流行病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如分子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肿瘤流行病学、伤害流行病学等。各分支流行病学的基础是现代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而针对人群健康的宗旨反映了所有这些分支流行病学均服务于预防和控制人群中疾病的发生、改善人群健康水平这一公共卫生大目标。

随着我国经验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人群的疾病谱发生了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我们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同时也面临着SARSH7N9禽流感等新发和再现传染病的威胁,迫切需要我们用流行病学的研究方向,从环境和分子生物学角度掌握我国人群疾病发生和死亡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探索和评价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改善和提高我国人群的生活质量。

 

目前,流行病学目前已成为医学生(包括预防医学、卫生管理学、妇幼卫生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国家医改方案所提出的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也急需要有一大批公共卫生的专业人才,而流行病学是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训的必修课目。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学科,所在的实验室为“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科曾主编全国第一版《流行病学》统编教材,近年来主编《流行病学》(科学出版社,ISBN 7-03-011773-5)、《流行病学基础,ISBN 978-7-309-07817-6》(复旦大学出版社)、《流行病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ISBN 978-7-309-05675-4)、《流行病学模型》(复旦大学出版社,ISBN 978-7-309-08683-6)等在国内有较高影响的教材和参考书。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2005年获复旦大学精品课程。2008年获得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立项,并顺利通过上海市教委组织的专家验收。


版权所有 ©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上海市级精品课程
技术支持:南京苏迪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