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
自我评价
发布时间: 2008-05-22   浏览次数: 279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
第一,本课程采用断代史与通史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即每一个教学单元都构成了相对独立的断代史教学模块,各个教学单元又彼此衔接成了一个统一的教学体系。这样的做法既有利于涵盖丰富的教学内容,也有利于循序渐进地展开哲学史教学;
第二,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对于经典哲学文献的导读,使得学生比较早地就通过对于一手学术资料的接触领略到哲学思维的魅力;
第三,适时加入双语教学的内容,使得学生能够熟悉重要哲学术语的英文表达方式,
为以后直接阅读英语文献创造条件。
 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
本课程是改革开放以后大陆最早开设的西方哲学史课程,相关的课程教材(全增嘏主编的《西方哲学史》)被很多兄弟院校采用为西方哲学史教材,在国内获得了巨大的
影响。目前即将出齐的新教材(俞吾金主编的十卷本《西方哲学通史》)则将成为国内高校哲学教育界编写的最详尽的西方哲学教材。
在教学体系建设方面,本课程在2003年以后就采取了大幅度的教学改革,将原来的“西方哲学史”课程划分为以下四个教学模块(每个模块占据一学期):古希腊哲学、中世纪文艺复兴哲学、十七-十八世纪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这样的教学体系在国内高校的哲学教育界是绝无仅有的(在其它学校的哲学系,西方哲学课程一般只占据一或两个学期的教学时间,而且下面没有其它的子课程)。不过,将哲学通史细化为断代专题史的教学方法在国外却比较多见,因此本课程的教学体系设置方案是与国际通行做法比较接轨的。
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第一,由于整个西方哲学史教学体系牵涉到多位任课教师,而各位教师之间的学术风格与学术专长又彼此不同,因此有时候会造成教学模块衔接方面的问题。
第二,本课程体系中的很多模块既是哲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又是面向全校学生的文科平台课,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就很难同时满足非哲学专业学生与哲学专业学生彼此不同的深度要求。
第三,由于修读本课程的学生基数比较大,因为往往会面临着公共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课外辅读材料的匮乏上:教师所开列的原著选读材料有时候很难为全体学生所购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展开。这种情况的产生,一方面与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相关,一方面也与校图书馆的藏书现状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