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化
精 品 课 程 申 报 表
发布时间: 2008-05-23   浏览次数: 7955

 

 下载版:

申报表final.doc

 
 
精 品 课 程 申 报 表
(本 科)
 
 
申请学校复旦大学是否部属□
是否已获市级精品课程 □获奖年度
课 程 名 称 博物馆文化
课程层次(本/专) 本科
课程类型□ 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践(验)课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博物馆学
课程负责人杨志刚
申报日期2008年5月10
 
 
 
 
 
填 写 要 求
 
一、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四、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1~4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
五、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课程负责人情况
1-1
基本
信息
 名
杨志刚
 别
出生年月
1962年6月
最终学历
博士研究生
 称
教授
 话
65643739
 位
博士
 务
 
 真
65649667
所在院系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E-mail
yangzg@fudan.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校内
研究方向
博物馆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思想文化史
1-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1、讲授的主要课程
《博物馆文化》,基础课(现为公共课),近五年共开设6次(6个学期),每周2学时,总选课人数700多。
《古籍与版本》,专业课,近五年共开设四次(4个学期),每周2学时,总选课人数约200。
《文化遗产研究专题》,专业基础课,近五年共开设五次(5个学期),每周3学时,总选课人数约90。
《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导论》,专业课,近五年共开设三次(3个学期),每周3学时,总选课人数约20。
《文化遗产领域实务与规范》,专业课,近五年共开设三次(3个学期),每周3学时,总选课人数10多人。
2、实践性教学
指导望道学者、君政学者、科创项目、挑战杯项目、曦园学者、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等约
二十项;其中多项获优。指导毕业论文、学年论文数十篇。兼任班主任1年,并全程
指导教学实习(25人)。指导学生在校博物馆实习,完成如《复旦大学文博专业教学实
践回顾展》、《三峡考古回顾展》等。主持2004年以前文博系本科生三峡考古实习。
3、教学研究论文
《文化遗产科学的学科建设及其“对象”问题》,《中国文物报》2006年8月18日
《将文化遗产教育尽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3辑, 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3年
《高校博物馆学的学科特点与发展对策》,《中国文物报》2002年12月13日
《创建文博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国文物报》2003年2月21日
《“博物馆文化”的再认识》,《中国文物报》
4、教学表彰/奖励
a.领衔以“复旦大学文博专业教学实践的新探索”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2005年)
b.获复旦大学本科教学名师奖(2007年)
c.“文化人类学”课程获复旦大学本科教学一等奖(2003年)
d.“博物馆文化”课程被评为复旦大学精品课程(2006年)
e.被评为2007年复旦大学本科生我心目中的好导师
1-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1、学术研究课题
复旦大学文化人类学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教育部,2003年9月结项,负责人
博物馆馆际交流研究,国家文物局,2006年至今,主要参加者
无锡锡山祠堂和宗族文化研究,无锡市,2007年至今,负责人
无锡工业遗产的价值与保护方法研究,无锡市,2007年至今,负责人
中国古代村落文化研究(三个年度三个不同侧重点的课题),日本文部省,2003年,2004年,2005年,负责人
2、发表论文(均独撰)
历史与文化视野中的博物馆和收藏,《国际博物馆》235期全球中文版
博物馆发展的新方向:功能、类型和管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中国实践与理论进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博物馆管理基础与提升策略,《南通博物苑苑刊》2006年第1期
“遗产”的概念系统及遗产与城市互动的若干问题,《世界遗产论坛(二)——世界遗产与城市发展之互动》,科学出版社2007年
构建博物馆的本体意识,《中国文物报》2006年7月14日
3、表彰/奖励
《六合一统》(个人专著,长春出版社),所在丛书“历代王朝兴衰录”(丛书主编葛剑雄)获第12届中国图书奖。
参加上海市科教党委组织的“上海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建设项目”(2005-2007年),以对台湾少数民族(高山族)文物与文化的研究、展示为重点,建设复旦大学台湾少数民族博物馆。并在2007年上海高校博物馆联展(上海科技馆)中评为“最受欢迎的博物馆”。本人为项目实施负责人。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课程负责人:主持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

 

2. 主讲教师情况⑴
2-1
基本
信息
 名
杨志刚
 别
出生年月
1962年6月
最终学历
博士研究生
 称
教授
 话
65643739
 位
博士
 务
 
 真
65649667
所在院系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E-mail
yangzg@fudan.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校内
研究方向
博物馆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思想文化史
2-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同前
2-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同前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⑵
2-1
基本
信息
 名
刘守柔
 别
出生年月
1978年9月
最终学历
硕士研究生
 称
讲师
 话
65643739
 位
硕士
 务
 
 真
65649667
所在院系
复旦大学文博系
E-mail
srliu@fudan.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200433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研究方向
博物馆学,文化遗产研究
2-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1、辅助杨志刚老师《博物馆文化》课程教学1个学期,每周2个学时;参与主讲2个学期,每周2个学时。
2、2006年7月至今,辅助指导复旦文博系“上海中国烟草博物馆教学实践基地”本科学生实习和研究生实践
和课题研究,共三期约38人。
3、《浅谈高校博物馆与高校学生的资源共享》,《21世纪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年12月第一版。
2-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论文:
1、《试论陈列室建筑结构、设备与展览主题的融合》,《博物馆研究》,2003.2
2、《明清景德镇瓷业用工初考》,《文物季刊》,2003.2
3、《文物经营权与管理权的思考》,《文物工作》,2003.2
4、《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的中国营造学社工作及其观念分析》,《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7.4
主要参与研究课题:
1、运河瓜州段保护规划 2004.12-2005.3
2、“传统造纸工艺的现状与保护”(闽浙赣地区) 2006.7
3、中原经济园区军工路工业园工业遗产保护和改造规划 2007.2-3
4、江南地区商周原始瓷工艺与装饰艺术研究 2007.7至今
博物馆工作方面:
于右任书法陈列馆馆刊《玉衡》编辑及撰稿。
参加2007年上海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联展,获得“志愿者优秀组织奖”。
设计制作宣传册页和宣传海报,组织开展博物馆系列宣传活动。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⑶
2-1
基本
信息
 名
徐纯
 别
出生年月
1941年
最终学历
博士研究生
 称
教授
(退休)
 话
 
 位
博士
 务
 
 真
 
所在院系
台湾台南艺术大学
E-mail
 
通信地址(邮编)
 
研究方向
博物馆学
2-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2004.4举办为期两周的系列讲座:《博物馆评量》、《博物馆观众调查》,
并指导学生进行复旦大学博物馆展厅设计和博物馆观众评量实践。
2007.3 系列讲座:《欧美博物馆:历史与现况》、《国际博物馆协会及其运作态势》、
《博物馆与文化遗产》
2007.6 系列讲座《博物馆评估》等。
2-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著作
《如何实施博物馆教育评量》、《文化载具:博物馆的演进脚步》等
译著
“博物馆学丛书”,如《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前置评量》、《展览预算的编列》、
《蓝图之前的规划——科学中心的建筑群像》
《博物馆实务基础入门》、《如何为民众规划博物馆的展览》、《有影响力的博物馆》等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⑷
2-1
基本
信息
 名
 
 别
 
出生年月
 
最终学历
 
 称
 
 话
 
 位
 
 务
 
 真
 
所在院系
 
E-mail
 
通信地址(邮编)
 
研究方向
 
2-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2-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
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
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3. 教学队伍情况
3-1
人员构成
(含外聘教师)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杨志刚
1962年
6月
教授
博物馆学
文化遗产研究
主讲,并组织讨论、参观
刘守柔
1978年
9月
讲师
博物馆学
文化遗产研究
主讲,并组织讨论、参观
徐纯
(台湾台南艺术
大学)
1941年
教授
(退休)
博物馆学
利用在上海研究、教学之际,
在复旦提供讲座和境外博物馆
学的信息资源
杭侃
(北京大学考古
文博学院文化遗
产系主任)
1965年
教授(20
07年8月
以前担任上海
历史博物馆副
馆长,研究员)
考古与
博物馆学
提供讲座和各种信息资讯
郭青生
(上海博物馆宣
教部主任)
1956年
副研究员
博物馆学
提供讲座,帮助教学实习,
提供相关信息资源
宋飞波
(上海浦东文
保署)
1980年
助理研究员
博物馆学
提供讲座,协助教学
秦海琦
(上海鲁迅
纪念馆)
1960年
副研究员
博物馆学
提供参观和相关信息资源
3-2
教学队伍整体结构
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
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
本课程教学队伍由两部分组成:校内教师与外请教师。
校内教师主要两人:杨志刚,刘守柔。杨志刚自2002年开始设立并主讲本课程,顺应了学校
倡导的通识教育的发展理念。其为博士和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中国人类学民
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文物局博物馆精品展览评审专家。刘守柔是本校近年毕业的硕士,在
职博士生,讲师,一直辅佐杨志刚的教学和博物馆行政管理工作。
校外人员主要四人:徐纯是台湾的大学教授,法国巴黎大学博士,
台湾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是一位国际性的博物馆学学者,又曾任职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郭青生,上海博物馆宣教部主任,有着丰富的博物馆教育实践经验。
杭侃,北京大学毕业,获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化遗产系主任。
秦海琦硕士,在上海鲁迅纪念馆负责典藏、研究工作。宋飞波,浦东文保署署长助理。
教学队伍整体在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方面有较好的互补性,教学实践也有相应保障。
3-3
教学改革与
教学研究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1、改变以往博物馆学课程仅限于文博系本专业的状况,将博物馆学的内容输入学校倡导的素质教育之中,扩大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同时也促进了专业教学的建设和改进。
2、课程内容除了讲授,还有学术影像资料的观摩、实地参观以及研讨。在改变教学手段的同时,
也深化了教学内容。
3、通过网络将课程的PPT文字稿及教案、各种素材发给每一位选课同学,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
兴趣。
4、建设虚拟课堂,使之成为交流和互动的平台。师生们通过网络通畅地交流心得,
并实现资源共享。
5、安排研讨,包括课堂内的讨论,和课外的讨论交流。课堂讨论又包括专题讨论和随机讨论,
课外讨论交流形式多种,包括组织专题讲座,沙龙,辅导。注意讨论内容的设计,有的放矢,
提高成效。是学校的研讨型课程。
6、积累了一批教学资料(比如购买了《中国博物馆》、《国宝档案》、《考古发现》等系列碟片资料),同时还激励学生自己动手积累资料。从资料出发,发现问题,引导观察,继而培养分析、阐述的能力。
7、本课程期末成绩分两部分,考试50%,平时(写一篇文章)50%。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有效学习
的热情,也有助于全面合理地评判学生的成绩。注意将考试与 “研讨”有所结合,促进学生参与
课堂学习和讨论,并起到奖优的作用。
8、教学实习之前将有关的注意事项告诉大家,实习过程中注意讲解、引导,使参观实习能够达到
最大的效果。外聘教师,共建课程,促进教学实习良性发展。
9、在老师提供的教案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编订讲义,加深对课程体系和内容的全面了解和把握。
10、结合教学内容,请外聘教师提供讲座,拓展视野,增加信息量。
3-4
青年教师培养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青年教师刘守柔曾是本课程的梯队成员,现已成为主讲教师。从教学辅助工作入手加以带动,以相关研究工作和博物馆实务加以推动,使之在“实战”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在讲台上使她逐步成熟,并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好评。积极支持她申报和完成“复旦大学新进校青年教师事业发展起步计划”;并报考博士生,以进一步深造。
 
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或学位)的人的比例。

 

4.课程描述
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本课程的设置源于复旦大学推进“全面学分制”和素质教育的构想,列入新版教学计
划, 2002年秋第一次开讲,授课对象是全校学生。曾由杨志刚主讲,每学年开课一到二
次,近由杨志刚、刘守柔联合主讲,并有外聘教师参与,或提供讲座、或落实实习计划、或提供相关咨询。讲课地点除了邯郸校区,还有张江校区。2007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6年列为研讨型课程,2007年秋季成为复旦学院核心课程。根据学校通识教育的理念和要求,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建设。
 
 
 


4-2 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作为学校通识教学计划的产物,注重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将博物馆和文化遗产教育的内容主动输入文理医综合平台课,希望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所助益。从生源看,主要是系外的学生,少部分是本系的学生,从评价看也十分积极肯定,应该说本课程的设置目标基本实现。
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以2007年3月的大纲为例:
第一章        绪论(4学时)
一、多姿多彩的博物馆文化现象
二、对博物馆文化的理性思考
三、博物馆文化与民族性、时代性
第二章博物馆的源流(6学时)
一、世界博物馆发展简史
二、中国博物馆发展简史
三、当代走向和发展趋势
第三章博物馆的种类(5学时)
一、依据展示对象的分类
二、依据空间形态的分类
三、依据陈列主题的分类
四、依据管理体制的分类
第四章 博物馆的建筑和陈列展览(5学时)
一、博物馆建筑的特点和个性
二、博物馆陈列的程序和要求
三、照明与空间环境
第五章 博物馆的功能论与本体论(5学时)
一、内向考察与外向分析
二、博物馆教育与传播
三、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四、管理与经营:目的和效益问题
第六章 地区博物馆事业(5学时)
一、区域文化与博物馆
二、上海地区的博物馆
三、社区博物馆
第七章 作为社会存在的博物馆(3学时)
一、公共空间:可能与如何可能
二、文化中心:物质·观念·行为
(机动3学时,以安排外请教师授课、指导)
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本课程介绍和论述博物馆文化,内容涉及物质层面、观念和行为层面、制度层面。课程设置的宗旨是:在探源溯流和类型分析中,把握博物馆的个性特征及其多样性内涵;在描述博物馆文化多姿多彩的各种现象的同时,注重理论的分析和提炼;通过对技术、管理、行为方式的阐释,加深对博物馆事业的认识;在大文化、大历史观的视野中,探寻博物馆发展规律及与社会、公众的互动关系。
2、既然是讲博物馆,就要营造出博物馆的“现场”感,否则有点像隔靴搔痒。于是就安排对博物馆的现场参观。但毕竟条件有限,便试图用影像资料加以弥补。
3、博物馆现象多姿多彩,除了要向学生介绍现象,还应分析背景和深层因素。多学科的理论素养是必需的,所以尽可能多地提供阅读材料、参考论著。同时还要给同学讲一些“技术”层面的知识,让他们以后进入博物馆后,有一种看得懂的感觉。
 
4-2-4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解读博物馆,离不开对博物馆的真实了解,所以就安排一部分时间进行参观。历年来,一般一学期至少安排两次参观:上海鲁迅纪念馆和上海博物馆,其中后一项自主安排。从学生提交的课程论文看,参观所带来的效益是明显。它不仅扩大了大家的视野,而且带来了“现场”感和问题意识。
因为是研讨型课程,为做好专题发言,一些学生还会自主选择方向进行实习,为研究积累素材和“感觉”。在课程的讨论中,学生常会讲一些参观的实例用作分析的依据。如2007年秋季课堂专题讨论时,学生上台结合自撰PPT讲演,其中很大部分都是以调研为基础的。效果甚好,带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具体报告题目、发言学生姓名、学号详本表4-3)
 
 
 
 
 
5.自我评价
5-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限200字以内,不超过三项)
课程的内容和定位契合于通识教育。精心准备和良好的讲授效果,获得文理医各科学生的好评。
注重研讨,以“参与”、“互动”为手段,以“观察”、“阅读”和“学术研究”为推动力,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同时着力培养其创造力和良好的思维与表达能力。克服 “满堂灌”所带来的各种弊病,力图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有所提升,给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和智力拓展以更大的空间。
多媒体教学,实地参观,影像资料观摩,强化博物馆的“现场”感,激发学生投入学习。讲课有感染力,虚拟课堂有特色。
5-2 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
根据本人的了解和检索,以“博物馆文化”为题的课在国内外目前是独此一家,复旦具有独创新。应该说这对于博物馆和文化遗产方面的普及教育,以及深入开展相关的教学和科研,有推动意义,也有示范性。
5-3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1、 教学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
2、 一些参考资料尤其是国外的资料,学生不容易找到。
3、 研讨的组织和设计还有待提高。
4、 讲课内容还要进一步充实,并应人、应时不断有所调整,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5、实地考察、参观的条件仍有限。
 

6.课程建设规划

6-1-1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及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目前已建成内容比较丰富的虚拟课堂,将在此基础上加大投入,调整充实,首先在2009年12月实现全程授课录像上网。2010年6月实现现有虚拟课堂课程资源总量翻一番。
以后每年上网内容的年度更新比例不低于10%。
6-1-2 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目前已积累全程50%的授课录像。可在2009年12月实现全程授课录像上网。
 
 
 
 
 
 
 
 
 
 
 
 
6-2 本课程已经上网资源
网上资源名称列表及网址链接
http://jpkc.fudan.edu.cn 博物馆文化
资源名称列表:
教学队伍 教学内容 教学条件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效果
包含内容
教学队伍 课程介绍 教学大纲 教材及参考文献 课堂讲义 教学条件 教学方法 
教学研究 课程评价 教学互动 作业习题 信息资料 阅读材料 推荐网站 等
 
课程试卷及参考答案链接(仅供专家评审期间参阅)
2006年下“博物馆文化”试卷评分标准(答题要点)
一、论文评分标准
1、选题得当 2、有内容,言之有物 3、有观点,能体现作者的思想、眼界和观察能力 4、有材料,能体现作者的阅读量(包括对博物馆的参观) 5、写作能力 6、学术规范 7、工作量不少于1500字。
 
二、试卷评分标准
表述清晰,内容相对完整,能把握要领,有逻辑——此占每题分数的20%。
不能完全抄讲课笔记(PPT)。要有自己的理解。 
 
答题要点:
 
1、 在天安门广场及周边地区形成了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的博物馆群,请就此现象试作分析。(12分)
天安门广场是中国的“心脏”。 在其周边坐落着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等博物馆及相关设施,它们凝缩了中国博物馆近百年的演变发展的历史。构成耐人寻味的天安门广场现象。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留下历史的印痕。
传统思想与文化的影响。正统观念。衣冠南渡现象。左祖右社的空间布局。
受美国的影响(斯密森机构)。
受苏联的影响(红场,历史博物馆)。
其他方面的历史、文化的关联。或比较。
 
2、请选择一个地区(可以是省、市、自治区,也可以是地、县,或一个特定的社区),就其博物馆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论述。(14分)
可以就课堂重点讲授的上海地区博物馆为例。也可以任意选择一个地区。从事实出发,分析该地区博物馆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切忌完全抄课堂笔记,或其他参考性文字,应能反映学生自己的观察、经验、理解。可以涉及政策法规、管理模式、博物馆建筑的特点、内部的场景和细节、各种设施、陈列及内容、形式,以及阐释方式等等。
 
3、在本学期的课堂讨论中,一些同学围绕生态博物馆发表了各自的见解。请你(大致)归纳一下这些意见,并进而发表你的观点。(12分)
    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更有之。也有综合两方面而谈的。涉及的问题有:生态博物馆还是博物馆吗?它是否变成了满足猎奇欲望的“动物园”?生态博物馆有无考虑当地居民的私权和尊严?建设生态博物馆,究竟是为文化还是为经济?生态博物馆如何适应现代发展?现代发展又如何影响当地包括生态博物馆的前景?等等
生态博物馆是现代环境意识与博物馆行为相融合的产物。1971年,法国里维埃等提出这个概念,后来进一步将其界定为: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和当地居民共同设想、共同修建、共同经营管理的一种工具。……

生态博物馆拓展了对“遗产”的理解,也提出了一种新的陈列展示及其阐释的理念,还进一步加强了博物馆与社区、博物馆与民主管理之间的关系。总之是一种新的博物馆类型。生态博物馆在中国的发展和前景……

 

4、请结合你的个人观察,谈谈一个理想的博物馆建筑应该满足哪些条件。(12分)
博物馆正日益成为一个地区越来越重要的形象代表。博物馆的建筑往往成为当地重要文化设施,甚至地标。博物馆建筑的个性特点。与环境的融合度。建筑如何满足功能的需要,诸如满足展厅(展览)、库房、参观、休闲等等的需要。
需要谈原则和观念,还应结合个人的观察、经验、理解。用事实有所说明。
三、在试卷、论文已给出分数的基础上,综合各方面的表现,有所浮动。
 


 

 


7. 学校的政策措施

7-1所在高校鼓励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文件、实施情况及效果
复旦大学根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认真规划、精心组织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1、经费上的保证
为了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对校级精品课程给予2万—4万元经费支持;获得上海市精品课程荣誉,追加至5万元经费支持;获得国家精品课程荣誉,追加至10万元经费支持。
2、建立精品课程网站
为了统一管理精品课程的网上教学资源,学校建立了专门的精品课程网站,所有上海市和国家精品课程向全市和全国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3、设置网上教学资源目录
在此基础上,教务处根据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国家精品课程申请表的栏目,设置了复旦大学网上教学资源的12个目录:
1.教学队伍(课程负责人、课程其他任课教师的个人及教学、科研情况介绍)
2.课程介绍(课程内容、组织安排、实践教学方面的情况介绍)
3.课程大纲或教学大纲
4.教材及参考文献
5.教学条件(实践教学条件及网络教学情况介绍)
6.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及其教学效果、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情况)
7.教学研究(教研活动、教改成果和教学成果)
8.课程评价(校内外专家评价和声誉、学生评价意见)
9.教学互动
10.作业习题
11.教学视频
12.相关网站链接
使教师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能够有针对性地向相关栏目上传教学资源以及组织网上教学资源。
此外,本校通过不断引进原版教材、吸纳海外学者来引领本科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改革;通过开发虚拟校园网络课堂、更新多媒体教学设施来激励教师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每年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教学骨干赴境外作专项课程研修来强化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项目协议书形式明确课程负责人、课程所在院系及学校三方职责来确保课程建设保质保量按时完成;通过校党政领导检查性听课制度、校教学督导员巡视听课制度、学生网上课程评估制度、期中本科教学检查制度以及年终本科教学考核制度来全程监控课程质量,持之以恒地推动精品课程建设。这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全校本科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优质教学资源的受益者。
对于精品课程所属的院系,学校在年度的教学考核中给予加分奖励;对于精品课程的负责老师和参与建设的老师,学校在教学名师的评选中给予倾斜政策。
7-2对本课程后续建设规划的支持措施
首先,学校将根据政策追加专项建设经费,为本课程的硬软件建设提供资助,并由校教务处具体落实对本课程的全方位跟踪服务。
其次,就本课程的网络教学环境提供专门空间,遵照上海市教委的要求,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上网内容的年度更新比例不低于10%,由校信息办专业人员对其进行维护。
再次,立足学校现已投资30多万元建成的全自动视频摄录教室,为本课程拍摄全程授课视频,以达到教育部提出的2至3年内达到全程授课录像上网的要求。
此外,对精品课程辅助课题从各个渠道给予资金支持。
    同时根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指标,对目前精品课程建设网上教学资源不足的方方面面提出改进的要求,希望老师像建设国家精品课程那样来建设上海市和学校精品课程,以提升复旦大学整体课程建设水平,力促“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实现。
 

 

8. 说明栏