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
精品课程申请表
发布时间: 2008-05-22   浏览次数: 32267

 

 

 

 

 

 

2008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

(本科)

 

 

推 荐 单 位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所 属 学 校      复旦大学                  

      课 程 名 称     西方哲学史

      课程类型 □ 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验()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哲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外国哲学

      课 程 负 责 人                 俞吾金

      申 报 日 期                    2008年5月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

○○八年三月

 

填 写 要 求

 

一、    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四、    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14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

五、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                    课程负责人情况

1-1

基本

信息

姓 名

俞吾金

性别

出生年月

19486

最终学历

研究生

 

教授

电 话

55385630

 

博士

 

外哲学科负责人

传 真

55664468

所在院系

 

哲学学院

E-mail

yuwujin@hotmail.com

通信地址(邮编)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200433

研究方向

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

1-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一、主要课程:

1.西方哲学史(下),文基班专业课,周学时3 2002年春季学期,60人;

2.德国古典哲学(与孙向晨合上),专业课,周学时2,人数200左右;2003年春季学期;

3.哲学原典导读,专业课(人文类基础), 2学时/周,2005年秋季学期,120人;

4.哲学导论,专业课程(人文类基础),2学时/周,2006级,390人;

5.后现代思潮(与汪行福合上),公共课,2学时/周,20072007年春季学期,80人。

 

二、实践性教学:

2000级本科生毕业论文,3人;

2001级本科生毕业论文,2人;

2002级本科生毕业论文,1人;

2003级本科生毕业论文,1人。

 

三、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1.上海教育改革的哲学基础,上海市教委,20009-20023月(已完成

),俞吾金为课题唯一的承担者。

2.外国哲学学科建设,“985第一期(三年行动计划)20009-20029

(已完成),俞吾金为本课题的主持人。

3.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985第一期(三年行动计划),20009-

20029月(已完成),俞吾金为本课题的主持人。

4.当代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重点学科建设),“十五”“211工程第二期,2003

9-20069月(已完成),俞吾金为本课题的主持人。

四、教学论文

1.俞吾金、孙承叔:复旦大学哲学系课程体系改革方案,载高等教育出版社

编:《创新与辉煌》20028月;

2.俞吾金:学历史,还是学考历史?《文汇报》2002730

3.俞吾金:德育必须双管齐下,《上海教育》2003-1

4.俞吾金:以学科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研究,《文汇报》2004419

5.俞吾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提,《探索与争鸣》2004-7

6.俞吾金:邯郸学步与语文教学,《现代教育报》2005225

7.俞吾金:逐步淡化“应试教育”的语境,《现代教育报》2005225

8.俞吾金:哲学教育三题议,《文汇报》2007211

9.俞吾金:社会转型与心理调适,《解放日报》2006730

10.俞吾金: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之我见,《探索与争鸣》2002-8

 

五、教学奖励

120065月,俞吾金指导的博士徐英瑾的论文《维特根斯坦转型期的“现象

学”之谜》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俞吾金被评为20052006年度复旦大

学研究生优秀导师;

220059月,俞吾金等五人的成果《复旦大学哲学系课程体系改革》获第

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320053月,俞吾金在人民大会堂被聘为哲学社会科学首届(2004年度)

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

420035月,俞吾金等著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获上海市教

委优秀教材一等奖;

520039月,俞吾金获复旦大学首届校长奖。

1-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一、     学术研究课题

1.《西方哲学通史》(十卷本)(03AZX005),国家社科基金“十五”重点规划项目,

20039-200710月,俞吾金为本课题主持人。

2.《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基本理论》(04JZD002),2004

度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0412-200812月,俞吾金为本课题

主持人。

3.《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中的若干问题》(03JZD002),2003年度教育部重

大课题攻关项目,200312-200712月,俞吾金为子课题“国外马克思

主义”主持人。

4.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最新发展态势(02JAZJD720005),教

育部基地重大项目,2002-2007,俞吾金为本课题主持人。

5.问题域的转换:对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的当代解读(2004BZX001),上海市

哲社一般课题20049-200612月(已完成),俞吾金为本课题主持人。

二、     学术论文

1.  Yu Wujin: ‘Declaration of the Aesthetics of Comedy’,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Spring 2007;

2.  Yu Wujin: ‘On Marx’s Interpretation of the legacy of Classical German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Winter 2006;

3.  Yu Wujin: ‘Drawing Inspiration from Marx’s Diagnosis of Modernity’,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Summer 2005 ;

4.  Yu Wujin: ‘From Moral to Historical Evaluation: A Perspective Chan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rx’s Concept of Alienatio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Autumn

2003;

5.  Yu Wujin: ‘A False But Meaningful Issue’, in C.Defoort edited: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Spring 2006, pp.20-33.

6.俞吾金:论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解读,《中国社会科学》2006-2

7.俞吾金:究竟如何理解尼采的话“上帝死了”?,《哲学研究》2006-9

8.俞吾金:一个被遮蔽了的康德问题,《复旦学报》2003-1

9.俞吾金:如何重写西方哲学史,《东南学术》2002-2

10.俞吾金:西方哲学发展中的三大转向,《河北学刊》2004-3

 

三、     学术奖励

120069月,俞吾金论文“从科学技术的双重功能看历史唯物主义叙述体

系的改变”(原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1)获上海市第八届哲社优秀学术论

一等奖;

220069月,俞吾金著作《重新理解马克思》获上海市第六届邓小平理论

研究一等奖;

320049月,俞吾金论文“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原载《中国

社会科学》2003-2)获上海市第七届哲社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420029月,俞吾金论文“存在、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原载《中国社会

科学》2001-2)获上海市第六届哲社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6.  刘放桐、俞吾金主编的《20世纪英美哲学》和《17世纪形而上学》均获

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著作三等奖。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课程负责人:主持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


2. 主讲教师情况⑴

2-1

基本

信息

姓 名

汪堂家

性别

出生年月

19625

最终学历

研究生

 

教授

电 话

55056376

 

博士

 

研究中心副主任

传 真

65642732

所在院系

 

哲学学院

E-mail

tjwang@fudan.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上海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200433

研究方向

西方哲学史,当代法国哲学

2-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一.     主讲课程:

1.笛卡尔《方法谈》导读,复旦学院通识教育课,每周2课时,2006级,78人,

2006年秋季学期;

2.西方哲学史,哲学系专业课,每周2课时,2005级,45人,2006年秋季学期;

3.西方哲学原著导读,哲学系专业选修课,2004级,45人,2006年春季学期;

4.利科与隐喻理论,哲学系研究生选修课,2004级,20人,2005年秋季学期;

5.西方哲学史专题研究,哲学系研究生必修课,2003级,22人,2005年春季学

期。

二.     实践性教学:

1.  2000级本科生毕业论文,2人;

2.  2001级本科生毕业论文,4人;

3.  2002级本科生毕业论文,3 人。

三.   教学方面的表彰:

1.2005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2.2005年复旦大学林素琴奖教金,二等奖;

3.2004年复旦大学林素琴奖教金,一等奖。

 

2-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一.     研究课题

1.  建构主义哲学研究,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2001-2004,主持人;

2.  十七世纪形而上学,“985”二期子项目,2001-2004,主持人;

3.  十八世纪启蒙哲学,“985”二期子项目,2002-2005,主持人;

4.  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6-2009

主持人。

二.     学术论文

1.   The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and Individualisation of

Treatment’, Philosophy and Medicine,Vol.74 pp.35-48, 2002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国际权威刊物, 唯一作者;

2.       ‘Synthetic Consideration of the Concept of Dea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 Comparative Philosophy of Medicine. No.1, 2002. Swets &

 Zeitlinger Publishers, 国际刊物,

唯一作者;

3.       隐喻诠释学,载《哲学研究》2004年第9期,国内权威刊物,唯一作者;

4.  记号,符号及其效力,载《复旦学报》2004年第3期,核心刊物,唯一作者;

5.       技术语言的泛化与技术的伦理定向,载《江海学刊》2004年第3期, 核心

刊物,唯一作者。

6.       代际伦理的两个维度,载《中州学刊》2006年第3期,核心刊物,唯一作者。

7.  解构策略的可能性,载《河北学刊》2003年第2期,核心刊物,唯一作者。

8.  梅洛-庞蒂与知觉现象学,载《中国学术》2002年第1期,唯一作者。

9.  哲学的逻辑表达与逻辑的哲学分析,载《复旦学报》2005年第3期,唯一作

者。

10.道德自我,道德情境与道德判断,载《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核心刊

物,唯一作者。

三.             获奖情况

所著《17世纪形而上学》2006年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3等奖。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⑵

2-1

基本

信息

姓 名

黄颂杰

性别

出生年月

193811

最终学历

研究生

 

教授

电 话

55665073

 

博士

 

《复旦学报》(社科版)

主编

传 真

65642732

所在院系

 

哲学学院

E-mail

sjhuangcn@hotmail.com

通信地址(邮编)

上海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200433

研究方向

古希腊哲学,当代法国哲学

2-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一,本科教学:

   西方哲学史,宗教专业基础课,2001级本科生,25人, 4学时,2003年春季学

期。

二,实践性教学:

1,2003级本科生毕业论文,3人。

三,教学方面的论文:

120世纪西方哲学经典及其学术影响” ,《哲学动态》2002年第2期(人大复印

资料《外国哲学》2002年第4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3期全

文转载);

2.“论西方哲学演进的思路和问题”,《河北学刊》2003年第4期,                                《新华文摘》2003年第12期转载;

3.《走向实践哲学》,《文汇报》200495,《新华文摘》2004年第23期全文转载,并列为封面标题。

四,教学方面的研究课题:

 《新编西方哲学史》,2002年立项,十五国家重点教材项目,项目负责人。

五,教学方面的成果:

 1《西方哲学名著提要》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10月;

 2.《西方哲学多维透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1,第一作者

2-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一,学术课题:

1.多卷本《西方哲学通史》,2002年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负责人;

2.《实践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 200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负责人;

二,学术论文:

1.《灵魂说:西方哲学的诞生地和秘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灵魂说研究》,《学术月刊》2006年第8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外国哲学》2006年第10期全文转载; 

2.《论柏拉图的辩证法》,《云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10月);

3.《正义王国的理想——柏拉图政治哲学评析》,〈现代哲学〉2005年第3期,人大书报资料中心《政治学》2005年第11 期全文转载;

4.《论西方哲学的转向》,《浙江学刊》2004年第一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二期转载;

5.《宗教伦理思想基础探微》,《哲学动态》200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03年第11期全文转载;

6.《本体论在现当代:解构与重建》,《学术月刊》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

《外国哲学》2002年第7期全文转载,《高校学报文摘》摘要转载)

 

三,获奖:

12002年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三等奖。获奖论文:《论西

方哲学的宗教和神学之品性》

22004年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三等奖。获奖著作:《西方哲学多维透视》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⑶

2-1

基本

信息

姓 名

佘碧平

性别

出生年月

19657

最终学历

研究生

 

教授

电 话

55665062

 

博士

 

 

传 真

 

所在院系

 

哲学学院

E-mail

shebiping@yahoo.com

通信地址(邮编)

上海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200433

研究方向

中世纪哲学,当代法国哲学

2-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主讲课程:

1.《欧洲思想史》,公共课,周学时2,人数 602004年春季学期;

2.《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哲学》,专业基础课,周学时2,人数 502001-2006、年,每年一学期;

3.《十七-十八世纪西方哲学》,专业基础课,周学时2,人数 502001-2003

年,每年一学期;

4.《文化人类学》,公共课,周学时2,人数 60200-2006年,每年一学期;

实践性教学:

2004级本科生毕业论文,2

2005级本科生毕业论文,1

2-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

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主持课题:

1"现象学史专题研究"(1999-2003),负责人,教育部课题,经费1.5万元;

2"结构主义运动史专题研究"(2000-2004),负责人,教育部课题,经费4万元。

发表论文:

1.“梅罗-庞蒂对黑格尔与马克思的辩证法的现象学解释”,载《复旦学报》,2003年第3期;

2.“重建政治经济学”,载《文汇报》2003112“学林”版;

3.“刺点”,载《万象》2000年第8期;

4.“康德哲学与现代性论争”,载《复旦学报》2000年第5期;

5Etre, Langage et Histoire: Lecture Merleau-Pontienne de Heidegger”, 在北京大学国际现象学讨论会上的论文,200310月被收入《现象学与中国文化》一书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发表;

6Foucault et Confucius, in Cahiers Parisiens, vol. 1, 2005,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Center in Paris.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⑷

2-1

基本

信息

姓 名

孙向晨

性别

出生年月

19681

最终学历

研究生

 

教授

电 话

65650624

 

博士

 

副院长

传 真

65642732

所在院系

 

哲学学院

E-mail

xiangchen_sun@fudan.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上海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200433

研究方向

近代西方政治哲学

2-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主讲课程:

1.西方哲学史(上)专业课,周学时3 ,人数 802002年春季学期;

2.西方哲学史(下)专业课,周学时3 ,人数 802002年秋季学期;

3.十七-十八世纪哲学,周学时2 人数200左右;2003年春季学期;

4.德国古典哲学(与俞吾金合上),专业课,  周学时2,人数200左右;2003

春季;

5.西方政治哲学,专业课,周学时2   人数200左右;2005年春季、秋季学期。

实践性教学:

2002级本科生毕业论文,8

2001级本科生毕业论文,6人,

1999级本科生毕业论文,4人。

教学论文:

1.《超越近代,殊途同归》,《中国大学教学》20038月;

2.《大学教育何以为大学教育》,《文景》200410月;

3.《论通识教育的作用》,《大学通识报》,香港中文大学,创刊号,20066

获奖情况:

1.林素琴哲学教学奖三等奖;

2.“世纪之星”教学奖。

 

2-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主持课题:

1. 莱维纳斯与现代犹太哲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022005年,课题负

责人;

2.现代性与现代犹太哲学的回应,上海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22005年,

课题负责人;

3.政治与宗教,上海市教委曙光学者项目,20062009年,课题负责人。

发表论文:

1.《‘经济’与生活世界》,《生活世界理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4

2.《现代政治理念的颠覆:列维纳政治哲学引论》,《法兰西思想评论》第一期,20055;

3.《《利维坦》中神学与政治的张力》,《复旦大学学报》,2005年第2;

4.《走近希腊化罗马时期的哲学》,《学术界》,2005年第5

5.《评《卡尔·巴特神学思想研究》”,《哲学门》,2005年第2

6.《萨特、莱维纳及他者问题》,《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1

7.《论洛克政治哲学的神学维度》,《复旦大学学报》,2006年第4

获奖情况:

1.所著《17世纪形而上学》2006年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3等奖;

2.入选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才。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5)

2-1

基本

信息

姓 名

丁耘

性别

出生年月

19697

最终学历

研究生

 

副教授

电 话

65486587

 

博士

 

 

传 真

65642732

所在院系

 

哲学学院

E-mail

dingyunfudan@yahoo.com.cn

通信地址(邮编)

上海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200433

研究方向

古希腊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 现象学 西方政治哲学

2-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主讲课程:

1.西方哲学史(人文学院平台课)周学时3 人数 502002年春季、秋季学期;

2.古希腊哲学(同上),周学时2 人数200左右;2003年春季、秋季学期;

3.哲学原典导读(同上),周学时2 人数每次200左右(四个学期共800人);

2004年春季、秋季学期, 2005年春季学期;2006年秋季学期。

教学论文:

《哲学与神学的政治对照——柏拉图<会饮篇>解》,《思想与社会》第四期;

教学奖励:

2004年,“古希腊哲学”获学校精品课程

2-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课题:

1.承担〈政治现象学与国家问题〉,校金苗课题,2004年到2007年;主要负责人;

2.参与〈西方哲学通史〉十卷本撰写。

论文:

1. 论文〈逻辑研究中的存在问题〉——〈中国现象学年刊特辑〉,20039

2. 论文〈是与有〉——〈同济大学学报文科版〉20041

3. 3、《《利维坦》中神学与政治的张力》,《复旦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获奖情况:

“世纪之星”学术奖;

入选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才。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6)

2-1

基本

信息

姓 名

林晖

性别

出生年月

196910

最终学历

研究生

 

副教授

电 话

55664486

 

博士

 

 

传 真

65642732

所在院系

 

哲学学院

E-mail

huilin@fudan.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上海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200433

研究方向

德国古典哲学

2-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主讲课程:

1. 康德哲学,专业选修课,2学时/周, 01届, 03年春季学期,40人;

2. 德国古典哲学,专业必修课,2学时/周, 04届,2006年春季学期,50人;

3.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专业选修课,2学时/周, 02届, 04年秋季学期,45人;

4. 社会哲学,专业选修课,2学时/周, 03届, 03年秋季学期,40人;

5.《实践理性批判》精读,复旦学院核心课程,2学时/周, 06届, 05年秋季学

期,46人。

2-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课题:

1,  “康德与兴趣问题”,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052008年,课题负责人;

4.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项目,20062009年,课题

负责人;

5. “康德的实践哲学”,复旦大学金苗项目,20042005年,课题负责人。

发表论文:

1,  《康德的理性兴趣说 《哲学门》,2004/10

2, 《康德实践理性中兴趣问题产生之根源 《康德哲学的现状和未来》,2004/12

3, 《康德实践理性中的兴趣问题 《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2003/12

4, 《从“自然的目的”到“内在的目的”:论实用主义教育观的产生 《美中社会和

文化》,2004/6

5,《曼海姆意识形态理论中的“傲慢”与“偏见” ,《江西社会科学》,2004/3

获奖情况:

“世纪之星”学术奖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7)

2-1

基本

信息

姓 名

徐英瑾

性别

出生年月

19784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讲师

电 话

65486587

 

博士

 

 

传 真

65642732

所在院系

 

哲学学院

E-mail

xuyingjinstone@yahoo.com.cn

通信地址(邮编)

上海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200433

研究方向

当代英美分析哲学  心灵哲学

2-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主讲课程:

1.古希腊哲学,文科平台课,周学时2 ,已修读人数总计480人;从2005年春季

学期开始,已连续连上了四轮,两学年;

2.西方哲学史,宗教专业专业课,周学时3 ,人数 5004宗教;2005年秋季学期;

3.现代西方哲学,哲学系专业课,周学时3 ,人数6004级;2006年秋季学期;

4.心理学哲学,哲学系专业课(双语教学),周学时2,人数3002级;2006年秋

季学期;

5 西方语言哲学,哲学系专业课,周学时2 ,人数300203级,2004年秋季学

期。

实践性教学:

2002级本科生毕业论文,1人。

教学论文:

在校内刊物《雅言》上长期开辟语言哲学通俗教育专栏,已发表的文章有:

1.第一讲:什么是“语言哲学”? 45期)

2.第二讲: “意义”的意义46期)

3.第三讲:真、实在以及“符合” 47期)

4.第四讲:事实与体验48期)

5.第五讲:笛卡儿的幽灵49期)

6第五讲:让我们从体验中构造出世界来!50期)

教学奖励:

2006年春获得复旦大学“世纪之星”称号

2-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主持课题:

“维特根斯坦哲学视野中的人工智能问题”,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062009年,

课题负责人。

发表论文:       

1[专著]《维特根斯坦哲学转型期中的现象学之谜》·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2月;

2[论文]与张庆熊、周林东合著·《二十世纪英美哲学》·人民出版社·20059月(徐英瑾负责五个章节,分别关于达米特、杜威、普特南、戴维森、罗蒂等哲学家,总计10万字);

3[论文]《维特根斯坦关于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之间的第三种可能性的思考》·《复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五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06年第十二期转载;

4[英语论文]“Is the Insistence on the Continuity between Philosophy and Empirical Knowledge Tenable?—Dewey Vs Wittgenstein”·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Vol.3,No.1·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71-79

5[论文]《维特根斯坦关于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之间第三种可能性的思考》·《复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五期·49-56

6[论文]《维特根斯坦的现象学之谜》,《复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一期·78-86

7[论文翻译]《维特根斯坦对于经验的现象学再现》(翻译)·《世界哲学》·2004年第1·48-56

8[书评]《维特根斯坦的<大打字稿>》·《中国学术》·总第十七辑·商务印书馆200410月第一版·310-324

9[论文]<逻辑哲学论>处理“颜色不相容问题”的两条道路·《哲学门》·2003年第一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2月第一版·129-153

10[论文]维特根斯坦面向“现象学”的哲学转型——从<逻辑哲学论>到<略论逻辑形式>·《哲学门》·2005年第一期(总第十七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月第一版·117-146

获奖情况:

1)博士论文《维特根斯坦哲学转型期中的现象学之谜》获2006全国优秀博士

论文奖(教育部颁发)。

2)所著《维特根斯坦哲学转型期中的现象学之谜》于2006年获第八届上海哲学

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3. 教学队伍情况

3-1

人员

构成

(含外

聘教师)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俞吾金

1948/6

教授

外国哲学

整个课程体系的统调

黄颂杰

1938/11

教授

外国哲学

古希腊哲学

汪堂家

1962/5

教授

外国哲学

  十七-十八世纪哲学

佘碧平

1965/7

教授

外国哲学

 中世纪文艺复兴哲学

孙向晨

1968/1

教授

外国哲学

十七-十八世纪哲学

丁耘

1969/7

副教授

外国哲学

  古希腊哲学

林晖

1969/10

副教授

外国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

徐英瑾

1978/4

副教授

外国哲学

  古希腊哲学

3-2

教学队

伍整体

结构

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

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

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广泛合理,在西方哲学史的所有领域——古希腊哲学、中

世纪文艺复兴哲学、十七-十八世纪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当代欧陆哲学、当代英

美哲学——都有学有所长的专家。

在年龄结构方面,30年代出生教师有1人,40年代出生教师有1人,60年代

出生教师5人,70年代出生教师有1人,老、中、青搭配合理,而且以中青年

教师为主干。辅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比例约为115

在学缘结构方面,教学队伍所有的成员都是博士。

3-3

教学改

革与教

学研究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1.  将西方哲学通史划分为古希腊哲学、中世纪文艺复兴哲学、十七-十八

世纪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四个子课程;

2.在课程中大量增加原著导读内容;

3.将双语教学与原著导读相结合;

4.在正式授课以外组织专题哲学讲座,扩大学生知识面;

5.指导本科生的读书小组;

6.即将完成新的西方哲学史教材《西方哲学通史》的出版工作;

7.即将完成《新编西方哲学史》的出版工作;

8.衍生出《西方哲学名著提要》、《多维视野中的西方哲学》等教学参考书;

9.衍生出诸如《西方哲学原著选读》、《西方社会哲学》等相关外围课程;

10.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强调了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哲学的对话,开

拓了学生的理论视野。

3-4

师资

培养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培养青年教师的主要措施是:鼓励青年教师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并担任本科生学术导师,并以教学促科研。在近五年中,本教学团队中四位60年或70年代出生的青年教师

已经发表论文超过30余篇,共获得国家级别社科基金项目四个,省部级别项目四

个,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一个。四人获得校级别世纪之星称号,二人入选上海市

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才,一人获得教育部颁发的“新世纪人才”称号。

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或学位)的人的比例。


4.课程描述

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本课程于1956年建立,是新中国建立后中国高校最先设立的西方哲学史课

程之一。本课程的开创人全增嘏先生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完成的《西洋哲学小史》

(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则成为了新中国高校哲学教育界第一批被投入使用的

西方哲学史教材之一。

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黄颂杰教授具体承担这门课程的授课任务,并为

此付出很多心血。全增嘏先生则在60年代中期根据已有的讲稿的编写了一本比

较详细的西方哲学史教材(原稿在“文革”中不幸被焚毁)。

改革开放以后,根据新时代所提出的历史要求,全增嘏、陈京璇、黄颂杰诸

先生又重新编写了一套教材《西方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

本教材内容详细、扎实,是改革开放后大陆最早出版的西方哲学史教材之一,在

学术界颇具影响,目前已经被重印十六次之多。

进入90年代以后,本课程开始从哲学系的专业课程逐步漫转变为了同时面

向哲学专业学生与其它它人文学科学生开设的课程。多届人文学院(包括文科基

地班)的学生都曾受惠于本课程。

2003年,本课程再次经历教学改革,被划分为古希腊哲学、中世纪文艺

复兴哲学、近代欧洲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四个子课程,每个课程占据一个学期

(每学期两个学时)的教学时间,共用两学年上完。这些课程在被列为原哲学系

哲学专业必修课程的同时,也被列为复旦大学文科平台课,面向全校选课。另外,

原来的西方哲学史课程又衍生出了很多可供全校学生选修的相关课程,如《哲学

原典导读》、《西方哲学简史》、《西方社会伦理》、《小逻辑导读》等。随着哲学

系宗教学专业的设立,我们又根据宗教专业的具体情况建立了符合该专业特点的

西方哲学教程。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国内西方哲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全增嘏版

本《西方哲学史》的基础上编纂新的西方哲学史教材的必要性日显凸显。本着与

时俱进的精神,在俞吾金、刘放桐教授的牵头下,复旦大学哲学系又倾全力推出

了十卷本(超过400万字)的《西方哲学通史》,其中关涉到现代哲学以前的西

方哲学发展的内容有五卷,合计超过200多万字。该套丛书将在2007年内由人

民出版社出齐。这将成为国内高校所编写的内容最详实的一套西方哲学史教材。

另外黄颂杰教授也即将推出内容比较精简的《新编西方哲学史》。届时复旦大学

哲学学院的西方哲学史教学水平必将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4-2 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在办学目标上看,复旦大学在办学定位上致力于为全国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以推进通识教育、开拓学生视野、化解专业壁垒、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促进人文精神

与科学精神的融合为基本的办学理念。从办学条件上看,复旦大学是全国知名的重点大学,

生源质量比较高,科系建设比较齐全,具有通识教育所必备的各专业师资队伍。

哲学学院的西方哲学史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整个复旦大学的本科生培养目标密切相关。哲

学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各专业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有莫大的帮助,而西方

哲学史教育又是整个哲学基础的知识基础。因此,本课程既担负着为本专业培养哲学专门人

才的任务,又承担着为全校的本科生进行哲学通识教育的重任。

   对于哲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本课程是哲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程。本科新生一入

学就得开始上西方哲学课程体系中的第一个环节——古希腊哲学——的课程,尔后再循序渐

进地修学其它课程。同时,本课程体系还是哲学专业学生修读其它高级课程(如现代西方哲

学、西方语言哲学、心灵哲学、科学哲学)的基础。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

1)通过两学年的教学,使得学生具备关于从古希腊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的整部西方哲学史

的基础知识;

2)通过对于一些经典文献的讲读,提高学生的专业文献解读能力与哲学思辨能力;

3)通过对于哲学史上大量经典理论体系与经典论证的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与论辩能力;

4)通过布置以小论文或读书报告为形式的课后作业,使得学生熟悉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与

写作形式,

并熟悉哲学专业的术语体系与相应表达方式;

 5)通过布置一定的专业外语文献的阅读作业,使得学生具备一定的哲学专业文献的阅读能

力,并熟悉重要哲学术语的哲学表达。

 6)在教学的重点方面,特别强调学生对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等重要哲学

家思想的把握。要求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这些哲学家的思想体系,并对相关的核心文本有比较

深入的解读。

7)指导学生熟练使用网络来查询西方哲学方面的学术资料。

 

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第一知识模块:古希腊哲学,36学时;

第二知识模块:中世纪文艺复兴哲学,36学时;

第三知识模块:十七-十八世纪哲学,36学时;

第四知识模块:德国古典哲学,36学时。

 

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程的重点乃是对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等重要哲学家思想的教学。但相关的难

点也有很多:

1)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遗留文献很多,要在有限时间内面面俱到,难度很大;

2)像康德这样的哲学大师使用的晦涩术语,要向初学者解释清楚,很具有挑战性;

3)由于本课程分四个环节,四个环节的教学衔接工作就显得比较有难度。

 对于这些困难,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办法来加以克服:

1)对于大哲学家的著作,做到精读与泛读结合,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2)对于哲学家的晦涩术语,要结合权威的二手资料,深入浅出地予以解释,并时常将关

键术语写在黑板上(或反映在PPT)中提醒学生注意;

3)负责不同教学环节之间的教师之间加强沟通,防止出现教学上的盲点。

 

4-2-4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实践教学的设计,主要围绕着指导论文写作、开展校园学术团体活动与组织相关的社会

考察或调查活动这三个重点来展开,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根本宗旨。多年来我

们在这三个方面的不断努力已经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一定的社会

经验的综合性人才。

   

 

 

 

 

 

 


4-2 实践(验)课教学内容

4-2-1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

   哲学教育属于人文基础学科教育,其实践课程的设计思想有别于一般社会科学与理工科。具体而言,西方哲学史课程实践教学的理念就是:提高学生活学活用课堂所教授的基本内容,自己动手撰写小论文的能力(特别是自己选题、并根据选题查找资料的能力,以及基本的论文写作能力);指导学生在学校内部组织跨院系的学术团体,并通过这些课外学术活动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的社会组织能力;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社会调查,通过对于现实的调查研究来加深对于理论的理解。

  本着这一基本理念,西方哲学史课程多年的实践教学已经培养了大量的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优秀本科生,由此衍生出了诸如“人文社团”这样的在校内具有巨大影响的学生学术团体。

   西方哲学史课程实践教学的课程目标是:不仅仅让学生“学”哲学,而且要让学生自己“做”哲学,在生活中体会哲学。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些实践教学举措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4-2-2课程内容(详细列出实验或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

  1.学术论文写作的指导课(每个年级按照本科培养计划都有2个学分的相关课程,36学时)。具体内容:

  1)指导学生选题。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国内的文献资料现状以及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恰当地厘定自己的研究范围。

  2)指导学生熟悉各类国际通用的文献引用索引,如SCISSCIA&CISSCI等;

  3)指导学生利用复旦校园网查找相关学术资料的网络PDF版本;

  4)在学生进入具体的研究阶段后,为确定选题的每一学生开出更为具体的研究书目,并适时向学生教授相关一、二手文献的文献学知识;

  5)在进入具体的论文写作阶段之后,指导学生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引用格式进行写作;

  6)进行相关学术道德教育,教育学生洁身自好,与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划清界限;

  7)利用教师课余时间,以个别约谈或电子邮件的方式具体指导各学生在论文写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8)教师根据论文的质量给出成绩。

  9)教师挑选出质量比较好的论文,推荐到校内学生刊物上发表。

  2.指导学生组织学术团体(不占用正式课程时间)。已经开展的活动分为两个方面:

  1)以05哲学专业学生为骨干的读书小组活动,阅读对象主要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以学生读为主,教师适时辅导。

  2)以04哲学专业学生为骨干的人文学社活动,以组织人文类讲座为主要活动形式,讲座主讲人既有教师又有研究生。现在已经完成的讲座项目有(仅列出与西方哲学教育直接相关者):

“戴维森哲学概2005519日);

青年黑格尔与基督教”(200659日);

“机器能够思维吗?”(2006919日);

“政治哲学的几个基本问题”(20061013日);

二战以后唯物主义在英语哲学界的影响20061021 日);

当哲学与艺术邂逅 20061110);

塞尔的生物学自然主义2007423日)等。

3.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外社会调查活动(不占用正式课程时间)。具体内容有:

1)组织学生去徐家汇天主教堂参观,并就近去各新教教堂参观,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新教与天主教之间的差异,加深对于基督教哲学的理解;

2)组织学生参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与上海书城,了解西方哲学类书籍的编辑过程与销售市场现状。

3)组织学生参观上海现代美术展,领悟现代艺术与现代哲学思想之间的关系。

4-2-3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除了专门的论文指导课程之外,余下的实践教育都只占用课余时间。在具体操作方面,论文指导课程以教师指导为主,其余的活动以学生自我组织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教师向学生公布个人联系方式与办公室答疑时间,欢迎学生与教师个别联系。

4-2-4考核内容与方法

   论文指导课程的成绩最后落实为AA-B+BB-C+CC-DF数等第,教师根据论文质量酌情给分。衡量标准包含“论文选题创新含量”、“文理通顺度”、“论证思路的清晰程度”、“文献引用规范”诸方面。

   学术团体与课外社会调查等活动不占用学分资源,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

 

 

4-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由于刘放桐、俞吾金主编的十卷本《西方哲学通史》至今还没有出全,现在本课程的教学暂时还在使用全增嘏编的《西方哲学史》。在《西方哲学通史》全部出版以后,新教材将全面替代旧教材。在扩充性材料方面,教师会布置相关的哲学经典解读作业。这些经典将包含: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尼各马科伦理学》、休谟的《人性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等。相关经典不必要求学生全读,教师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重点章节进行讲读。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文献解读能力,课程还将英文版《牛津哲学词典》与斯坦福大学哲学系的网上哲学百科全书列为专业外语补充教材。这些措施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目前各个年级的同学在课堂教学的引导下都已经自行组织了西方哲学经典读书小组,而且个别同学已经能够用英语提交学术小论文。

在网络教学环境方面,教师经常指导学生使用复旦大学图书馆的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中英文文献,并不时向学生推荐海外的优秀学术网站。现在不少同学都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网上学术资源。

 

4-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第一,关于教学方法的形式与目的:

1)讲读。这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老师的讲读掌握相关知识模块

的主要线索;

2)课堂讨论。课堂讨论的展开是以学生完成相应的阅读作业为前提的,其主要目

的是为了方便教师检查学生的课后读书效果,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术论辩能力。

3)专业英语文献翻译。主要内容是翻译英文版《牛津哲学词典》中的相关词条。

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文献解读能力与中、英文切换能力。

 第二,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1)通过PPT的制作上传一些概念图表或哲学家的影像资料,加强教学的直观效果。

2)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来查找资料,并利用网络自己来解决一些学术问题。

第三,关于教学改革: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论证能力的训练,防止学生将哲学史学习变成死记硬背。具体措施是强化哲学史教育中的论辩色彩,组织课堂辩论,或要求学生利用一个既有的哲学论证模式举一反三。

   在作业方面,多布置英文专业材料的翻译作业,使得学生能够随着课程的进度不断

提高自身的专业英语水平。

   在考试方面,要将平时小论文的成绩纳入考核范围,综合考察学生的学术能力。

 

4-5 教学效果(含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

  校内外专家评价:

本课程在校内外都得到了学术界同行的良好评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林尚立教授经常建议国关学院的本科生去选修哲学学院的西方哲学史课程(或相关衍生课程)。本校哲学学院的我系系校友、复旦大学社科部副主任高国希教授曾在哲学系建系50周年的系友大会上特别提到了本系的西方哲学史课程对于他的伦理学研究的促进作用。他认为,复旦大学哲学系的西方哲学史课程的一个突出优点是重视了对于西方历史上的各种伦理学理论的梳理,而不是仅仅将注意力集中于形而上学与认识论之上。200510月的南北哲学论坛上,与会专家曾就大学哲学教育的问题提出了认真的讨论。同济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孙周兴教授特别提到,复旦大学哲学系以精读原著为主要特点的西方哲学史教学模式值得向全国推广。著名学者、上海社科院研究员俞宣孟则补充说,复旦的西哲原典导读模式的根本特征并不在于死抠文本,而是主张以读原著促思考,以读原著促智慧。上海社科院党委副书记童世骏在2006年夏的一次社科院与高校学者的联席会议上提到:“学习西方哲学得着眼于精读原著、深入原著,而不能够流于泛泛而谈。在这方面,复旦哲学学院西方哲学史教育就做得比较好,他们从本科生开始就上原著导读课”。

近两年内学生评价:

200612月以040506哲学专业学生为主要对象的本科教学效果评估会上,与会同学就学习西方哲学史课程的体会热烈发言。孟千莎同学(06300160032)认为,虽然只上过一学期的西方哲学史课程(古希腊哲学),但已经充分感受到了学术思辨的魅力,她特别提到了课堂上教授补充的文史知识对于理解哲学理论的历史背景的作用。王春明同学(0516010)则提到了课堂上的双语教学内容对于提高他的专业英语文献阅读能力所起到的明显作用。傅同学(0416003)则对教师在讲授德国古典哲学时对于儒家思想与黑格尔思想的比较特别感兴趣,认为这样的比较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蔺子同学(0512181)提到,她正是因为旁听了哲学学院开设的西方哲学史系列课程,才下定了决心从外文系转系到哲学学院。

4-6课堂录像(课程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题目:哲学史研究新论

要点:一、哲学和哲学史;

      二、如何重写哲学史;

三、对哲学史研究方法的反思。

5.自我评价

5-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限200字以内,不超过三项)

第一,本课程采用断代史与通史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即每一个教学单元都构成了相对独立的断代史教学模块,各个教学单元又彼此衔接成了一个统一的教学体系。这样的做法既有利于涵盖丰富的教学内容,也有利于循序渐进地展开哲学史教学;

第二,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对于经典哲学文献的导读,使得学生比较早地就通过对于一手学术资料的接触领略到哲学思维的魅力;

第三,适时加入双语教学的内容,使得学生能够熟悉重要哲学术语的英文表达方式,

为以后直接阅读英语文献创造条件。

5-2 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

本课程是改革开放以后大陆最早开设的西方哲学史课程,相关的课程教材(全增嘏主编的《西方哲学史》)被很多兄弟院校采用为西方哲学史教材,在国内获得了巨大的

影响。目前即将出齐的新教材(俞吾金主编的十卷本《西方哲学通史》)则将成为国内高校哲学教育界编写的最详尽的西方哲学教材。

在教学体系建设方面,本课程在2003年以后就采取了大幅度的教学改革,将原来的“西方哲学史”课程划分为以下四个教学模块(每个模块占据一学期):古希腊哲学、中世纪文艺复兴哲学、十七-十八世纪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这样的教学体系在国内高校的哲学教育界是绝无仅有的(在其它学校的哲学系,西方哲学课程一般只占据一或两个学期的教学时间,而且下面没有其它的子课程)。不过,将哲学通史细化为断代专题史的教学方法在国外却比较多见,因此本课程的教学体系设置方案是与国际通行做法比较接轨的。

5-3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第一,由于整个西方哲学史教学体系牵涉到多位任课教师,而各位教师之间的学术风格与学术专长又彼此不同,因此有时候会造成教学模块衔接方面的问题。

第二,本课程体系中的很多模块既是哲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又是面向全校学生的文科平台课,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就很难同时满足非哲学专业学生与哲学专业学生彼此不同的深度要求。

第三,由于修读本课程的学生基数比较大,因为往往会面临着公共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课外辅读材料的匮乏上:教师所开列的原著选读材料有时候很难为全体学生所购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展开。这种情况的产生,一方面与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相关,一方面也与校图书馆的藏书现状有关。

 

6.课程建设规划

6-1-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及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是争取成为上海市乃至全国的精品课程。

相关的建设步骤包括:

(1)     针对课程建设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努力解决辅助教材的配备、教学模块的彼此衔接与教学难度的把握等问题。

(2)     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通过网络来发布学术资源,解答学生疑惑。

(3)     加快《西方哲学通史》与《新编西方哲学史》的出版工作,建立更加完备的课程教材体系。

(4)     推出与教材配套的《西方哲学原著选读材料》,以减轻学生的购书负担。

课程资源上网计划:

 计划将课程课件在哲学学院的官方网页上公开,并设置专门的留言板来回答学生的各种学术问题。在相关链接中提供重要经典文本的下载地址。争取在五年时间内,使得西方哲学史课程的专用网页的设置标准达到按照美国MIT“开放式课程网页”的水准。具体计划为:

  2007-2008年:将教学课件上网。并上传部分上课视频。

  2008-2009年:完善已上传课件与视频。上传课程相关思考题与参考答案。

  2009-2010年:开通学生的留言板。提供相关辅助阅读材料的电子版本。

  2010-2011年:完成既有网上资源的双语化。

    2011-2012年:提供西方哲学学习所必需的海外网站的搜索大全,并提供西方哲

学史各个专题的经典论文下载地址。

6-1-2 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2007-2008年:将古希腊哲学教学视频上传。

  2008-2009年:将中世纪文艺复兴哲学、十七-十八世纪哲学教学视频上传。

    2009-2010年:将德国古典哲学教学视频上传。

6-2 本课程已经上网资源

网上资源名称列表及网址链接

1.  教学队伍;

2.  课程介绍;

3.  课程大纲;

4.  教材以及参考文献;

5.  教学条件;

6.  教学方法;

7.  教学研究;

8.  课程研究;

9.  教学互动;

10.    作业习题;

11.    教学视频

12.    推荐网站

http://www.vcampus.fudan.edu.cn/jsp/resource/store_main.jsp?path=/course_1320

课程试卷及参考答案链接(仅供专家评审期间参阅)

http://www.vcampus.fudan.edu.cn/jsp/resource/store_main.jsp?path=%2F

course_1320%2Fj.%D7%F7%D2%B5%CF%B0%CC%E2


7. 学校的政策措施

7-1所在高校鼓励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文件、实施情况及效果

 

   根据复旦大学的现有奖励政策,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的课程负责人可以获得2-4万元的奖励;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的课程负责人则在原有校级奖励的基础上再获得奖励,总奖励额可被补足为5万元。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的课程负责人则在原有市级奖励的基础上再获得奖励,总奖励额可被补足为10万元。

  在这些政策的鼓励下,从2003年至2006年,复旦大学已经获得批准的精品课程已经达到103项。其中国家级别16项,上海市级别项38个,学校级别49项。业已取得了相当明显的促进效果。

为了统一管理精品课程的网上教学资源,学校建立了专门的精品课程网站,所有上海市和国家精品课程向全市和全国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在此基础上,教务处根据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国家精品课程申请表的栏目,设置了复旦大学网上教学资源的12个目录:

1.教学队伍(课程负责人、课程其他任课教师的个人及教学、科研情况介绍)

2.课程介绍(课程内容、组织安排、实践教学方面的情况介绍)

3.课程大纲或教学大纲

4.教材及参考文献

5.教学条件(实践教学条件及网络教学情况介绍)

6.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及其教学效果、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情况)

7.教学研究(教研活动、教改成果和教学成果)

8.课程评价(校内外专家评价和声誉、学生评价意见)

9.教学互动

10.作业习题

11.教学视频

12.相关网站链接

使教师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能够有针对性地向相关栏目上传教学资源以及组织网上教学资源。

此外,本校通过不断引进原版教材、吸纳海外学者来引领本科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改革;通过开发虚拟校园网络课堂、更新多媒体教学设施来激励教师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每年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教学骨干赴境外作专项课程研修来强化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项目协议书形式明确课程负责人、课程所在院系及学校三方职责来确保课程建设保质保量按时完成;通过校党政领导检查性听课制度、校教学督导员巡视听课制度、学生网上课程评估制度、期中本科教学检查制度以及年终本科教学考核制度来全程监控课程质量,持之以恒地推动精品课程建设。这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全校本科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优质教学资源的受益者。

对于精品课程所属的院系,学校在年度的教学考核中给予加分奖励;对于精品课程的负责老师和参与建设的老师,学校在教学名师的评选中给予倾斜政策。

7-2对本课程后续建设规划的支持措施

  学校将积极支持本课程申报上海市精品课程,若本课程被批准为上海市精品课程,将进一步支持本课程申报全国精品课程。除了既有的经济奖励政策之外,学校方面将

采用以下配套支持:

首先,学校将根据政策追加专项建设经费,为本课程的硬软件建设提供资助,并由校教务处具体落实对本课程的全方位跟踪服务。

其次,就本课程的网络教学环境提供专门空间,遵照上海市教委的要求,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上网内容的年度更新比例不低于10%,由校信息办专业人员对其进行维护。

再次,立足学校现已投资30多万元建成的全自动视频摄录教室,为本课程拍摄全程授课视频,以达到教育部提出的23年内达到全程授课录像上网的要求。

此外,对精品课程辅助课题从各个渠道给予资金支持。

    同时根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指标,对目前精品课程建设网上教学资源不足的方方面面提出改进的要求,以提升复旦大学整体课程建设水平,力促“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实现,把本课程培育成优秀教学成果,在全校、全市乃至全国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

 

 

 

 


8. 说明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